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 2022 年了,已经很少会有人说什么「考古不就是官方盗墓」「你们考古队为什么要挖人家祖坟」这样的暴论了。

毕竟公共考古时代,伴随着各种形式的科普,大众对于考古工作的认知也越来越全面。

从前人们多半会聚焦出土文物的精美绝伦,或者受盗墓题材的小说、影视的影响,幻想挖掘工作中的惊心动魄。

而如今伴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公布,许多人也开始关心起非常「学术」的问题,并且想全面地了解古代人的衣食住行、精神风貌。

比如:

没有文字记录,如何测定史前遗址的年代?

史前人类都吃些什么?男女之间的饮食有差异吗?

对于这些疑问,依靠传统的考古方式很难找出答案,于是就有了科技考古这一新分支。

2021 新知答主项木咄,大学时期学习的正是这一类专业。

他虽然很少参与考古挖掘现场工作,但却在实验室里通过各类技术手段「穿越」古代,尽力拼出古代人生活图景的真相。

什么是「科技考古」?

项木咄是在浙江大学念的「文物与博物馆学」,下面还涉及考古学、文物保护、文物鉴定、博物馆学等专业课程。

因为本科是大类培养机制,因此大一大二时,文史哲需要全部学习,然后根据兴趣选择具体专业。

一提及考古,很多人自然认为会有很多课外实践,但项木咄在大学时上了一堂有关科技考古的课后,感觉自己整个认知都被颠覆了:

「这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新领域」。

未解之谜之史前生物(考古学者如何推测史前人类食谱)(1)

大部分人以为的考古

未解之谜之史前生物(考古学者如何推测史前人类食谱)(2)

实际中的科技考古

项木咄说:史前时代,完全没有文字,如何通过跨学科方法探究古人的衣食住行?

「所有人吃的东西,导致骨骼里的稳定同位素和食物里的是一致的、会循环,然而在死的那一刻交换就停止了。

当史前时代的骨骼挖出来,提取稳定同位素,定位到不同的食物,就能推测出史前人类的食谱。

如果进一步探究,遗址里人类骨骼中的稳定同位素,是否存在性别差异,这又能推测出当时的社会特征。」

纯科学的手段给了项木咄「蛮大的震撼」。

未解之谜之史前生物(考古学者如何推测史前人类食谱)(3)

项木咄还举了个例子:

比如陶片这种不起眼的东西,盗墓贼一般当做垃圾来处理,瞧都不瞧上一眼。

「传统」的考古学家会尝试将陶片复原,进行类型学的划分,乃至于研究它是在什么温度下烧制的,用什么材料烧成的。

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对陶片进行微痕或者残留物分析,知道它原本是用来盛放什么的。

除了对骨骼、陶片的科技分析,科技考古还曾解决了多地区进化说与单一地区起源说的争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夏娃理论:

「我们现代所有人都是 20 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同一位女性的后代,这多亏科技考古中的分子考古学提供理论支撑。」

线上「回归考古专业」

有些遗憾的是,大学毕业后,项木咄并没能从事考古方面的工作,而是投身于互联网,做着与原先专业不太相关的事情。

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在当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更何况素来被认为是冷门学科的考古学。

此前湖南留守女孩选择考古专业,也曾引发热议,不少人都认为这专业「没钱途」。

现实与理想,月亮与六便士,在很多人面前都是两难。

但对于项木咄而言,人生是可以双线并行的。

未解之谜之史前生物(考古学者如何推测史前人类食谱)(4)

项木咄从 2014 年就加入了知乎,直到他获得了 2021 新知答主的荣誉,也依然自称是一个「小透明」。

去年公布新知答主名单的时候,他感到非常意外,没想到自己这样一位科普冷门专业的冷门答主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他分析起原因,「或许是足够小众、足够差异化吧」

项木咄回想起早年间在知乎做科普的场景,「在你专业里面公认为常识的,分享出来,大家会觉得很有意思」。

一些原本冷门的话题,在知乎上却得到了高赞与关注,这让自己备受鼓舞。

「但不是所有和考古相关的话题,我都能回答。」

尤其是专注于现实工作后,脱离了原本的专业,渐渐就忘掉了本来的自己。

但是知乎网友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成为项木咄与考古学的连接,「逼迫」项木咄「回归」了考古学。

他在知乎不仅开设了个人专栏,还通过知乎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围观考古现场》

未解之谜之史前生物(考古学者如何推测史前人类食谱)(5)

这本书最早是 2018 年在知乎动笔,中间修修补补,终于在2021年年初问世,书中展现出考古学家是如何综合各种常识和知识解决一个个复杂的问题的。

比如:

考古学家是如何通过满城汉墓中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以及汉代五铢钱就推测出墓主人是刘备的老祖宗、中山靖王刘胜的?

考古学家如何利用不起眼的陶罐,来证明在 9000 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一群人学会喝酒了?

考古学家又是如何根据植物的花粉,从侧面论证了大名鼎鼎的奥茨冰人是因为躲避追杀而死亡的?

一颗落在水中的石头

项木咄在出书后,曾自问自答了这样一个问题。

「考古学的有趣之处在哪儿?」

他回答「残缺」。

「考古学的研究基础在于发掘出来的遗物,可是你想,人类的历史那么漫长,能够抵挡住时间的洪流保留下来的东西,只是沧海一粟。

所以考古学只能进行有效的推测,我们永远无法利用考古学,来拼全古人的所有真相,但我们可以努力接近真相。

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学变得越来越强大,不断吸收着其他学科的精华,来武装和升级自己。」

看得出来,项木咄是真心爱考古这门学科,所谓被知乎「逼迫回归专业」也只是一种契机,心底的热爱被唤醒才是关键。

在采访中,项木咄解释了自己笔名的来源。

木咄,是来自浙江方言,「翻译」成普通话类似「铁憨憨」的意思。

然而这个铁憨憨却有一颗满怀文艺的心。

通过他的主页也可以看到,文学、艺术也是他的心头好。

他有个专栏叫「有别」,是来自顾城的一首诗,日常除了分享考古知识,还喜欢分享一些艺术展览。

曾经,他还在知乎分享过自己坐 3 小时动车、走 2 小时山路,只为看一眼不对外开放的石窟……

他专栏的开栏语中也回忆起大学生涯,那时他很喜欢看毛姆的书,《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面纱》《刀锋》,都爱看。

「那时候年少轻狂啊,对世界总抱着一丝幻想,总想着自己是干大事的人。

所以每次看毛姆总像打鸡血一样,天天叫嚣着要追求梦想改变世界。

后来日子一天天过,心中的棱角也仿佛被渐渐磨平。

但是,当年看《刀锋》时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却永远留在了心里:

一颗石头落在水中,这个世界就会因此有所不同。

项木咄就是那颗铁憨憨的石头。

作者:四丸

排版:蜂蜜栗子

来源:知乎日报

编辑:康雨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