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兰溪连栋大棚杨梅标准化促早栽培技术

陈新炉等

兰溪是中国杨梅之乡,是浙江省中西部最大杨梅主产区,2019 年栽培面积 466.67hm 2 ,产值 3.9 亿元。由于成熟期受梅雨影响大,保鲜贮运困难,经济效益不高。大棚促早栽培既可提早成熟,延长采摘期,减轻集中销售压力,又能提高果农经济效益,被列为浙江省五大主推技术之一。兰溪大棚杨梅促早栽培技术推广面积 67hm 2 ,占浙江省大棚促早栽培面积的 80%,成熟期比露天提早 11~14d,采摘期延长 15d 以上,667m 2 产值4~5 万元,经济效益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 术语和定义

1.1 连栋大棚杨梅生产技术

利用薄膜大棚或其他材料,通过改变或控制杨梅生长发育的局部环境条件,人工调控杨梅的生长和结果,改变杨梅生产的物候期,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一种生产技术。

1.2 坡地连栋钢架大棚

坡度大于 15°山地杨梅园大棚,主材采用热浸镀锌圆形钢管,棚体骨架通过连接紧固件固定,覆盖塑料薄膜,形成杨梅保温避雨的独立棚体。

杨梅大棚建造技术(浙江省兰溪连栋大棚杨梅标准化促早栽培技术)(1)

1.3 标准连栋钢架大棚

坡度小于 15°的缓坡地或平地,采用 T/ZJNJ 农用连栋钢架大棚设施技术规范建设的杨梅园大棚。

1.4 主立柱

建设钢架大棚主体骨架支柱的主要材料,管径55mm、壁厚 2mm、长 6m 的热浸镀锌圆形钢管。

1.5 边立柱

建设钢架大棚四周主体骨架支柱的主要材料,管径 32mm、壁厚 1.8mm、长 6m 的热浸镀锌圆形钢管。

1.6 横档

建设钢架大棚主体骨架横梁的主要材料,管径55mm、壁厚 2mm、长 6m 的热浸镀锌圆形钢管。

1.7 拱杆

建设钢架大棚顶部骨架的主要材料,分为 2 种:一种拱杆形状为三角形,用管径 32mm、壁厚 1.8mm、长7m 的热浸镀锌圆形钢管型材,冷弯折成弧度 130°,高 1.8m,底两端相距 6m。另外一种拱杆形状为直管,管径 32mm、壁厚 1.8mm、长 6m 的热浸镀锌圆形钢管型材。

杨梅大棚建造技术(浙江省兰溪连栋大棚杨梅标准化促早栽培技术)(2)

2 建棚

2.1 建棚原则

安全、通风、透光、能抵御风雪危害,有利于农事操作。

2.2 建棚方法

坡度大于 15°的山地杨梅园,采用坡地连栋钢架大棚;小于 15°缓坡或平地杨梅园,采用标准连栋钢架大棚。

2.2.1 大棚主要材料要求。大棚主要材料主立柱、横档、边立柱、拱杆,要求符合 T/ZJNJ 农用连栋钢架大棚设施技术规范。

2.2.2 坡地连栋钢架大棚结构。①顶部拱形坡地连栋钢架大棚:大棚顶部为拱形的,最中间顶高与肩高距离大于 1m,棚顶高 5.5m,肩高 4~4.5m,下进风口低于 2m,上出风口高于 4m;顶部拱杆用直管,间距 0.8m;坡度大于 15°的山地,大棚长、宽为 30m×30m 为宜,缓坡或平地每个大棚面积 3000m 2 为宜。②顶部三角形坡地连栋钢架大棚:大棚肩部以下结构与顶部拱形坡地连栋钢架大棚相同,棚肩高 4.3m,棚顶高 5.5~5.6m,棚肩距 6m,每肩 1 个水槽;顶部拱杆用三角形拱杆,间距0.8m。

2.2.3 建棚方法。大棚主立柱间距 3m,棚四周边立柱间距 1m,入地 0.2~0.5m,立柱从中间到两边逐步降低成拱形;主立柱间横档 3 层,每层横档相距 1.5~1.6m;第3 层横档和下立柱交叉固定点与下立柱顶点距离须小于 0.2m。每隔 3 个立柱之间用 1 个米字形主立柱加固,棚四角用人字形主立柱加固。

