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全文阅读及译文(诗经全文译文)(1)

关雎——男欢女爱的千古绝唱

【原文】

关关雎鸠①,在河之洲②。

窈窕淑女③,君子好逑④。

参差荇菜⑤,左右流之⑥。

窈窕淑女,渴寐求之⑦。

求之不得,渴寐思服⑧。

悠哉悠哉⑨,辗转反侧⑩。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⑿。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u)鸠:一种水鸟。②洲:水中的陆地。③窈窕(yao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⑤参差(cen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⑦寤(wu):睡醒。寐(mei):睡着。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⑨悠:忧思的样子。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友:友好交往,亲近。⑿毛:拔取。

【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

栖居在河中沙洲。

善良美丽的姑娘,

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菜。

善良美丽的姑娘,

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菜。

善良美丽的姑娘,

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

姑娘左右去摘取。

善良美丽的姑娘,

敲钟击鼓取悦她。

【读解】

民间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心声,唱出的是对生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们都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文人的矫柔造作和酸腐之气显得苍白贫血和令人作呕。

老百姓的歌跟老百姓的话一样,朴实、真切,一针见血,有血有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则。好男儿见到好姑娘怦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大概应该算作人间永恒的主题。真挚动人的情歌,也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男欢女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有人偏要就此去考证发掘,钻进牛角尖去寻找微言大义,也有人扳起面孔做论文说废话,还有人意在此而故意言彼,更有人无病呻吟故作多情。人这个怪物,总要无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来吓唬自己,总是造些枷锁来给自己套上,就是不愿意对着镜子正面地、里里外外地看着自己。

诗经全文阅读及译文(诗经全文译文)(2)

葛覃——织布女心中的歌

【原文】

葛之覃兮①,施于中谷②,维叶萋萋③。

黄鸟于飞④,集于灌木,其鸣序喈⑤。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⑥。

是刈是劐⑦,为纟希为布谷⑧,服之无肄⑨。

言告师氏⑩,言告言归⑾。薄污我私⑿,

薄浣我衣⒀。害浣害否⒁,归宁父母⒂。

【注释】

①葛:葛藤,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纤维可以用来织布。覃(tan):长。②施(yi):蔓延。中谷:谷中。③维:语气助词,没有实义。萋萋:茂盛的样子。④黄鸟:黄鹂。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⑤咕喈(jie):鸟儿鸣叫的声音。⑥莫莫:茂密的样子。⑦刈(yi):用刀割。劐:煮。⑧纟希:细葛纤维织成的布。布谷:粗葛纤维织成的布。⑨服:穿着。无肄(yi):心里不厌弃。⑩言:语气助词,无实义。师氏:管女奴的老妈子。⑾归:指回娘家。⑿薄: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污(wu):洗去污垢。私:内衣。⒀浣(huan):洗涤。⒁害(he):曷,何,什么。否:不。⒂归宁:指回娘家。

【译文】

葛草长得长又长,

漫山遍谷都有它,

藤叶茂密又繁盛。

黄鹂上下在飞翔,

飞落栖息灌木上,

鸣叫婉转声清丽。

葛草长得长又长,

漫山遍谷都有它,

藤叶茂密又繁盛。

割藤蒸煮织麻忙,

织细布啊织粗布,

做衣穿着不厌弃。

告诉管家心里话,

说我心想回娘家。

快把内衣洗干净。

洗和不洗分清楚,

回娘家去看父母。

【读解】

正如动物的雌雄有分工一样(比如蜜蜂、蚂蚁等等),男人和女人在生活中的角色也有分工。男子汉种田耕地打猎经商骑马打槍,吃苦耐劳粗犷骠悍是男子汉的本色。女子采桑织布浆洗做饭哺育子女,灵巧细心温柔贤惠周到体贴是女人的本色。这是自然法则。

过去数千年中,我们的祖先遵循自然法则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种生活,陶冶出的是自然平和恬淡悠然的心态,是知足常乐、乐天知命的满足和幸福感。

纺纱织布,缝衣浆洗既是女子的职责,无可非议,也就怀着快乐的心情歌唱它。父母是亲人中最可尊敬和想念的,因此思念父母、盼望回家的急切心情更在情理之中,同样也值得歌唱。朴实恬淡的生活,辛勤繁忙的劳作,深深眷念的亲情,全都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

