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年之中的“三伏天”。
俗语有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在小暑与处暑两个节气之间,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一般说来,初伏为十日,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是真正暑天的开始。入伏之后是中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始,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结束,一般为十日到二十日。中伏之后是末伏,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始,一般为十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
三伏期间,我国各地的食俗各不相同。“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是北方人过伏天的一种饮食习俗。入伏的时候,刚好麦收不足一个月。家家谷满仓,人们当然要打打牙祭,吃顿白面,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当然要吃上一顿饺子了,并且伏天人们的胃口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食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在南方的部分地区,如上海,头伏要吃馄饨。上海人有“头伏馄饨二伏茶”的说法。比起水饺,馄饨个小皮薄,煮熟后有透明感,费时也较短,而煮水饺时需多次加凉水,方能保证熟透。
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里,描写三伏的也不在少数。其中,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里,杨志押送“生辰纲”行至黄泥岗时,“白日鼠”白胜扮作挑酒桶的汉子吟唱了这样一首诗:“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诗中描绘了三伏天的酷热干旱,透露了农夫的焦急心情,与公子王孙消夏的惬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宋代诗人范成大有一首诗《晓起信笔》:“午枕汗如洗,晓栉气稍苏。落蛩试风露,满意鸣相呼。倦客感节物,流光不踌躇。秋声已如许,残暑何足驱。人言今岁热,迥与常岁殊。此理恐未然,岂不知头颅。年年有三伏,日日非故吾。”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三伏天气候炎热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奉劝人们珍惜光阴的感情。
三伏天要注意避炎热,尤其要尽量避开烈日炽热的正午,并随身携带一些清凉解暑物品,以防不慎中暑。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李建强),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