2.2.4 棚膜选择。棚膜可选择聚乙烯无滴膜或聚氯乙烯无滴膜,顶膜薄膜厚度 0.07~0.08mm,每年一换;边膜薄膜厚度 0.1~0.12mm,可 3~4 年一换。

3 产地环境选择

3.1 气候条件

有大山脉或大水体调节温度和湿度,温暖湿润,光照要求中等,年平均气温 19℃左右,冬季绝对最低温高于 -9℃,年降雨量 1300mm 左右。杨梅根系较浅,选择相对避风的地点种植。

3.2 土壤条件

土质松软,排水佳,含有石块的砂质红壤或黄壤,pH 值为 5 左右,狼蕨、杜鹃花、松、杉等植物生长良好的土壤。

3.3 山坡条件

以北坡、东北坡方向,坡度低于 45°的山地为宜。

3.4 水分和空气条件

灌溉水质和空气质量无严重污染,应符合NY/T391《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的要求。

杨梅大棚建造技术(浙江省兰溪连栋大棚杨梅标准化促早栽培技术)(3)

4 建园

山坡地杨梅树一般株行距 5m×5m,平地杨梅树一般株行距 4m×5m;杨梅园必须配置雄株或高接雄枝,移栽后果园土表铺草保墒。

5 温湿度管理

大棚覆膜期间,一般通过增加或减少开、闭膜时间,增加或减少进、出风口面积大小,调节大棚空气温湿度;杨梅采后 7~11 月,将坡地连栋钢架大棚顶膜与边膜全部揭开,露天管理。

5.1 温度调节

11 月底 ~12 月初覆膜保温,覆膜前应浇足水,用石硫合剂或矿物油进行全面清园。1~2 月气温较低,白天棚内温度保持 15~25℃,授粉时棚内最高温度不能高于 30℃,最低温度不能低于 25℃,果实发育期棚温必须低于 35℃。

1~2 月份每天 9:00 揭膜开窗通风,每天开膜时间6~7h,进风口与出风口面积大小比例一般 1︰3。开花期 8:00 揭膜,每天开膜时间 8~9h 然后封棚膜保温,4月中旬至成熟期进风口与出风口 24h 全部打开,保留顶膜。

5.2 湿度调节

冬季棚内相对湿度保持 70%左右,开花期相对湿度 60%左右,果实发育期相对湿度 70%左右,果实成熟期 55%左右。

6 花果管理

6.1 促花保果

盛花期或采收前,喷施 20mg/L 赤霉素,减少落花落果。

6.2 授粉

在杨梅雄花开花前 1~2d,中午湿度较低时采集雄花粉,将收集的雄花花粉密封保存在干净干燥容器内,室温储藏。

第 1 次授粉,在开花初期进行,选择晴天 13:00~15:00,开膜通风,棚内温度须高于 25℃,相对湿度低于 65%,使用吹风机或喷雾器授粉,或将雄花枝放在盛水的塑料瓶中挂到结果树上部自然授粉。

一般杨梅品种 1 次,东魁杨梅可授 2 次,第 2 次授粉时间与第 1 次授粉间隔 7~10d,40%~60%雌花进入开花盛期(花瓣紫红色)进行第 2 次授粉。授粉 7~8d后观察坐果率,第 1 次授粉有 40%结果枝以上不结果,可进行第 2 次授粉。

6.3 疏花

对花芽过多的杨梅树,10~11 月疏除或短截过多的结果枝。

6.4 疏果

一般在 4 月上旬 ~5 月中旬进行人工疏果,分 2~3次进行,幼果果径达到 0.5cm 时开始第 1 次疏果,每次间隔 7~10 天,每个结果枝留 1~2 个果。

