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fdisk,Linux磁盘分区必学 一文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想要查看当前磁盘的情况,以及对磁盘进行分区等操作,需要用到fdisk命令。
同时在文章中的末尾,我也演示了格式化分区之后的挂载到目录操作(嗯,是学习资料目录没错啦)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查看磁盘的命令是有了,但如果我同时看挂载点目录和容量的信息呢?
对了,这就引出了 fdisk 的 好基友 --- df命令
简介为啥说 df命令 是 fdisk命令 的好基友呢?
因为如果单纯从查看分区使用情况来说,他哥俩除了结果上展示格式排版不同外,基本没区别,但是df能告诉我们分区的具体挂载和使用情况,而fdisk更侧重于对磁盘的操作(比如分区),从使用上来说,他们的侧重点不同。
语法
df [选项]... [FILE]...
-a, --all 包含所有的具有 0 Blocks 的文件系统
--block-size={SIZE} 使用 {SIZE} 大小的 Blocks
-h, --human-readable 使用人类可读的格式(预设值是不加这个选项的...)
-H, --si 很像 -h, 但是用 1000 为单位而不是用 1024
-i, --inodes 列出 inode 资讯,不列出已使用 block
-k, --kilobytes 就像是 --block-size=1024
-l, --local 限制列出的文件结构
-m, --megabytes 就像 --block-size=1048576
--no-sync 取得资讯前不 sync (预设值)
-P, --portability 使用 POSIX 输出格式
--sync 在取得资讯前 sync
-t, --type=TYPE 限制列出文件系统的 TYPE
-T, --print-type 显示文件系统的形式
-x, --exclude-type=TYPE 限制列出文件系统不要显示 TYPE
-v (忽略)
--help 显示这个帮手并且离开
--version 输出版本资讯并且离开
一、以人类可读的格式,显示文件系统的磁盘使用情况统计
人类可读:说大白话就是好看(容易理解,不是长得美[狗头])一些。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如果不加 -h ,结果显示都是以 k 为单位的数值,像我这种不那么聪明的人,还得去换算下,麻烦。所以,请直接 df -h。
说下上面结果的意义吧:
第1列:代表文件系统对应的设备文件的路径名(一般是硬盘上的分区);
第2列:显示分区包含的数据块(1024字节)的数目,就是大小容量;
第3,4列:分别表示已用的和可用的数据块数目。
注意:第3,4列块数之和是不等于第2列中的块数的。因为默认的每个分区都留了少量空间供系统管理员使用。即使遇到普通用户空间已满的情况,管理员仍能登录和留有解决问题所需的工作空间(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捂脸])。
第5列:从标题中可以看出,显示的是已用的百分比。
第6列:是系统挂载点具体目录路径。
二、df --total 显示所有信息 ,可以 与 -h 组合使用
如上图,不难理解,就是多了一个合计功能。
总结好了,df 示例就这么多。
这个命令没啥好说的,参数看起来是不少,但其实我们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组合还是:df -h,除非你需要查看 inode 等信息,否则这个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