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1)

上一篇文章介绍了故宫《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的第一单元,这篇文章将介绍剩下三个单元的全部内容。

第二单元

苏子作诗如见画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苏轼的文学创作,展示苏轼本人及后人书写的东坡诗文。

第一件展品乍一看有点“跑题”,因为它分量太重,是明星文物,却不是苏轼写的,有喧宾夺主的嫌疑: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2)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3)

(林逋《自书诗》,北宋,故宫博物院藏,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这件书法长卷的作者是北宋诗人林逋(音bu,第一声)。林逋最出名的作品要数《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大家一定背过。林逋的书法真迹非常罕见,这是字数最多的一件,洋洋洒洒写了五首诗,是本次展览第二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林逋出生于北宋初年,比苏轼早了七十年。他生性孤僻,隐居在杭州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以梅花为妻,以仙鹤为子,常常驾舟出游,拜访名寺高僧。若有客人来访,家僮便放飞仙鹤,通知主人回家。

林逋的书法风格与他的高洁品行非常一致,笔画骨多肉少,字形瘦长挺拔,行间距远远大于字间距,带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气质: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4)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5)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6)

看完林逋的诗,我们才发现他与苏轼的关系:原来,苏轼在卷后写了一段题跋,一首题为《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和靖是林逋的谥号,处士意为隐士)的七言诗,把林逋夸赞了一番。

林逋的字比较瘦,苏轼的字比较肥,两相对照很有趣: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7)

(苏轼《书和靖林处士诗后》)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8)

(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9)

(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

林逋的书法放在第二单元开头,仅仅因为有苏轼的题跋吗?这里头还有一个巧心思。据策展人之一郁文韬介绍,这是目前唯一保持着原始装裱形态的苏轼题跋作品——此话怎讲?

我们现在接触苏轼的诗文,要么通过书本,要么通过网络,但这些诗文在诞生之初,肯定不以书本或网络的形式存在。有时候,朋友询问苏轼有没有新作品,苏轼便书写一篇送去;还有些时候,朋友拿来字画请苏轼点评,苏轼便书写一段题跋,夸赞一番。

苏轼不少著名的诗文大作最初便以题跋的形式存在。比如,大家都背过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就是一首题跋诗。苏轼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显然在评论惠崇和尚创作的《春江晚景图》,诗中的竹子、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都是画上的景物(虽然蒌蒿、芦芽在图上也就是几根草,天晓得东坡先生怎么看出来的),河豚则是诗人的联想,从春暖花开的景色联想到河豚逆江而上的情形,诗意便从画中延伸到画外。

第二单元的标题“苏子作诗如见画”,意为“读我苏东坡的诗就像见到原画一样”,这也是一句题跋,摘自苏轼的七言诗《韩干马十四匹》,最初书写于唐代画家韩干绘制的《马图》后面。

只是很不幸,惠崇、韩干二人的画作及题跋都没有保存下来,而苏轼的《书和靖林处士诗后》自诞生之初就与林逋的原作紧密相连,跨越千年,为我们了解东坡诗文的“原始形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10)

相比之下,第二单元另一件苏轼题跋就没有不太幸运了,这就是《三马图赞并引》: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11)

(苏轼《三马图赞并引》残卷,北宋,故宫博物院藏)

《三马图赞并引》是苏轼为李公麟《三马图》所作的“赞”(一种韵文文体)及引言。宋神宗去世后,宋哲宗的奶奶高太后(准确说是高太皇太后)听政,旧党复兴。不久后,朝廷赢得西北战事,而旧党向来主张休养生息,战马便不再受重视。大约在此时,苏轼请好友李公麟以西域良马为主题,创作了一幅《三马图》。

数年后,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重新启用新党,苏轼再次倒了霉,被贬到惠州(广东)。他重新审视这幅《三马图》,感慨良多,便在卷后书写了一篇“赞”,颂扬骏马之神威,并在引言中叙述了邀请李公麟作画的缘由: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12)

(海内小康,马则不遇矣)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13)

(乃为之赞曰:吁鬼章,世悍骄。奔贰师,走嫖姚。今在廷,服虎貂。效天骥,立内朝。八尺龙,神超遥。若将西,燕西瑶。帝念之,乃下招。籋归云,逝房妖)