倘若在现在,这样的诗恐怕绝不会被看作艺术品,唱这歌的人恐怕绝不会被称为诗人,朴实自然的生活恐怕会让习惯了电灯电视洗衣机自来水出租车的都市人鄙弃。毕竟时代不同了嘛。

然而,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由自然法则所决定的男、女角色的差别和分工,却不应当由此被抹杀。但如果抹杀了男女的差别,肯定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现代的女子不一定非要纺纱织布、缝衣浆洗,也不一定非要相夫教子、做饭持家,但如果非得抛弃灵巧细心温柔贤惠周到体贴,变得像男子汉一样粗犷骠悍,那这世界也将变得十分可怕。

诗经全文阅读及译文(诗经全文译文)(3)

卷耳——女人的另一半是男人

【原文】

采采卷耳①,不盈顷筐②。

嗟我怀人③,④彼周行。

陟彼崔嵬⑤,我马虺乏贵⑥。

我姑酌彼金⑦,维以不永怀⑧。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⑨。

我姑酌彼兕觥⑩,维以不永伤⑾。

陟彼⑿矣,我马⒀矣。

我仆⒁矣,云何吁⒂矣!

【注释】

①采采:采了又采。卷耳:野菜名,又叫苍耳。②盈:满。竹筐:浅而容易装满的竹筐。③嗟:叹息。怀:想,想念。④真加宝盖(zhi):放置。周行(hang):大道。⑤陟(zhi):登上。崔嵬(wei):山势高低不平。⑥虺业贵(huitui):疲乏而生病。⑦姑:姑且。金器(lei):青铜酒杯。⑧维:语气助词,无实义。永怀:长久思念。⑨玄黄:马因病而改变颜色。⑩兕觥(sigong):犀牛角做成的酒杯。⑾永伤:长久思念。⑿咀(ju):有土的石山。⒀者加病头凸(tu):马疲劳而生病。⒁甫加病头(pu):人生病而不能走路。⒂云:语气助词,没有实义。何:多么。吁(xu):忧愁。

【译文】

采了又采卷耳菜,

采来采去不满筐。

叹息想念远行人,

竹筐放在大路旁。

登上高高的石山,

我的马儿已困倦。

我且斟满铜酒杯,

让我不再长思念。

登上高高的山冈,

我的马儿步踉跄。

我且斟满牛角杯,

但愿从此不忧伤。

登上高高山头呦,

我的马儿难行呦。

我的仆人病倒呦,

多么令人忧愁呦。

【读解】

征夫怨妇,是中国古代生活方式中的独特景观,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景观。正如西方文学中崇尚个人奋斗的英雄一样,中国古代诗人十分关注由男女有别、男女分工而造成的男女不同的内心情怀。

男子汉不能无所作为,总得要做点什么,才会对得起祖先、子孙。孔子所说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是专对男人说的。立功既可以在庄稼地里、仕途上,也可以在疆场上。长期在外征战的汉子,被称为“征夫”。按人之常情,他们有刚强勇猛无所畏惧的一面,也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一面。

照传统的观点,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虽然主内,但女人缠绵悱恻的情意却足以感动诗人和刚毅的汉子。在那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年代,一个出嫁为人妻的女子,全部的希望和情感的依托,都在夫君身上。夫君出征在外,在家中守侯的“怨夫”不仅要孝敬公婆,养育子女,操持家务,还得把本该由夫君承担的担子承担起来。阿内心的幽怨、苦楚、情思、想象,除了自己之外,又有谁能体会得到?

好在儒家虽然歧视女人,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但他们的“诗教”却不拒绝表达“怨妇”的内心情怀,在“怨而不怒”的=前提下对表达女人的内心世界网开一面,因而形成了中国诗歌中的独特景观。也许,是他们真的体味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或女人的一半是男人的滋味?

