书院,在河南的起源,始于唐代,并且是官办唐朝开元十二年(724),玄宗李隆基在东都洛阳修建了“丽正书院”,将全国的各种图书典籍收藏其中,并组织一批有学识、有见解的学者对图书典籍进行考订、校勘这是河南省有史以来的最早的一所书院(事实上它是唐朝东都的一所国家图书馆)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的动乱时期,中原地区为兵家所争,乱世之下,官学受损,庠序失教,却促成了私立学舍、书院之风的兴起,出现了归德军(今商丘)“南部学舍”和登封“太乙书院”“太乙书院”是河南最早由私人创办而且直接用“书院”名称的第一所书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辉县的古城墙有什么故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辉县的古城墙有什么故事
书院,在河南的起源,始于唐代,并且是官办。唐朝开元十二年(724),玄宗李隆基在东都洛阳修建了“丽正书院”,将全国的各种图书典籍收藏其中,并组织一批有学识、有见解的学者对图书典籍进行考订、校勘。这是河南省有史以来的最早的一所书院。(事实上它是唐朝东都的一所国家图书馆)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的动乱时期,中原地区为兵家所争,乱世之下,官学受损,庠序失教,却促成了私立学舍、书院之风的兴起,出现了归德军(今商丘)“南部学舍”和登封“太乙书院”。“太乙书院”是河南最早由私人创办而且直接用“书院”名称的第一所书院。
五代末年,辉县建立了“太极书院”,院址选在苏门山百源(即百泉)之上。(见《河南书院教育史》第一章第一节)但属于官办还是私立不得而知,主讲人为何人也无从考证。只知书院的办学宗旨是意在讲明“太极”之理,教学内容是以《易》学为主。不过,据五代末年的政治形势分析,当时的当权者皆是武人出身,粗暴的军阀政权,吏治不成样子,纷乱的南北割据局面,使当局者忙于龙争虎斗,哪里有暇顾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极有可能和南都学舍、太乙书院一样,同属于私人创办。
北宋初年,赵匡胤统一了海内,乱世之势渐渐平息渐显太平盛世之象。许多文人、士子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乱世时期的“穷居草野,不愿为官”转变为治世时期的“显身扬名,居官从政”,纷纷要求就学读书。应这种形势之要求,南都学舍、太乙书院、太极书院由于基础较好,“大显身手”,讲学活动兴盛,成绩斐然,培养出大批治国安邦的人才,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于是,官方给予私立书院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并给予一定的资助。因此,北宋初年,河南私立书院教育地位明显提高,书院教育制度的形成也有了可靠的保障。
北宋中叶,太极书院更加兴盛起来,一跃而成为全国有名的书院,河南省7所最高学府之一。(其它 6所是应天府、嵩阳、花洲、龙门、和乐、伊皋书院)兴盛原因有三:一是北宋初年曾培养出一批有用人才,产生过深远影响;二是北宋政权建都开封,使中原地区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区域,便于为书院的兴盛提供必要的思想条件和物质基础。重要的是,该时期出现了一位著名理学家、名师巨儒邵雍讲学其中,使太极书院名声大振。邵雍(1011~1077),生在共城(即辉县),成长在百泉。他不仅以“冬不炉,夏不扇,日不再食,夜不就席枕”的刻苦精神自学成材,而且还长期注重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如因材施教、愤启悱发(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循序渐进、激疑设问、寓教于乐、好恶有常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因此,太极书院成为河南传播理学的重要阵地。一些著名理学家如周敦颐、程颢、程颐等相继前来百泉和邵雍共同切磋商榷。一时间,太极书院高朋满座,从师者云屯雾集,名振中原,遐迩闻名。
————— End —————
来源:《共城史话》 张有新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