整卷《三马图》原本应该很长,不仅包含李公麟的画、苏轼的题赞,还至少包含九位宋元先贤的题跋。满清覆灭后,此图被溥仪带出清宫,又在伪满政权覆灭后遭到哄抢,至少被撕成六段。解放后,故宫征集到其中两段,仅包含苏轼题赞的后半部分和其他六位先贤的题跋,苏轼题赞的前半部分与李公麟的原画都不知所踪。

据我观察,残存的《三马图赞并引》尚未经过重新装裱,撕毁的痕迹与纸张上的皱痕清晰可见: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14)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15)

但重重磨难丝毫没有折损这件文物的价值。此次展览是《三马图赞并引》首次公开展出,它在展出的东坡墨迹中是书写时间最晚的作品,对于观众了解苏轼书风的变化趋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书写题赞时,苏轼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距离告别人世仅剩四年。眉飞色舞的精神气早已是过去,历练与沉淀化作墨书的灵魂,所谓“人书俱老”就是这个意思吧。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16)

有人可能要问了:《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和《三马图赞并引》都写得一气呵成,没有任何修改痕迹,请问东坡先生搞创作需要打草稿吗?

脱口成章的时候肯定有,但天才也有斟酌字句的时候吧。展览呈现了《定惠院二诗稿》,告诉我们苏轼打草稿是什么样子: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17)

(传)苏轼《定惠院二诗稿》,明清,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官府的房子不让住,他只能寄居在定惠院(又称定慧院)这座衰败的小庙。想到去年还在徐州(江苏)和湖州(浙江)逍遥快活,今年却过得朝不保夕,苏轼郁闷地写下了《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二首: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18)

(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19)

(不辞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

不过,这份诗稿已被认定为明清摹本,因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也藏有一件,不仅诗句相同,连修改痕迹也差不多。现在一般认为,这两件诗稿都是后人的造假。

反过来讲,既然两件非常相似,说不定造假者临摹自同一件真迹,算是间接保留了苏轼的创作过程。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20)

(“浩如”后面的“泻”字没有写完,这里的纸张并没有修补痕迹,可能真迹在此处有残损,造假者就照葫芦画瓢儿了)

看完苏轼的亲笔墨迹,我们来看看后人书写的东坡诗文。

据我观察,有人到现场几乎只看苏轼的真迹,对后世作品颇为不屑!真是大错特错!你以为这些后世展品都是随便挑选的吗?里面其实包含两个巧心思!

第一,后世展品大多出自元明清最重要的书法家之手,相当于打通了中国书法史,堪称“一次东坡展、半部书法史”。

第二,所有出现在第二单元的元明清书法家,都没有使用“苏体”。换句话讲,他们都在用自家风格书写东坡诗文,仿佛书坛后辈们通过展示独门才艺的方式向坡公道喜,祝贺坡公来宫里办展览!

首先登场的是元代三大书法家中的两位:赵孟頫(音俯)和鲜于枢。赵孟頫是元代最重要的书法家,各种书体无所不通,尤其擅长行书和楷书,这次的献礼是行书《游道场山何山》;鲜于枢擅长草书,带来苏轼的七言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21)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赵孟頫《道场何山诗》局部,元代,故宫博物院藏)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22)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鲜于枢《海棠诗》局部,元代,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明代早期,朝廷官员流行书写整洁恭顺的“台阁体”楷书,代表人物是被明成祖誉为“我朝王羲之”的沈度。明代中期,苏州地区的“吴中三家”成为新的领军人物,三家之一的文徵明善于在小楷中注入微妙的变化。

两位大师带来的都是《赤壁赋》,你更喜欢谁的风格?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23)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沈度《赤壁赋》局部,明代,故宫博物院藏。)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24)

(文徵明《前后赤壁赋》局部,明代,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晚期,书坛百花齐放,风格多样。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董其昌,他的行书有不疾不徐、不激不厉的君子之风。张瑞图则朝着奇崛、狂放的方向发展。两相对比,差异明显: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25)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董其昌《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局部,明代,故宫博物院藏)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26)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张瑞图《超然台记》局部,明代,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前期到中期,赵孟頫和董其昌的遗风笼罩书坛,策展人选择了一件融合赵、董风格的苏轼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但书写者太特殊了,他不是普通书家,而是一位皇上:雍正帝胤禛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27)