如今的女人当中,恐怕再也找不到“怨妇”了,诗歌因而也失去了一个独特的品种。“歌谣文理,随时推移”。即使真有“怨妇”,她们也拥有广阔和自由得多的倾诉、排遣和表达的空间,与古时的女子不可同日而语。

诗经全文阅读及译文(诗经全文译文)(4)

波斯——人多势众

【原文】

螽斯羽①,序诜兮②。

宜尔子孙③,振振兮④。

螽斯羽,薨薨兮⑤。

宜尔子孙,绳绳兮⑥。

螽斯羽,揖揖兮⑦。

宜尔子孙,蛰蛰兮⑧。

【注释】

①螽(zhong)斯:蝗虫。羽:翅膀。②辍诜(shen):同“莘莘”,众多的样子。③宜:多。④振振:繁盛的样子。⑤薨薨(hong):很多虫飞的声音。⑥绳绳:延绵不绝的样子。⑦揖揖:会聚。⑧蛰蛰(zhe):多,聚集。

【译文】

蝗虫拍打着翅膀,

成群飞来乱纷纷。

你的子孙多又多,

多得兴旺又繁盛。

蝗虫拍打着翅膀,

成群飞来闹哄哄。

你的子孙多又多,

多得兴旺又繁盛。

蝗虫拍打着翅膀,

成群飞来聚成团。

你的子孙多又多,

多得成片数不清。

【读解】

以蝗虫来比喻生殖力的强盛,是本诗的主题。我们今天既不会歌颂蝗虫(总把他同灾难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歌颂生殖力的强盛(因为我们面临着人口爆炸的世界性难题)。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此时非彼时,彼时亦非此时。我们的祖先把人生的幸福同多子多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联系在一起,保留着浓厚的部落氏族的血缘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生存法则:人多势众,以量的优势而不是质的优势去参与生存竞争,使短暂的个体生命用遗传的方式得到无限延伸。

生殖力的强盛,体现了物种的优越,是生物层面上竞争的主要手段。就人而言,用数量取代质量,用群体淹没个体,又恰恰违背了竞争的基本法则:适者生存。

儒家思想对群体的重视而忽略个体,对血缘、等级的强调而不讲公平竞争,大概与上述观念有密切关系。不管怎么样评价,这些思想对塑造民族心理起了关键性作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人多势众。这些说法,便是老祖宗们由此给我们留下的遗产。

诗经全文阅读及译文(诗经全文译文)(5)

桃夭——简单的就是好的

【原文】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⑤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①夭夭:桃树含苞欲放的样子。②灼灼:花开鲜明的样子。华:花。③之子:指出嫁的姑娘。归:女子出嫁。④宜:和顺,和善。室家:指夫妇。⑤焚(fen):果实很多的样子。⑥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读解】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魅力恰恰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诗经全文阅读及译文(诗经全文译文)(6)

贿序——体悟天地人间的节律

【原文】

采采芣苢①,薄言采之②。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注释】

①陆苢(fu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③有:采得。④掇(duo):拾取。⑤捋(luo):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⑥袺(jie):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⑦襭(xie):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译文】

采了又采车前子,

采呀快去采了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一枝一枝拾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提着衣襟兜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

别把衣襟兜回来。

【读解】

扛着沉重的木头喊着号子,做着单调的活儿哼着小调,哄着婴儿入睡唱着摇篮曲,这是某种有目的的行为,还是万物依循节奏感而运动的天性?这种充满节奏感的运动是神奇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节奏构成了变化。一强一弱,一张一弛,一陰一陽,由此持续下去,事物便不断运动和变化,在变化发展中突破单调和沉闷,产生出五彩斑斓的现象来,却又在节律中保持着统一。节奏也是自然的法则之一。人遵循节奏,同时也是追求自然。所谓生活的体验,生命的感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节奏的体验和感悟。它是一种超越单调沉闷、划一呆板的努力,是一种新陈代谢的努力。

普通百姓当然不会去深究这当中的道理,而是凭着直觉和天性去追寻自然的节奏变化,从中直接把握生命的自然律动,体悟生命律动与自然节律的同一。于是,就有了“杭育杭育”、“采采副仪”富于韵律感的声音,有了摇篮曲、小夜曲等。

文学艺术的最深厚的根源,就在这种直接而深刻的生命体悟之中。

诗经全文阅读及译文(诗经全文译文)(7)

汉广——单相思的哀歌

【原文】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①;

汉有游女②,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③,不可方思④。

翘翘错薪⑤,言刈其楚⑥;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⑦。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⑧;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释】

①休:休息,在树下休息。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②汉:指汉水。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③江:指长江。永:水流很长。④方:渡河的木排。这里指乘筏渡河。⑤翘翘:树枝挺出的样子。错薪:杂乱的柴草。⑥楚:灌木的名称,即荆条。⑦秣(mo):喂马。⑧蒌(lou):草名,即蒌蒿。

