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办法可以量三围(如何给星星量三围)(1)

人在人的世界生活,喜怒哀乐皆来自于人。太久,就会慢慢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但自然科学可以让人抬起头来看到极远的过去和未来,看到许多特别宏大壮丽的事情,帮助人们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应该做的事。学学自然科学,世间的一些看似重要的事情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反之亦然。总归,人会变得淡然豁达一些,生活中会多一份快乐和寄托。

说到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不知现在学校的情况如何,只是,我记得,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最容易唤起学生对科学的热情的天文学数据,比如地球的周长、月球到地球的距离、太阳的质量等等参数竟然全是直接塞进嘴里的,根本不知道如何得来,也不知道该不该相信。这样的呈现,并不比一个人突然拿着红蓝药丸告诉你世界是虚拟的可信度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到的知识,不要说唤起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和对宇宙的敬畏,能让学生继续坐在那里看书就已经是奇迹了。

对,没有错,地球虽然很大,但毕竟是个球,切开任何一个球,都是这个熊样。

有什么办法可以量三围(如何给星星量三围)(2)

然后我们可以在赤道上随便选两个距离比较远的城市。如上图所示,我们已知这两个城市的地面距离L。要求得地球周长,只要求得地球半径就可以用小学学的圆周公式得出。那么,要求地球半径r,只要知道两个城市和地心连线夹角β的大小即可。这个也好办。只要选一个晴天,记录一下这两个城市落日的时刻,两个时刻相减,就知道地球的自转转过这β角用了多长时间。因为地球自转360°用24个小时。所以自转β用的时间可以反推出β。这是一个纯线性的简单比例关系。好了。β也知道,L也知道,r怎么求,初一的孩纸可能也会吧。

我猜有些人看到这里会抗议,因为题目明明说的是自己测,又不是别人测。谁会去赤道干这个呢。好吧。其实在中国也是可以测的,不过就不能在纬线上测了,只能用经线。因为只有赤道这条纬线是地球的腰围,其他地方都是胸围臀围等无关尺寸。假设地球是完美的球,那么测任何一圈经线和测赤道的结果肯定都是一样的。

假如说把地球大体沿着西安-南宁这条线过地心劈开,那么其中一半看上去一定是这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量三围(如何给星星量三围)(3)

还是这个熊样,不过,这个是沿经线切开的。

接下来的算法和在赤道上的一样,只不过求β的地方有些区别。在一天当地时间正午十二点的时候,在太阳下竖直立起一根已知长度的棍子,用尺子测量出影子的长度,就知道了太阳的高度角。两地的太阳高度角之差,就是β。接下来就和赤道上的问题一样了。不再赘顺。为什么要在正午十二点的时候测呢?因为这个时候太阳光线只在南北方向有偏角,东西方向没有。这样计算起来最方便。如果随便选个时间,其实也可以测,只不过计算就变得很复杂了。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因为太阳离地球极远,所以在地面看,太阳光完全都是平行光。如果离得近得多的点光源照过来,就不一定能再看做平行光了;比如说,月光。

有什么办法可以量三围(如何给星星量三围)(4)

公元前三世纪,希腊天文学家厄拉多塞内斯(Eratosthenes)就是用这种方法首次测出了地球的半径。

既然知道了地球的尺寸,那么马上就可以知道的是地球的体重。拿一个已知质量的物体,用拉力计吊起来看看地球给他的引力是多大,把质量,引力,地球半径带入万有引力公式,就可以知道地球的质量是多少了。1789年,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就是这样首次测出了地球的质量。知道质量和体积的一个福利就是,顺便可以知道地球的密度。因此我们也就知道了我们的地球其实是一块巨大无比的石头,如果有足够大的水池可以容纳地球,那么地球放进去肯定就沉底了。

搞完了地球再来搞搞月球。

月球离我们有多远呢?同时在地球上不同的位置(越远越好)观察月亮,记录下它相对于星空的位置。这样就知道了一个三角形的底边(两个观测地点的距离)和两个底角(可以从月亮相对于星空的位置得出),利用简单的三角函数,就可以算出月亮离我们有多远。这就是著名的三角测量法,也叫视差法。借用果壳网上一张图,可以清晰看到月亮的视差。