(胤禛《念奴娇·赤壁怀古》局部,清代,故宫博物院藏)

请皇上出马,据我揣摩有两个含义。

一是“点题”。此次展览的标题是《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雍正的作品里有“千古风流人物”六个字,是展览的“题眼”。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28)

二是把苏轼与故宫联系起来。故宫曾是皇上的家,在皇上家里为坡公举办展览,皇上自然要表个态,剪个彩,一千年前的苏东坡与六百岁的紫禁城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展览海报上的“千古风流人物”并非出自雍正帝之手,而是集合了苏轼的字迹。“千”“人”二字选自上海博物馆藏苏轼《答谢民师论文帖》,“风”“流”二字选自台北故宫藏苏轼《前赤壁赋》,至于剩下的“古”“物”选自何处,本人尚未查实,欢迎大家提供线索。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29)

(展览海报)

最后,从清代中期开始,越来越多书法家把目光转向汉魏碑刻,给中国书法注入前所未有的质朴雄壮之气,这一风格被称为“碑学”。直至今日,我们依然处在碑学发展的延长线上。

作为简明书法史的收官之作,碑学开创者之一包世臣带来了苏轼最负盛名的哲理诗《题西林壁》,但他的版本与我们熟知的有所不同,你能看出差别吗?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30)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包世臣《题西林壁》,清代,故宫博物院藏)

说完了书法史,第二单元还剩一件画作不容错过。

苏轼写过《题雍秀才画草虫八物》一组八首五言诗,评论“雍秀才”绘制的八幅草虫图。元朝人坚白子模仿宋人遗意,同样绘制八种草虫,配以苏轼旧作,现存七段。这是极其罕见的元代草虫画长卷,也是坚白子的画作孤品,难得展出: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31)

(坚白子《草虫图》局部,元代,故宫博物院藏)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32)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33)

第三单元

我书意造本无法

第三单元介绍苏轼的书法成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讨论“苏体”的渊源,后半部分介绍苏体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的书法风格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从北宋开始争论,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的定论。

苏轼自己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石苍舒醉墨堂》),号称“本人写字乃凭空创造,不讲成规;笔画信手拈来,懒得斟酌”。这是半开玩笑的话,只能说反映了“宋人尚意”的原创精神,但学书法不学习古人是不可能的。

苏轼的密友黄庭坚给出自己的观察。黄是这么说的: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34)

(黄庭坚评苏轼书,《西楼苏帖》南宋原石拓本,天津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特殊的展品。苏轼展的文物几乎全部来自故宫院藏,只有两件帖页借自天津博物馆,均选自《西楼苏帖》,此为其一。

苏轼去世六十多年后,南宋人汪应辰在成都西楼刻石、拓印苏轼书法,编成一套字帖《东坡苏公帖》,俗称《西楼苏帖》。这是现存刻印最早、最精的苏帖,是罕见的“宋人书、宋人刻、宋人拓”的法帖至宝。

光阴荏苒,被《西楼苏帖》收录的苏轼原作大多不存,就连《西楼苏帖》本身也有残缺,仅存其中六册,一册藏于北京市文物公司,五册藏于天津博物馆。天博近日调整《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展》,难得展示其中数页,仿佛与紫禁城遥相呼应。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35)

《西楼苏帖》恰好收录了黄庭坚评论苏体的一段题跋。黄庭坚说:东坡年轻时学习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所以风格姿媚,形似唐人徐浩,但醉酒后写的瘦劲字很像柳公权(柳诚悬);中年则喜欢模仿颜真卿(颜鲁公)与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杨风子),兼有唐人李邕(李北海)的风范。

乖乖,一堆人名。

展览选取其中三人做了重点介绍,分别是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认为苏轼吸收了这三人的书法特点。

苏轼从王羲之那里学来的是姿媚婉转,展览选取的例子是苏轼临摹的王羲之《讲堂帖》。苏轼临写的晋人帖子非常少见,临摹王羲之的仅此一件,同样来自《西楼苏帖》。东坡先生临摹得像不像书圣,大家自己看吧: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36)

(苏轼临王羲之《讲堂帖》,《西楼苏帖》南宋拓本,天津博物馆藏)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37)

(王羲之《讲堂帖》。这件文物没有参加此次展览)