【译文】

南山乔木大又高,

树下不可歇陰凉。

汉江之上有游女,

想去追求不可能。

汉江滔滔宽又广,

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

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

用刀割取那荆条。

姑娘就要出嫁了,

赶快喂饱她的马。

汉江滔滔宽又广,

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

乘筏渡过不可能。

柴草丛丛错杂生,

用刀割取那蒌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

赶快喂饱小马驹。

汉江滔滔宽又广,

想要渡过不可能。

江水悠悠长又长,

乘筏渡过不可能。

【读解】

一位砍柴的樵夫,路遇一位即将出嫁的女子,顿生爱慕之情。他明知这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单相思,便以一首山歌唱出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

这当中很有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性爱总是自私的,并且常常是功利的。男子见到漂亮女子总会动心,女子见到英俊男子也会动情。由动心、动情想到占有、嫁娶婚姻,这便是功利的态度。再进一步,当得知自己所倾慕的人将为或已为别人占用时,便会妒忌,吃醋,甚至采取行动做出蠢事来。

单相思的心境固然可以理解,但如果换个角度,把自己所欣赏的异性对象当作审美对象;摆脱功利的目的和眼光,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她或他,不也是一种选择吗?

单相思的失望和所谓痛苦,实际上是功利欲求遭到否定后的结果。也就是说,一方在事实上不可能把对方据为己有,自己的欲求注定了不可能实现,在心理上遭受了挫折,于是便以某种方式来作心理上的转移和排遣。

凡胎肉身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很难在两性关系中完全摆脱功利目的的左右,很难采用一种纯粹的、无关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待另一方。男女双方,要么是情人、恋人、夫妻,要么是陌生人、仇人、敌人。是私欲使恋爱中的人变得狭隘、自私,甚至心理变态。这大概也是两性关系固有的特点?

是的,谁都不愿去培植不开花、不结果的植物。耕耘是为了有所收获。为耕耘之后一无所获而哀歌,完全值得同情。况且,这种哀歌有时竟会很动人,很伟大。

诗经全文阅读及译文(诗经全文译文)(8)

汝坟——在希望中苦苦支撑

【原文】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

虽然如此,父母孔迩。

【注释】

遵:循,沿着。汝:水名,即汝水,淮河的支流。坟:堤岸。条枚:树枝叫条,树叶叫枚,条枚就是枝叶。惄(ni):忧愁。调(zhou):輖,通"朝“,就是早晨。肄(yi):树枝砍后再生的小枝。遐:远。遐弃:远离。鲂(fang)鱼:鱼名,就是鳊鱼。赬(cheng)尾:红色的雀尾巴。燬(hui):焚烧。孔:很。迩:近。

【译文】

沿着汝河堤岸走,

用刀砍下树枝叶。

久未见到心上人,

如饥似渴受煎熬。

沿着汝河堤岸走,

用刀砍下细树枝。

已经见到心上人,

千万别把我远离。

鲂鱼尾巴红又红,

王室差遣如火焚。

虽然差遣如火焚,

父母近在需供奉。

【读解】

独自守着空房的妻子,膝下有儿女,上有年迈父母,不仅要承担许多琐碎劳苦的活计,而且要有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要有女人特有的细致周到、温柔体贴,又要有男人所有的刚毅坚强、不屈不挠。其中的滋味,又怎一个“苦”字了得!

对于丈夫在外远役的妻子来说,精神上最强大的支柱,莫过于盼望丈夫早日平安归来。“未见君子,不如调饥”。如煎如熬,如饥似渴,如在深渊。“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希望如星火闪现,如镜中影像,想拼命抓住,绝不放手。

其实,我们的处境又比这位怨妇好得了多少?生活中有太多让人身不由己的事,我们总要迫不得已地为他人作嫁衣裳。能够在滚滚红尘中给我们以支撑的,正是希望;即使是最不现实的希望,也能让我们觉得活着、受苦受累是值得的。正如毛驴唇前悬着的麦穗,看得见却吃不到,但为了要吃到,就一直不停地往前走啊,走啊,走啊。

生命的度过不过如此。当全部的希望都彻底破灭之时,也就是生命走到了尽头之时。

诗经全文阅读及译文(诗经全文译文)(9)

