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中的涂改现象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一般在考试、工作等正式场合下,我们会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因为涂改影响了美观性,使观看者产生厌恶的情绪,难以忍受。

既然我们难以忍受涂改,为何王羲之涂改那么多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还能被后人称为神作?甚至夸赞涂改之处非常美妙?这其中到底有什么蹊跷?如何理解这种反常现象?

普遍的涂改现象

书法中的涂改是一种普遍现象,书写者会经常出现“漏字”、“错字”、“多字”等需要涂改的地方。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名帖到处都是涂改的痕迹。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

王羲之《兰亭序》:

文字书写的最好看的样子(书写涂改的双重审美)(1)

颜真卿《祭侄文稿》:

文字书写的最好看的样子(书写涂改的双重审美)(2)

赵孟頫《深秋帖》:

文字书写的最好看的样子(书写涂改的双重审美)(3)

苏轼《寒食帖》:

文字书写的最好看的样子(书写涂改的双重审美)(4)

李建中《土母帖》:

文字书写的最好看的样子(书写涂改的双重审美)(5)

明代思想家吕坤在《呻吟语》中有这样的记载:

隆庆戊辰,永城胡君格诚登第,三场文字皆涂抹过半,西安郑给谏大经所取士也,人皆笑之。后余阅其卷,乃叹曰:“涂抹即尽,弃掷不能,何者?其荒疏狂诞,绳之以举业,自当落地,而一段雄伟器度、爽朗精神,英英然一世豪杰如对其面,其人之可收,自在文章之外耳。胡君不羁之才,难挫之气,吞牛食象,倒海冲山,自非寻常庸众人。惜也!以不合世调,竟使沉沦。”

大意是吕坤赞叹胡格诚的文章写的好,好在哪?好在书写的涂抹之中,意味深长,“英英然一世豪杰如对其面”,也说他是“自非寻常庸众人”,赞叹胡格诚乃英雄豪杰,非常人也,可惜旁人看不懂!

可见涂改现象在吕坤眼中不是缺点,而是优点。

这简直颠覆我们常人的思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这是不是意味着书法中允许涂改?或者说允许少量涂改?于是我们创作的时候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涂改?

答案并非这么简单

文字书写的最好看的样子(书写涂改的双重审美)(6)

欧阳修

涂改的本质

书写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书写,是一种下意识的、无防备的、自然的的书写,如同上班、吃饭、睡觉等日常事件,已成为我们的习惯;另一种是刻意书写,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不可预料的书写,如同跳槽换到私企工作、去美国旅游、车祸等突发事件。

当我们在记日记时,会因为习惯书写而下意识的写下某些词,但是看过之后会觉得不妥,就会涂改一下,这一涂改的动作就是刻意书写,就是书写中的突发事件。

显然,我们在记日记之前并没有提前打草稿,而是随手记一记生活的点滴感悟,对于有不妥的地方就直接涂改,不会浪费时间去打个草稿后再誊写到日记本中,就像我们的生活不是设计出来了,真实的生活是无法设计的,设计的生活不是真实的。

因此涂改包含了习惯书写和刻意书写的双重属性,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真实、自然、无意

1、真实

涂改的真实性表现在涂改前的笔迹是我们下意识的行为,涂改的痕迹不知不知地暴露了书写者的真实想法。

赵孟頫的《深秋帖》中落款的“道升”二字,涂改前的本是“子昂”(子昂指赵孟頫自己,道升指赵孟頫的妻子),显然这篇作品就是子昂自己写的,写完后却发现落款写错了署名,因为文意是以其妻子道升的口吻行文的,所以最后改为道升。这一涂改就暴露了真实的作者就是赵孟頫,而且从赵体笔迹看,必是赵孟頫所书无疑。

文字书写的最好看的样子(书写涂改的双重审美)(7)

《兰亭序》中“悲夫”二字的“夫”字原是“也”字,王羲之习惯性的写下“悲也”二字,但看后觉得不妥,改为“悲夫”,以加重“悲”的语气。这一改既暴露了他的习惯书写,也真实地展现出其内心的心理活动。

2、自然

事物一旦展现出真实的一面,自然也就顺理成章,自然是与刻意相对的概念,涂改本身其实是刻意的现象,是书写者刻意修改,何来自然?因为自然允许突发事件,也允许修复突发事件,日常事件与突发事件共同表现了自然的属性。

3、无意

无意并不是指书写者随意的书写状态,而是书写者漫无目的的书写意图,不是为了讨好任何人,也不为了名利,纯粹是兴致所致,情绪使然,为记录生活喜怒哀乐而已。

颜真卿在写《祭侄文稿》时从来没有想过要交给别人看,他只是为了表达和记录而已,说的简单点,就是只给自己看的,书写当然毫无顾忌,涂改更是无所畏惧。

文字书写的最好看的样子(书写涂改的双重审美)(8)

由此你是否就能明白刚才我们所说的吕坤赞叹胡格诚的话语?他正是称赞其率真直爽的本性和无意书写的态度。

涂改的审美意义

由于涂改具有以上特征,故而涂改在审美意义上具有很大价值。

首先,艺术家们喜欢真实而自然的艺术品。

处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正如时代宣扬人文个性的潮流一样,达芬奇的画也是在强调人,而不是神,并且在画中将人文主义情怀发挥到极致。而人文主义正是真实与自然的进步。

《清明上河图》之所伟大,绝对不是靠其鸿篇巨制的篇幅来博人眼球的,而是它真实的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矛盾和盛世危机。

文字书写的最好看的样子(书写涂改的双重审美)(9)

不真实的艺术是不被人敬重的。

如今展览体横行书坛,大部分作品都是参赛者酝酿了很长时间才写出的,这种不真实的书写现状,我不知道能撑的了多久!

其次,涂改能丰富审美维度。

假如《深秋帖》没有涂改,落款就是“道升”,那么你还能感觉到赵孟頫写完后得意的心情吗?(心想:这么好的字迹,怎么忍心写下别人的名字)所以这一涂改丰富了作品的欣赏维度,将赵孟頫的书写状态和心理活动全方位的展现出来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的数不清的涂改不正是体现颜真卿心烦意乱的思绪吗?因此涂改极大地丰富了审美维度,涂改不再是作品的缺点,而恰恰是作品的优点。

涂改不可东施效颦

说到这里,于是有人就会说,既然涂改是优点,那我们就在作品中涂改吧,然而事实是,你学《兰亭序》一样涂改了,就如同东施效颦,不增其美,反添其丑,只会事与愿违。

文字书写的最好看的样子(书写涂改的双重审美)(10)

当你有意通过涂改来增强作品的丰富性,便失去了涂改中真实自然的本质属性,还不如不涂改的设计之作,要知道,有意的涂改是看的出来的,设计的涂改总会被揭穿。

所以那些参赛的作品最好不要涂改,因为你的作品本身带有极强的功利性,最好不要涂改,避免画蛇添足。

最后,我想说的是,涂不涂改并不重要,这只是一个现象,重要的是我们书写的初心和状态,只要保持纯净的书写心态,涂改便是随缘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