黄庭坚说,东坡年轻时学过《兰亭序》。我又找了这次没有展出的王羲之名作《兰亭序》,对比苏轼的墨迹,觉得黄说得有道理: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38)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局部,唐摹本,故宫博物院藏,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王羲之没有墨迹存世,这是公认的《兰亭序》最佳摹本)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39)

(苏轼《人来得书帖》局部)

苏轼存世墨迹中,最能体现王羲之风范的要数《治平帖》。

《治平帖》是故宫藏品中书写时间最早的苏轼真迹,也是最有名的苏轼早年作品,几乎所有讨论苏轼早年风格的文章都会提到此帖。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40)

(苏轼《治平帖》,北宋,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苏轼三十多岁在京做官时写往四川老家的一封信,写得非常认真,一是因为收信人是佛门前辈,是老家“治平院”的“史院主”和“徐大师”,二是因为苏轼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拜托二位。

整封信百余字,客套话占了大半篇。苏轼张口便是套路:好久不见,好想你们呀!你们身体好吗?佛友们好吗?佛楼修好了吗?收了多少徒弟?“应师”在思濛镇的寺院过得怎么样啊?问候了一大圈,才“自然而然”引出重点:石头桥和堋头两处坟茔麻烦二位悉心照看!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41)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42)

(苏轼表示会争取回四川做官,但历史告诉我们苏轼未能如愿,最终去了杭州)

整封信写得毕恭毕敬,点画精心,尽显王羲之书法的姿媚婉转,与“青年才俊”的年龄颇为般配。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43)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44)

然后说说唐代书法家颜真卿

颜真卿最出名的书体是楷书,尤其是大楷。初唐书法家写字普遍瘦,到了盛唐时期,颜真卿开始往胖了写,笔画胖,字形也胖,但人家胖得有力道,所以美其名曰“丰腴沉着”。

颜楷的丰腴沉着,苏轼学得也不错,展览比较了颜真卿的《东方画赞碑》《鲜于氏离堆记》与苏轼书写的欧阳修名作《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45)

(颜真卿《东方画赞碑》,明拓本,故宫博物院藏,原碑位于山东德州)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46)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清拓本,故宫博物院藏,摩崖刻于四川阆中)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47)

(苏轼《醉翁亭记》,明拓本,故宫博物院藏,原碑位于安徽滁州)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48)

(苏轼《丰乐亭记》,宋拓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写行书,同样吸取了颜书的丰腴,《春中帖》是很好的例子: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49)

(苏轼《春中帖》,北宋,故宫博物院藏)

《春中帖》是苏轼五十岁前后写给范仲淹四子范纯粹的一封信,信中还提到范纯粹的“二哥”范纯仁(他在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里出现过),以及苏轼的弟弟“子由”,即苏辙。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50)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51)

这封信里的“肥字”“肥笔”非常多,与《治平帖》对照看尤其明显: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52)

(苏轼《春中帖》局部)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53)

(苏轼《治平帖》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春中帖》曾经破损明显,经历了精心修复,一些看似流畅的笔画应该进行过“接笔”,不得不说修复师的工作不好干啊: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54)

(可以看出旧纸与修复纸的差异)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55)

苏轼从颜真卿那里学到的不只是丰腴。

颜真卿的行草书也很有特点,写得自由放逸、不守成规,与张扬个性的宋人遥相呼应。有人甚至认为,“宋人尚意”的源头正是颜真卿的行草书。展览用《争坐位帖》展示了颜书的放逸一面: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56)

(颜真卿《争坐位帖》,明拓本,故宫博物院藏,帖石位于西安碑林)

到了唐末五代,杨凝式又把放逸的风格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杨凝式的大名,很多人可能没听过,但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很高,是连接唐宋的最重要的五代书法家。当时国家分裂动荡,换皇帝比换季还要快,杨凝式身居高位,遇到险境就装疯卖傻,从后梁安然活到后周,人送外号杨风子(杨疯子)。

他不仅人疯,字也写得疯,可惜传世作品极少。保存完整又最能体现其放逸风格的墨迹,就是此次展出的第三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神仙起居法帖》。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57)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卷,五代后汉,故宫博物院藏,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58)