鹊巢——婚礼的包装

【原文】

维鹊有巢①,维鸠居之②;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③。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④;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⑤。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⑥;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⑦。

【注释】

①维:发语词,没有实义。鹊:喜鹊。②鸠:布谷鸟。传说布谷鸟不筑巢。③两:同“辆”。百两:很多车辆。御(yu):迎接。④方:占有,占据。⑤将:护送。⑥盈:满,充满。⑦成:完成了结婚的仪式。

【译文】

喜鹊筑巢在树上,

布谷飞来就居住。

姑娘就要出嫁了,

百辆大车来迎她。

喜鹊筑巢在树上,

布谷飞来占有她。

姑娘就要出嫁了,

百辆大车护送她。

喜鹊筑巢在树上,

布谷飞来占满它。

姑娘就要出嫁了,

百辆大车迎娶她。

【读解】

这首诗写女子出嫁,可以想象那壮观的场面:满载财物的众多车辆,庞大的迎亲队伍前呼后拥,吹拉弹唱,大红大绿。论规格,显然上了档次。论身份地位,显然不是百姓家中人。

过去的礼仪档次,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人们以财物的多少,来表明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在这个意义上,财物、规格就变成了一种符号,财物本身的价值如同说明书,用来说明主人的社会地位。

这种相沿成习的仪式保存到现在,形式虽在,内容却起了变化:礼仪档次的高低,成了拥有金钱多少的说明书。经常可见的情形是,金钱不多,场面不小,形式和内容背离。这大概也是“人心不古”的恶表现之一吧。如今的假冒伪劣产品,不时配上可以乱真的“包装”。“包装”的走红,已到了经常使人疑心的地步:越是堂而皇之的包装,越让人担心到底有几分真实货色。即使是货真价实的饿东西,为了出手,也不得不包装。于是,在包装之下,真假好坏全都一锅煮了。

好在如今相亲结婚已不像过去那样要到洞房之中才能见到新娘的真面目,否则,运用现代化的包装术,上当受骗的不幸者不知会成什么倍数地增加。

诗经全文阅读及译文(诗经全文译文)(10)

采蘩——做好嫁衣为他人

【原文】

于以采蘩①,于沼于氵止②;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③,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⑤,薄言还归。

【注释】

①于以:到哪里去。蘩:水草名,即白蒿。②沼:沼泽。氵止:小洲。③被(bi):用作“皮”,意思是女子戴的首饰。僮僮(tong):童童,意思是首饰繁多。④夙夜:早晨和晚上。⑤祁祁:首饰繁多的样子。

【译文】

到哪里去采白蒿?

在沼泽旁和沙洲。

白蒿采来做什么?

公侯拿去祭祖先。

到哪里去采白蒿?

在那深深山涧中。

白蒿采来做什么?

公侯宗庙祭祀用。

头饰盛装佩戴齐,

从早到晚去侍奉。

佩戴首饰很华丽,

侍奉结束回家去。

【读解】

到野外去采白蒿,在祭祀场所守侯侍奉,肯定不属于王公贵族们干的事。做这些事的,只能是下等的仆人,而且是女仆。

千辛万苦到野外采来白蒿,是供王公贵族祭祀用;费心劳神打扮装点,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谁辛苦为谁忙?全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滋味如何?唯有女仆内心体验最深。虽然没有言说,我们却感到似乎平淡的叙述中有几分怨忿在。

为他人做嫁衣裳,意味着自我不存在,自我变成了他人的工具。奴仆供人差遣使唤,本就是人为事先设定的,似乎像“命运”决定的。即使不是奴仆,人生都免不了有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时候。自觉自愿,并引以为自豪地为他人做嫁衣裳,是牺牲精神和奉献意识的体现,是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不自觉为他人做嫁衣裳,是上当受骗、误入歧途,是被人利用。不情愿地为他人做嫁衣裳,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当然就是一种痛苦和压抑。

如今我们可以拒绝被迫为他人做嫁衣,但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拒绝的。比如受老板雇佣,老板叫去陪酒,明知不胜酒力却又不得不去。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是看准了人心追名逐利的弱点,抓住弱点使人为别人做嫁衣。

认真想来,做人是摆脱不了为他人做嫁衣的处境的。区别仅仅在于:是自觉的,不自觉的和被迫的。

诗经全文阅读及译文(诗经全文译文)(11)

喜欢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