有什么办法可以量三围(如何给星星量三围)(5)

视差角如何测出?再上一张图:

有什么办法可以量三围(如何给星星量三围)(6)

离地球很远的恒星,在地球上看过去的视线都是平行的。所以要测月亮的视角,只需要首先测出α和β即可。具体方法为,先对准某颗遥远的恒星,然后转动望远镜直到月球成为视野中心。在纽约,望远镜转过的角度就是α,在利马就是β。这样月亮的视差角θ就求出来了。

知道了地月距离之后,可以继续用很简单的办法知道月球的大小。在一个满月的夜晚,拿出一个小的圆盘状物体,比如硬币,举在眼睛和月球之间,调整位置使得硬币刚好完全遮住月球,也就是让硬币看起来和月球一样大。这时候,眼睛到硬币的距离D可以测得,硬币的直径Da也可以测得,又知道了地月距离L,想求出月球直径Db简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不过,实际测量的时候,硬币的直径越小越好操作。因为L/Db大概是111,所以如果硬币直径,比如普通一元硬币是25mm,那么要把它拿到28米远的地方才能和月亮看起来一样大。)

有什么办法可以量三围(如何给星星量三围)(7)

地月距离知道了,月球的公转周期我们也知道,大约是28天。根据万有引力公式和一点圆周运动的知识,我们就可以求出月球的质量。又因为知道了月球的直径,月球的密度也可以求出来。月球密度比地球小一点,有些科学家猜测月球是早期被从地球撞飞的一块大石头。

你看,只要有初中的数学知识加上一点高中的物理知识,我们的地球和月球就都被量了个遍。这么有实际意义的实验,上学的时候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呐。接下来说说太阳。

测量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一件麻烦的事。因为相对于这个距离来说,地球就是一个点而已。上边用的各种利用视差求解的方法统统失效。只能换一种方法。这一换,就很偏理论了,还要用金星来帮助我们,非专业人士肯定无法完成,偏离了主题,只提思路。我们已知地球的公转周期,如果再知道地球公转的速度,那就可以求出地球的轨道半径了。金星凌日时(在地球上看,貌似金星从太阳表面穿过),金星的影锥扫过地球,在地球上距离很远的两个地方看到凌日的时刻会有差别,再综合金星和地球的公转轨道比,金星公转周期等观测数据,就可以测算出地球的公转速度。1716年,找到哈雷彗星的那个哈雷,第一次用金星凌日测算出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知道了地日距离,又可以用测月球体积的方法测太阳体积。同时又可以根据万有引力公式算出太阳的质量,近而知道太阳的密度。有了这些数据的支撑,加上光谱分析等手段,我们才知道太阳是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我们才知道太阳的前世今生,还有就是,50亿年后,可能会变成红巨星吞噬地球。

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大都可以通过视差法和物理定律推算出体积,质量,密度等数据。对于太阳系外的星体,确定距离的方法就略有不同。除了通用的视差法外(把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作为观测点,而不是在地球表面的不同位置作为观测点。比如说春秋不同季节时观测同一星体。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的星体,会像我们测月球距离那样在星空中有位置的变动),还有造父变星,哈勃定律等方法。

当你亲自做了其中一个甚至多个实验 ,并用自己的数据算出来一个活生生的物理常量,你就会发现,从前离你那么遥远的天体,如今和你的关系竟然如此之近。那些死气沉沉的知识,突然就变得生动起来。天上的星星,好像和手里的橘子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是可测的。天地无界。继续学习,就会知道太阳的组成,宇宙的组成,恒星的演化,地球的诞生;就会知道我们都是宇宙的孩子,是在几十亿年前死去恒星的尸体上繁荣起来的碳基文明;就会知道整个地球的生命历程,也不过是宇宙中短暂的一段时间;就会知道人类的渺小和卑微,就会知道谁才是宇宙的主角。至少,目前看来智慧生物并没有登上舞台,我们,连看客的资质都太浅。

正如大刘所说,给文明以岁月,而不是给岁月以文明。

有什么办法可以量三围(如何给星星量三围)(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