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书本的每一张纸的量词用“页”。那么大家知道书本的每一张纸为什么叫“页”吗?我们现在的书本是每一面都有一个页码,可是传世的古籍不是这样,有一些古籍,一个页码有两个面,有的古籍甚至都没有页码,这种情况如果想确定内容位置该怎么办?除了“页”外还有其他的量词吗?我想这些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即便是常跟书籍打交道的人,也未必全都知道。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普及一下这些知识。
1.页的来源
页,本来是个象形字。 《说文》:“页,头也。从,从儿。古文首如此。”王筠《说文句读》说:“页本即首字。”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頁”字条后姚孝遂按语:“页
甲骨文中的“页”
,正象人并突出其头首之形。”页字形义以姚孝遂之说最为精确。页字以甲骨文和西周早期形体最为象形,西周中期金文页字形体仍可见头发之形,中晚期金文页字已去象形意味,一直至《说文》小篆基本未变。可见“页”最初的本义是表示头,那么后来用作表示书本的每一“页”就一定是假借字,也就是说最初表示书本每页的字应该另有它字。是哪个字呢?接着我们说说其他几个相关字。
2.除了用“页”还可以用“叶”或“枼”
我们知道纸张发明比较晚,最早在西汉初的时候才有了纸,后来纸张的普及使用那就更晚了。没有纸张之前主要的书写载体是竹简。竹简是一根接着一根编连在一起的,然后卷成一个卷册。这种情况我们很容易想到一个问题:如何确定内容的位置?有些人会想到“枚”或“支”,不过在简牍为主要书写材料的时代,很少用这些量词来称呼竹简。常读古书的朋友应该知道,古代还有几个字用来表示书页,其中有叶、䈎、枼,另外还有一个于这几个字密切相关的字——牒。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书之称叶”条曾经讨论过“叶”和“牒”的关系。基本上道出了这几个字的基本关系。叶德辉说出三层意思,第一,“今俗称书一纸为一页”,“页”本作“叶”;第二,“古者简籍之式,或用竹,或用木竹以一简为一䈎,木以一版为一枼”;第三,“牒”与“札”互训,都指木简。叶德辉认为纸本的“叶”是源于简牍的“枼”、“䈎”或“牒”,这非常正确。这些字才是表示书页的最初本字。“页”只不过是和这些同音而已,这实际就是古书所说的通假字。说白了就是写了个“别字”后来约定俗成了。不过叶氏说,“䈎”字从竹,专指竹简,“枼”字从木,专指木简;“牒”、“札”互训,也专指木简;“叶”字从艸,只是“艸木之叶”。这就太拘泥于许慎《说文》的说法,安全抹杀了通假和俗用的关系。按照文字使用规律,可能是先用“牒”表示每一片竹简,后来因为俗写或用字习惯的原因出现了“䈎”、“枼”、“叶”等字。至于“札”也不一定专门指木简,竹简记后来的信件也可用“札”来作量词,所以才有“信札”之说。
3.影印古籍可以用“面”
以前曾经有过同学问过我,说征引影印的古籍内容没有页码怎么办?这确实是一个麻烦的问题,我们核对古书的时候,常常因为没有页码,或书写页码错误,找不到内容的位置。影印古籍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完全没有页码的情况,这种情况征引时一般精确到最小标题内容。尤其是散见的信札手稿,一般用这一行的起首字来确定行数。第二种情况,有页码但是一页有两面,这种情况要说明是哪面,一般是第一页为A面或a面,第二页为B面或b面。影印的古籍如果没有特别明确的页码的话,最好能够用各种办法确定位置,这样才方便读者核对出处。
参考文献
李零《视日、日书和叶书—三种简帛文献的区别和定名》,《文物》2008年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