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采茶戏像一株古老而娇艳的花朵盛开在高州这块文化沃土上。它以其丰富多彩的表演方式、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独具韵味的优美唱腔博得了人们的欢心,300多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和骄人的风采。

如今仍芳香绽放高州采茶戏还有“茶歌”、“采茶歌”、“唱采茶”、“采茶灯”、“茶篮灯”等美名。它是由采茶歌演变而来,明代时期跟随着江西、闽南等地的移民传入广西北流和信宜西北部,后来演变成采茶舞、采茶戏并传入高州。民间艺人结合本地的语言和文化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采茶戏文化。清代和民国时期是高州采茶戏发展最为鼎盛之时,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石板、木头塘(今荷花镇)、南塘、大井、东岸等南部地区大放异彩,并影响了新垌一带的茶区。

五华60年代采茶戏(开在心田里的艺术)(1)

采茶戏的唱词内容大多叙述从开荒、种茶到卖茶、饮茶等全过程,主要歌颂劳动和爱情。高州的采茶戏在继承传统采茶戏的唱词内容的同时也区别于其他同类采茶戏的表演程式。以传统的《十二月采茶》这部戏曲为例,除了采用叙事的方式表达从一到十二月采茶全过程外,高州的老艺人门还在戏的前面增加“拜茶”、“点茶”、“品茶”等场次,使整个故事更臻完美。

五华60年代采茶戏(开在心田里的艺术)(2)

高州采茶戏的曲调和唱词结构更是独树一帜。高州采茶戏的曲调主要由拜茶调、点茶调、采茶调、卖茶调、品茶调等部分组成。它以高州山歌和木偶腔为基础,并吸收了其他民间小调的精华自成一格,形成了很强的地方特色。高州的唱词主要采用高州方言,灵活多变、琅琅上口。更具典型的是它的唱词拉腔多,例如“春满茶山(沙罗底呀)好(呀)好风光(呀个光)(呀啰)”这句唱词,一句词中间或后面有5-6个衬词以上。著名作曲家陈小奇的作品《妃子笑》中就融入了高州采茶歌曲的特色,唱响全国大江南北。

五华60年代采茶戏(开在心田里的艺术)(3)

从泥土中孕育的高州采茶戏,唱出的是人们的心声。如今它多在春节、年例期间或农闲之时进行演出。如果你平日穿街走巷,也时能听到当地乡民高唱几句采茶歌或低哼小调以纾解情怀、自娱自乐。

五华60年代采茶戏(开在心田里的艺术)(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