乍一看,你会以为这帖子是神仙写的,或是写给神仙看的,潦草得如同鬼画符。其实帖子内容很实用,很接地气,说的是一套养生操,勤加练习就能“像神仙那样起居生活”。

手机看了半个钟头了吧?Standup baby!咱们一起来做操!一边做,一边大声跟我念:

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无论行走坐卧时,按摩体侧与肚肚)。心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心腹感觉通畅后,继续按摩下腹部)。踞之彻膀腰,背拳摩肾部(下腹按完转后腰,双手抱拳要用力)。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用力难免会疲倦,家人赶紧来相助)。行之不厌频,昼夜无穷数(养生做操贵频繁,从大清早练到晚)。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日积月累效果现,长命百岁赛神仙)!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59)

(“渐入”二字合用一笔,精彩!)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60)

苏轼很少书写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有一件墨迹神似《神仙起居法帖》,那就是《归院帖》: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61)

(苏轼《归院帖》,北宋,故宫博物院藏)

《归院帖》在苏轼现存墨迹中非常特殊,是唯一的“公文”,似乎在讨论某份文件里的“归院”一词是不是指归宿学士院,围绕几个术语颠来倒去,内容枯燥,不像写信作诗那样充满感情。笔画不讲究美观,没有什么修饰,直来直去,干脆利落,反而更显自然随性,贴近杨凝式的特点。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62)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63)

(苏轼《归院帖》局部)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64)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局部)

按照第三单元的观点,王羲之书法的姿媚,颜真卿的丰腴,颜真卿与杨凝式的放逸,共同构成苏轼书法的源头

我再补充一个源头:比颜真卿年长一辈的唐代书法家李邕(音拥)。唐人写碑喜欢用楷书,李邕却独辟蹊径,用行书题写,但李邕的行书雄强豪迈,气势不输唐楷。从间架结构看,李邕的字看似歪斜,左低右高,其实立得很稳。

无论雄强的气息,还是歪中取正的结构,这两个特点都能在苏轼的《题王诜诗词帖》中见到: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65)

(李邕《麓山寺碑》,宋拓本,上海图书馆藏。这件文物没有参加此次展览)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66)

(苏轼《题王诜诗词帖》局部)

平心而论,苏轼的大楷明显脱胎于颜真卿,但其行书与王羲之、颜真卿、杨凝式、李邕四人相比,只能说有点像,都不完全相似。

苏轼说“我书意造本无法”,我觉得可以改成“我书造意无定法”。汲取前人的营养,不拘泥于前人的成就,创造属于自己的“意趣”,能够做到这些才是伟大的艺术家。

第三单元的后半部分介绍东坡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展品分为两类,一类出自苏体的骨灰粉,他们把苏体融入骨髓,日常写字就用苏体字: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67)

(苏迈《跋郑天觉画》局部,北宋,故宫博物院藏。苏迈,苏轼长子)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68)

(陈沂《自书诗》局部,明代,故宫博物院藏)

还有一类恰恰相反,号称临摹苏帖,其实主要用了自家风格: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69)

(王文治《临苏米二家帖》局部,清代,故宫博物院藏)

还有两件有趣的展品。清代书法家笪重光(笪音达)和陈奕禧都不是苏体的骨灰粉,日常书风与苏体并不相似,但两人临摹的苏帖还挺像!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70)

(笪重光《临苏轼书李白仙诗》局部,清代,故宫博物院藏)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71)

(苏轼《李白仙诗》局部,北宋,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这件文物没有参加此次展览)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72)

(陈奕禧《临苏轼书寒食帖》局部,清代,故宫博物院藏)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73)

(苏轼《寒食帖》局部,北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件文物没有参加此次展览)

第四单元

人间有味是清欢

与前三个单元相比,第四单元最轻松,主要聊聊苏轼的小爱好,比如砚台、清茶、宝墨和美石,涉及的部分轶事也出现在第一单元的李宗谟《东坡先生懿迹图》中,有前后呼应之妙。

千年过后,东坡生前赏玩过的物件基本不存,后人收藏的五花八门的“东坡旧物”多为牵强附会,但其中包含的景仰之情却是真实的。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74)

(黄慎《东坡玩砚图》,清代,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一生喜爱砚台,自称十二岁曾自制石砚,苏洵认为这是文运吉兆,图左所录《天石砚铭》讲了这个故事)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75)

