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封信叠在一起有多厚?也许仅有几公分,也许是一个人的大半辈子。
一部聚焦普通观众的微电影《我和我的春晚》首次登上总台春晚,被网友们称赞为“新年第一哭”“炒鸡感动”“全场最佳”。作品的灵感源于40年来全国的热心观众给春晚的来信,千千万万个关注春晚的普通群众浓缩成了电影的主角:张建国。
张建国曾是一名部队炊事员,一次除夕夜的春晚节目让他做饭时分了神,忘记吹小号通知大家吃饭,便被班长调侃“电视里面吹去呗”。玩笑被当了真,每年他都会给春晚剧组写自荐信,直到39年后,他真的登上了春晚,带着来自春晚剧组的回信:“这是一封迟到的回信,但愿我们的诚意没有迟到。”
春晚没有让“张建国们”失望。电影里吹响开饭号的张建国,观众席上抹眼泪的“张建国”,万众瞩目的总台春晚,把舞台留给了他们。
为何是“信”?
“信”是贯穿这一故事的核心意象。39年的时间尺度,苍老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念,伴随着导演组的一封回信,40封信完成了一次“春天的约定”。这是春晚对观众追梦的回应,也恰好对应春晚陪我们走过的40年。
春晚总导演于蕾在谈及创作时表示,前辈们在做春晚的时候,80年代、90年代都是一麻袋一麻袋收信的,其实看不太过来,没有想到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数据化信息的时代,还有这么多观众在寄信给总台。
于蕾透露说,总台台长做文字工作多年,这些来信他都会仔细读,还把关于春晚的信转交给春晚剧组。有一种信,让人特别感动,就是每年都有人寄来给春晚写的剧本,有的写歌、有的是小品,而且都是一笔一划写下来的,多数不是打印的。这些信让人感慨,有这么多关心春晚的人,还在为春晚写剧本、写歌词、谱曲、提建议,这些就是春晚的铁粉啊!好多作者年纪已经不小了,不会用电脑,一笔一划写,有的人用毛笔写,还有人在落款上写着“你们的好朋友”。于蕾说,这些信海雄台长都会看,并专门让剧组研究,能不能创作一部跟观众来信有关的微电影作品。于是,一个关于“信”的微电影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这也是电影这种艺术门类首次登上春晚,用电影这个造梦的艺术,去为“张建国们”圆一个春晚的梦,回应每一年观众准时守候的信赖。这是一份延续了40年的信念,恰如张建国在影片中回应的那句“好饭不怕晚”:40年如一日地为全国观众献上一桌“好饭”,这份用心用情,也许才是春晚在时光更迭中“不怕晚”的秘方。春晚主创就像家里那位最辛勤的掌勺人:后厨的忙碌你不必知晓,但这顿年夜饭,全家必须吃好。
为何是“他”?
电影里的张建国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个认真度日的平凡人。他的口头禅是“忙”:在部队时忙着给大伙做饭,转业了忙着修火车头,之后忙着喂牛、忙着做饭、忙着照料家人……他告诉自己:我是要上春晚的,只是档期没有调开。他的心里也许藏着一个朴素的念头:大家都忙,春晚回不了信很正常。虽然“忙”,但张建国“心不死”,支撑他的是想上春晚的梦想。
与角色相互映射的,是张建国的扮演者——一名真正的素人演员金长勇,是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的一位普通农民,平时在当地的影视基地当门卫、做后勤,大伙儿都叫他“金叔”。他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提到得知自己要上春晚,激动到“身上发颤”,“我这一个上班的老百姓能够为春晚拍片子,真是不敢想象。”
普通人,演普通人的故事。当说出那句“张建国,演奏家”时,张建国的这份信心从何而来?也许就是因为自春晚诞生之日起,它的血液中便流动着“把人民放在舞台中央”的理念。春晚的节目形式、舞美设计在年年更新,但不变的是春晚里总有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春晚的舞台,是能给普通人圆梦的。
张建国的故事,便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追梦的缩影。他们默默无名却一路“奔忙”,怎知赶路久了,抬头已是漫天星光。这份“平凡的荣耀”,在下一个春天即将开启的日子,借春晚的舞台,赋予了每一个踏实肯干、初心不忘的追梦人。
为何是“小号”?
从模糊不清的黑白电视,到本届春晚的超清大屏,张建国凝视春晚的焦点,也随时代发展而不停变化。但无论是青春还是花甲,他吹号时的身姿都是一样挺拔,那把在开场便出现的小号,历经沧桑,依然闪亮。
嘹亮的小号声,曾是革命年代里先辈冲锋陷阵、开天辟地的巨响。每当小号声响起,我们会本能地注目聆听,仿佛那高亢的声音里,天然带着一股集结的力量。影片最后,镜头切到春晚现场,伫立于观众席中的小号手吹响了歌曲《早安,阳光》的序章,电影和歌曲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衔接。小号集结起了舞台上各行各业的“张建国们”,英雄本“雄”,人民本“民”直接出镜,电影是为张建国制造了一个梦想,而舞台上演绎的是普通人真实的梦想。不需要表演别人,不需要塑造角色,舞台上的歌者展现的就是他们自己。
还有一点也颇令人感动 ,当总台台长建议把《早安隆回》和《阳光总在风雨后》两首歌串烧混搭,以阿卡贝拉呈现时,还专门要求一律不上专业歌手,把这个节目的舞台让给充满阳光、自信和活力的普通中国人!
这部集结了众多明星“配角”的微电影得到了中影股份的大力支持,就像他们此前制作的《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一样,《我和我的春晚》看似讲述了“我”和“春晚”之间的故事,其实,“和”才是关键。怎样连接“家”与“国”、“小”与“大”、“我”与“我们”,考验着春晚主创的创造力。唯有如此,才能尽显微电影之“微”,那是透过平凡者讲述不凡事、通过小切口反映大时代的精微与共情。
可喜的是,这次春晚做到了:一封信很薄,却可寄托普通人深厚的感情和依托;一封信很轻,却在春晚创作者的心中分量有千斤之重。
在《我和我的春晚》中,有一处细节值得品味。张建国年轻时,他在火车广播中向乘客介绍:“我是张建国,做饭的”;若干年后的他,同样在火车上郑重地介绍自己:“张建国,演奏家”。同样的自豪,不同的答案,只因2023年的这趟列车是奔向梦想的启程。人会因坚持而自豪,因梦想而闪耀。这是张建国的故事,何尝不是在每一个平凡岗位上“张建国”的你我写照。
(作者吕帆,系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
总监制 ▏杨 华 窦小文
监 制 ▏徐朝清 闫 爽
主 编 ▏韩春苗 崔黎黎 张亚东
素 材 ▏杨冕新 梁馨文 陈羿伽
杨 晨 陈顗彦 袁伊典
视 频 ▏贾 贝
编 辑 ▏孙嘉瞳
来源: CMG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