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泡泡糖嘞~炸泡泡糖”,小孩子们听到一个男人在村子里这样呼喊时,都会急匆匆地回家,央求父母去炸泡泡糖。

“泡泡糖”只是我们这里的说法,不是嚼着可以吹出泡泡的口香糖,而是一种米制零食,有的地方叫它炒米棒,有的叫炮筒,有的叫康乐果。

炸泡泡糖的都是游走着做生意,昨天在滩沿村,今天在店屋,明天可能去大闸。每到一个村,就会在村子较为中心的位置喊“炸泡泡糖嘞~炸泡泡糖”,然后挪几步对着村北吆喝两声,再往东走过几户人家喊两声,又往南和西喊两声。这才把板车拖到小正家附近的大树下,开始做买卖。

他们是夫妻两个人,男的拖板车、吆喝、卸机子、称米灌米、收钱,什么都干。女的打下手,在男的拖板车时推板车,在男的广而告之地吆喝时会重点对旁边的人家告知,在卸机子时她会把盆子袋子这些小东西往下拿……总之她也什么都干。

这门生意极简单,各家把米送过来,他们现场用机子将米加工成泡泡糖,按斤收取加工费。米是自家的,加工费也低廉,所以连我家这样穷困人家也会回回光顾他们的生意。大树底下,小孩、大人、老人都有,十几二十个人围着看着说着等着。

男的接米过秤,倒在他们自带的脸盆里,很有经验地加合适份量的糖精,搅和均匀,灌在机子中间位置的铁喇叭中,不一会儿,另一头就源源不断地出来管状的米棒,女的见机行动,熟练到可以闭着眼地每隔一尺掐断每隔一尺掐断,装在客人自家带来的塑料袋内胆里。内胆其实也是塑料袋,密不透风,可以让泡泡糖长时间保存脆脆的。

炸泡泡糖唯一不好的是很吵,柴油机一直突突地响,闲聊的人不那么自在。

小孩子无所谓,拖着塑料袋回家,把泡泡糖插在五根手指上边吃边玩,是童年一大乐事。

120包泡泡糖(炸泡泡糖嘞)(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