(尤荫《东坡石铫图》,清代,故宫博物院藏。东坡爱茶,多次题咏茶和茶具,清人尤荫得到一件刻有“元祐”字样的石铫(音钓),非要认为这是苏轼在《次韵周穜惠石铫》一诗中提到的煮茶器,屡屡为之绘图)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76)

(边寿民《墨茶图》,清代,故宫博物院藏。边寿民得到好友赠送的茶和墨,想起司马光与苏轼的一段鸡汤对话,司马光说茶与墨一白一黑、一轻一重、性质相反,苏轼却说好茶好墨都清香扑鼻,茶饼墨块都质地坚硬,如同君子贤人外表不同,德操却是一致的)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77)

(钱维城《画雪浪石并书乾隆帝雪浪石记》局部,清代,故宫博物院藏。苏轼在定州(河北)做官时得到一块黑色美石,上有白色条纹,如浪花飞溅,起名雪浪石,谁知明清两代先后挖出两块雪浪石,乾隆帝命钱维城绘图,并饶有兴致做了考证)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78)

(乾隆认为清代发现的雪浪石是真的,钱维城神吹皇上考据详实,特意用苏体抄录皇上的鉴定意见,但我觉得皇上看走了眼)

本单元的标题是“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可见策展人也觉得,任何有关苏轼的展览,如果没有提到美食,都是不完整的。本单元的“点题之作”正是苏轼本人书写的《献蚝帖》。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79)

(苏轼《献蚝帖》,明拓本,故宫博物院藏)

高太后去世后,苏轼最终被贬到海南岛,但他这次的心态比黄州那次好很多。苏轼给朋友写信说:当地人送了我许多生蚝,煮着吃、烤着吃都特别美味;我跟儿子苏过讲,海鲜的好处千万不能让北方朋友知道,否则他们都要争着来海南流放,夺了我的美事。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80)

至此,故宫苏轼展的四个单元全部介绍完毕。

最后梳理一下苏轼的生平书法风格分期,因为了解艺术家的生平和分期是入门中国书画的捷径。

先解释一下苏轼的年龄。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换算成阳历是1037年1月8日。按照中国传统计龄方式,苏轼出生即一岁,过了不到半月就是新年,瞬间变成两岁,所以跟阳历周岁相比要“虚两岁”,本文提到的年龄均按农历计算。

苏轼的书风变迁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以四十四岁身陷“乌台诗案”为界,之前为早期,也是人生得意期。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四川),二十二岁中进士,然后在京城和地方做些小官,虽然期间父母去世,但官运比较顺畅。宋神宗即位后启动变法,苏轼属于旧党,在京城待得不痛快,便申请外调,期间书写了《治平帖》,随后前往杭州(浙江)、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江苏)、湖州(浙江)担任地方长官。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流放黄州(湖北黄冈),进入人生失意期,书风也进入中期。苏轼在黄州期间写下《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四十九岁离开黄州后不久,又相继写下《归去来并引》《春中帖》《书和靖林处士诗后》。整个中期都处于宋神宗的元丰年号。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81)

(苏轼《归去来并引》局部)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82)

(苏轼《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局部)

从早期到中期,苏轼的书风明显从王羲之的姿媚转向颜真卿的丰腴。《治平帖》是早期代表作,《新岁》《人来》二帖是由早期转入中期的转型代表作,《春中帖》则是中期典型作品。这四件帖子依次看下来,你会发现“肥笔”“肥字”越来越多: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83)

(苏轼《治平帖》局部)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84)

(苏轼《新岁展庆帖》局部)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85)

(苏轼《人来得书帖》局部)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86)

(苏轼《春中帖》)

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苏轼五十岁,书风进入晚期。此后分成两个小阶段,第一阶段是宋哲宗的元祐年号。此时高太后(高太皇太后)听政,支持旧党,苏轼迎来第二个人生得意期,升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与旧党同僚意见不一时,也会外调杭州、颍州(安徽阜阳)、扬州(江苏)、定州(河北)避风头。《题王诜诗帖》《归院帖》、大楷《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以及高朋满座的西园雅集都是这一阶段的收获。

