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微子》中说:“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箕子,名胥(xū)余,商末王室贵族,据说是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商纣王叔;但也有说法认为箕子是商武丁后裔,是商纣王的堂族长辈,《史记·宋微子世家》说:“箕子者,纣亲戚也。”箕子官至太师,因封地在箕,故称箕子。箕国是商朝封国,其地望不明,箕子是商代箕国最后一代国君。许多古籍都有明确记载不同地址的所谓“箕子墓”或“箕子冢”,这可能跟商末箕子国或其他殷商后裔受战争影响国人四散流窜却不忘纪念箕子的行为有关。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鲜而不臣也。”为了纪念以仁义贤能著称的箕子,殷人到处为他建碑立冢也就不足为奇了。箕子确实是言出必行,武王克商后找到箕子寻求殷商败亡的根源,箕子不愿提起自己的故国,武王会意,于是改求治国方略,箕子首先表明了自己不为周臣的立场,然后授予武王《洪范·九畴》,“洪范”,即治国的经验范本。武王听完,十分钦佩,就将箕子封到朝鲜,没有让他作为周的臣民。

商纣时期的诸侯国(殷商古国箕国)(1)

商代箕国虽是商王室的封国,但箕国其实早在夏朝甚至更早便已存在,据考证箕族是神农氏后裔,起源于姜水一带,最早的箕地可能在陕西宝鸡一带。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褒城县有箕山,在县北十五里……箕山之谷,亦谓之箕谷。”褒城县为古代县名,即现在的陕西汉中市勉县褒城镇,在宝鸡市南部,有说法认为三国诸葛亮与曹魏的“箕谷之战”就是发生在这里。先商箕国是一个颇为强大的部族,声名远播,以至后来的天文学家将箕定为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一,即箕宿,意为“苍龙的粪”。“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是《诗经·小雅·大东》对箕宿方位的描写。

商纣时期的诸侯国(殷商古国箕国)(2)

“箕”其实是“其”的后来字,“其”的甲骨文看上去像一个倒写的“冈”,其实是用竹篾或藤条编织的一种农具——箕,分为两种,一种织地细密,用来盛谷物或扬谷去糠,叫簸箕;一种织地松糙,盛泥沙或者捕鱼虾,叫畚箕。据说这种“箕”的创作灵感来自河道间自然形成的纵横交错的杂草和树枝,它们相互缠绕,形成网状,有时还能将河中的鱼虾兜在“网”中,人们便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箕”。一开始当然也只是用来兜鱼网虾,后来随着不断改进,用途逐渐广泛,变成了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盛器。早在西周以前有“箕宿”星名,“箕宿”有三星官:箕、糠、杵(捣物的棒槌),谷物捣去外壳后,由箕上下翻腾簸掉秕糠,即使现在的农村还在用这种土办法。后来随着字义的细分,“其”加“竹”变成“箕”,用来特指竹篾编织的簸箕,“其”的本义消失。远古箕地应该是最早发明这种簸箕的部族,而且擅长编箕,并以它来定族名。

商纣时期的诸侯国(殷商古国箕国)(3)

箕的甲骨文

先商以前的箕国历史不明,古籍或地方志记载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都有箕山、淇水、箕城等相关“箕”的遗址,应该跟早期箕部族的大量迁徙分支有关。有一点可以肯定,箕国被商朝所灭,成了王室贵族的封地,到了箕子一代,天下动荡,王室飘摇,箕子身为王室贵族,又兼任太师,眼看着西部周族虎视眈眈,而商纣王又奢靡腐朽,忧心如焚。《韩非子·喻老》记载:“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说得是箕子有一回见纣王进餐,发现他用得是犀玉之杯、象牙之筷,就感到害怕忧虑。箕子的推理是:用了象箸玉杯,就会整天想吃山珍海味,必然想穿华衣锦帛,必然想住广室高台,必然想把全天下的稀世珍宝网罗为已有,这么一来,国家就危险了。于是开始装疯买傻,箕子以老子“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的超前智慧求得全身而退,保住了晚节。成语“象箸之忧”就是因此而来。《周易》六十四卦之“明夷卦”就是根据箕子事迹来解剖卦像的,“明夷”就是太阳落山,“光明隐入地下”之象,即光明受到了侵犯,此时当坚守韬光养晦的原则,箕子在面对明夷之时坚守正道,因而“利贞”。

商纣时期的诸侯国(殷商古国箕国)(4)

不出几年,箕子的预言果然成真了,箕国的族人也因为箕子的先见之明躲过了一劫。今本《竹书纪年》记载:“(武王)十六年,箕子来朝。”商亡后,箕子应该去见了武王,周原有卜辞“唯衣鸡(殷箕)子来降,其执暨厥史”的记载,箕子去朝见武王时,还随身携带史官。箕子授予武王《洪范·九畴》应该在这段时期。之后箕子带着族人远走他乡,转辗各地,最后东渡朝鲜,史称“箕子朝鲜”。箕子建朝鲜国同化当地土著的事在西汉《尚书大传》中也有记载:“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大意是周武王克殷后,让武庚禄父续享殷商祭祀,释放箕子。箕子不愿意做周的顺民,于是带着族人迁往朝鲜。武王闻之,干脆将朝鲜之地作为他的封地。期间箕子回过一趟故地,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意思是后来箕子朝周,路过殷墟故地,见宫室毁坏,禾苗茂盛,十分伤感,欲哭无泪,乃作《麦秀》一诗抒发忧伤。

商纣时期的诸侯国(殷商古国箕国)(5)

平壤箕子冢

《后汉书·东夷传》更是记录了箕子开发朝鲜同化土著的不俗政绩:“(箕子)避地朝鲜,始其国俗未有闻也,及施八条之约,使人知禁,遂乃邑无淫盗,门不夜扃,回顽薄之俗,就宽略之法,行数百千年……”可以看出,在箕子的治理下,朝鲜国路不拾遗,一副繁荣昌盛的景象。箕子朝鲜延续了长达一千余年,直到西汉初年被一个叫卫满(卫国后裔)的人灭掉自立,之后成了“卫满朝鲜”,现今朝鲜和韩国皆有箕姓。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春秋古国——麇国,翻越秦岭山脉,经历数次大迁徙,其间还称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