7 土肥水管理

7.1 水分管理

大棚覆膜后果园每月浇灌 3~4 次,5 月下旬至成熟期一般不灌水,杨梅采后适当控制肥水,减少夏梢抽发量,提高花芽质量和数量。地面可覆盖地膜保墒,土壤湿度低时,地面泼水或畦沟(深 30~40cm)过水,开深沟排灌防积水,生长期土壤相对含水量控制在 65%左右,转色期至成熟采摘期土壤相对含水量 55%左右。

7.2 养分管理

施肥时间比露地杨梅提早 1 个月,以钾肥和有机肥为主,每年施肥 3~4 次,100kg 鲜果需肥量 4 月上中旬壮果肥施 3kg 硫酸钾,采后施 1kg 复合肥,基肥施6kg 饼肥。在滴灌时可混施浓度 0.2%~0.3%含硼、锌的微量元素肥料,春季 667m 2 施 30~35kg 新鲜石灰改良土壤。

杨梅大棚建造技术(浙江省兰溪连栋大棚杨梅标准化促早栽培技术)(4)

7.3 土壤管理

杨梅采前割草覆盖,也可覆反光膜,采后果园浅松土 1 次,松土深度 3~5cm,每 2 年深翻 1 次,深翻深度10~15cm。

8 整形修剪

8.1 整形

树形一般采用自然圆头形,6 月中下旬开始整形,由于大棚高度限制,露天成年结果树须将树冠高度控制在 3.5~4m。锯掉以后,树冠下部萌发很多的新梢,要及时摘心,促进侧芽萌发。及时疏剪细小新梢,促进新梢健壮生长,加快新树冠形成。

8.2 修剪

杨梅采后及时短截结果枝,促发夏梢整齐萌发,当长度达到 15~20cm,及时摘心控梢,促进花芽分化。每个结果母枝留 1 个强健夏梢,抹除其它新梢。疏除大部分秋梢,剪除强春梢,留中庸枝,以利果实发育。9~10月,及时剪去枯枝、病虫枝、徒长枝和交叉枝。

9 防风雪危害

9.1 防风害

棚内立柱采用米字形支架,四角立柱采用人字形支架,支架采用管径 55mm、壁厚 2mm、长 6m 的热浸镀锌圆形钢管,以增加抗拉强度;随时注意灾害性天气预报,大风来时,密封大棚,关闭并加固大棚进、出风口。

9.2 防雪害

大棚立柱底端用混凝土浇筑基座,使用三角形棚顶,有利积雪滑落。注意灾害性天气预报和大棚密封情况,及时用雪耙除雪,扫落积雪,当冻积雪大于 10cm,用木棒或竹棒绑缚刀片割裂顶膜,将积雪抖落果园内,以防压塌大棚,雪后重新覆盖顶膜。

10 病虫害防治

10.1 农业防治

选择适合杨梅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增施有机肥,增强树体抗性,清除枯枝烂叶,生草覆盖,果实转色后降低空气湿度。

10.2 物理防治

人工清除害虫卵块和成虫,刮除病斑,摘除病虫枝,集中烧毁;果实硬核期后用 30 目防虫网物理隔离杨梅园;2~2.67hm 2 设置 1 盏杀虫灯诱杀害虫,高度以3m 为宜。

10.3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瓢虫类、寄生蜂类等天敌,5 月初开始3~4 天释放 1 次金小蜂,以晴天早上或傍晚为宜,释放密度为 140 头 /66m 2 左右。

10.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符合 TZNZ 009-2019《杨梅主要病虫防治用药规范》,杨 梅重大病虫害预测 预 报 符 合DB3302T 165-2016《杨梅矮化早果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11 采收及采后处理

11.1 采收

果实八成熟时采收,采收时以三指握住果实,食指顶住柄部,往下按动,轻采、轻放。

11.2 采后处理

将新采果实马上降温预冷,3℃左右预冷 6h;在10℃左右的温度下进行分级,轻拿轻放,剔除伤果和病果,分级后果实放入 1℃左右、相对湿度 90%左右的冷库冷藏;选用不超过 2 层的包装盒,进行真空包装,将包装盒装入相应尺寸的大泡沫盒,盒内放入冰袋,果实与冰袋重量比例为 5︰1,将泡沫盒套上硬纸包装盒,可远距离运输或网上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