《题王诜诗帖》最能代表此时的书风,明显融入李邕的雄强之气,具有左低右高、横向舒展的特点。虽然在早年和中年作品中也能找到左低右高、横向舒展的单字,但不像五十岁以后这样整齐划一。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87)

(苏轼《题王诜诗帖》)

晚年的第二个阶段是宋哲宗的绍圣元符年号。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打击旧党,苏轼进入第二个失意期,流放惠州(广东)、儋州(海南)等地,直到宋徽宗即位才得以回常州(江苏)终老,享年六十六岁。这一阶段的《三马图赞并引》、《献蚝帖》延续前一阶段特点,整体呈现左低右高、横向舒展的态势,有时多一分人书俱老的泼辣。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88)

(苏轼《三马图赞并引》局部)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89)

(苏轼《献蚝帖》局部)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90)

(苏轼《虔州吕倚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收古今帖,贫甚,至食不足》局部,此帖与《归去来并引》连在一起展出,但展牌没有介绍,是典型的晚年书风)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风格分期,你会发现看帖子有了新乐趣。

比如,听说过苏轼的名作《寒食帖》吧,网上铺天盖地的文章告诉你,这是元丰五年(1082年)四十七岁的苏轼在黄州度过第三个寒食节时写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孤独与悲凉”。可是别忘了,就在一两个月前的正月初二,苏轼刚刚“眉飞色舞”写了《新岁展庆帖》呀!从书法风格看,你觉得这两件作品会是前后脚完成的吗?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91)

(苏轼《新岁展庆帖》局部)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92)

(苏轼《寒食帖》局部)

与《新岁展庆帖》相比,《寒食帖》明显包含更多“颜真卿式的丰腴”,更接近苏轼四十九岁离开黄州后不久书写的《春中帖》。但是和苏轼五十一岁写下的《题王诜诗帖》相比,《寒食帖》笔法丰富,千变万化,尚未出现整体性左低右高、横向舒展的特点: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93)

(苏轼《春中帖》局部)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94)

(苏轼《寒食帖》局部)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95)

(苏轼《题王诜诗帖》局部)

所以,虽然“寒食诗”本身创作于黄州,但我们见到的这卷《寒食帖》应该书写于苏轼离开黄州后的四十九岁至五十一岁之间。虽然离开创作地点已有两三年,可人家是艺术家,追溯当年的情感有什么难的!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但学术界早就围绕《寒食帖》的书写时间展开争论了喔。你要不要也加入进来,谈谈自己的“鉴定意见”呢?

说到这里,《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算是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介绍完了!展览也在10月30日结束了!都怪我文章写太长,又没赶上闭幕日……虽然知道在手机上发表长文章吃力不讨好,但我觉得很有意义——因为这次的展览非常难得

说“难得”有三个原因:

一、难得看到九件苏轼墨迹同时展出(含《定惠院二诗稿》)。据本人统计,含真伪存疑的作品在内,全球现存东坡墨迹约50件,收藏单位不足十家。除两岸故宫外,多数单位仅收藏一两件。台北故宫藏有二三十件,平时最多展出一件,上一次同时展出五件墨迹已是14年前。

二、九件墨迹完整涵盖苏轼早中晚期作品,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治平帖》和《新岁》《人来》二帖是几乎任何介绍苏体的文章都不会漏掉的早中期代表作,首次展出的《三马图赞并引》则弥补了故宫藏品中苏轼最晚期书风的缺环,而特邀嘉宾《西楼苏帖》贡献了仅存的苏轼临摹王羲之的作品《讲堂帖》。

三、王诜《渔村小雪图》、林逋《自书诗》、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三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联袂登场,其中任何一件都值得专门拜访。

我本人是通过展览走进了中国书法史的世界。希望这次的苏轼展,以及这篇前所未有的全景式图文导览,也能带你走进时而晦涩、时而有趣的书法世界。

感谢你读完以上两万字。谢谢!

苏东坡故宫特展到几号 故宫苏轼展没机会看(96)

参考文献:

* 《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故宫出版社,2020年。

* 王连起《尚意主流的宋代书法》,《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宋代书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和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

* 郁文韬《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文物精品述略》,《紫禁城》2020年7月刊。

* 段莹《苏轼<三马图赞>残卷相关问题》,《紫禁城》2020年7月刊。

* 《大观:北宋书画特展》,台北故宫,2006年。

王牌讲解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