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云端仙境周宁的和合文化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1)

常常有人问我:周宁的核心文化是什么呢?这问题确实不好回答。为此,我也曾问过一些文化界的同仁:您对周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他们不假思索思索地告诉我:云端周宁青山绿水、云雾缭绕,如仙境一般,周宁鲤鱼溪人鱼同乐,闻名遐迩……这是对周宁的认知。周宁生态环境优美,“周宁有鲤”,鲤鱼溪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2)

这不就是和合文化么?

所谓和合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二是仁和持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崇尚和合有礼的周宁,无论从自然生态的视角,还是从历史人文的视角,都值得我们去体味一番。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周宁立足于自然生态禀赋,不断追求生态旅游经济发展。2005年县委县政府正式提出“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深受大家的认可。生态和谐已经成为人们对周宁的美好印记,是周宁地域文化的灵魂。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3)

周宁是一颗高山上的明珠。县城海拔888米,是华东六省一市县城所在地海拔之最,素有“天然空调城”之美誉。周宁境内雨量丰富,川原相间,水系发达。从谷歌地图上看,周宁的两大流域,一个是霍童溪流域,另一个是穆阳溪流域,她们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树,又像流淌在周宁大地母体身上的一组组蓝色的血管,安静和美。

先说霍童溪流域。霍童溪是“全省唯一不受污染的母亲河”,流域内生态保护好。曾经因为《宁德市霍童溪流域保护条例》立法工作缘故,我在不同时间从不角度亲近过她、欣赏过她,最后我用了“致敬霍童溪”五个字来概括自已心中的万分感慨。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4)

后垄大峡谷 石维知

值得体味的是后垄溪。它是霍童溪一大支流,是世界地质公园宁德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溪两岸山峰峻峭,险象横生,景色迷人,如百丈瀑布、将军岩、金笔峰等。这里密布着广袤的原始次森林,中部尚保留部分原始森林、有古老珍稀的古银杏王、红豆杉林等。这里是全球唯一的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数百只猕猴长年栖息于此。这里终年漫山滴翠,春天山花烂漫,万紫千红,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植物乐园。陈峭村就在保护区边上,其周边山型地貌鬼斧神工,山涧流水潺潺,山中云雾缭绕变幻莫测,恰是人间仙境。福州大学地理学院原教授黄国盛一直钟情于后垄大峡谷,历经多次考察,得出结论:后垄大峡谷是福建第一大峡谷、“闽东的西双版纳”。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5)

陈峭 叶罗彪

如果说后垄溪两岸是生态保护的典范,那么,桃源溪流域就是体验文化的秘境了。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桃源溪流域生息繁衍,留下了许多遗址遗迹。史前发生了什么,之后又何去何从呢?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现。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6)

云门村 李洪元

桃源溪畔的畲村云门号称“桃源秘境”,20世纪90年代,我在咸村工作,曾带学生们去探过秘。当年进村通道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云门仿佛与世隔绝,称秘境一点也不为过。何况村边高山上的鹰嘴岩,老村遗址里的朝圣石柱,村口的议事磐石……诸多未解开的谜,无不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如今,顺着桃源溪边宽敞的公路,倘若开车不过一溜烟功夫便可进入“秘境云门”。偌大的村口广场上矗立一座巍峨的牌楼,据说是前几年由周宁文化馆馆长周许端设计,村民用畲乡建筑工艺而建,上书“云门畲村”,很有文化意味。牌楼左边有块巨石,长约15米、高3米,石面镌刻着宁德市档案馆郑伟先生的书法作品《云门赋》。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7)

迈过牌楼,云门村一览无余。我不禁脱口而出《桃花源记》里的精彩片段——“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派祥和安宁、悠然自得的景象就在眼前,想必陶渊明先生当年也曾到过此境,妙笔生花记下这一“不复为外人道也”的千古名篇。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8)

云门畲村 郑文敏

带着探密的好奇,我们走进云门村,热情的畲民前拥后簇陪伴左右,大家边走边聊。他们告诉我,云门村是周宁唯一的畲族行政村,建村历史久远,系以位于老村旧址左山边,建于唐咸通二年的“云门寺”而得名,也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参观畲族文化展示馆后,我们深深感到,在这“桃源秘境”畲族古村,畲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完整而且原生态,但云门寺却是个迷。大家都纳闷,似乎村民们都忌谈重整云门寺的事?经过一番了解,这大概是源于历代一直流传着关于村落与寺庙此消彼长、此兴彼败这一说。传说自有传说的由来,我们不便评说,但我们只是觉得,云门村今天蒸蒸日上、繁荣兴盛的范儿与荒废颓败、萧条静默的云门寺多少有点格格不入。好在村民已有开发方案,计划将年代久远的云门古寺遗址进行修缮,规划布置成佛教文化馆,同时保留其朝圣、探密的功能。如此一来,云门村与云门寺就不再是此兴彼败的关系,而是可以美美与共、和谐并存、融合发展了。善哉!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9)

其实,畲族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十分讲究和合共荣。我们所走过的畲村畲寨比比皆是:东冈自然村的在建工程“鸾凤和鸣”文化中心即以“和”为核心理念,灵凤山半岭村造福工程搬迁点则以天圆地方构想作总体规划布局设计……无不体现“天人合一”理想追求。这些年,云门村在过去村民共同参与讨论村中事务的习俗基础上,创设的“凤亭议事”样板,就是新时代和谐村自管理关系的制度创新。这种习俗和制度,不单单在畬村,在周宁狮城、后洋、黄埔、纯池等许多村庄的祠堂、众厅或村尾廊桥中都能找到。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10)

九龙漈 谢书秋

再说穆阳溪流域。穆阳溪发源于鹫峰山脉北端东南侧镇前乡半源(《周宁县志》称黄华坑),干流流经周宁县境内称榅洋溪,左支汇聚了泗桥溪、前溪、禾溪、纯池溪、龙亭溪等,右支汇聚了鲤鱼溪、东洋溪、六浦溪、七步溪、九龙漈等支流,磅礴奔向“世界地质公园”冰臼博物馆——官山·白云山大峡谷,在白马港入海。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11)

鲤鱼溪 徐杨萍

一条河流能够像戏曲一般演绎得如此艺术的,在八闽大地上恐怕也只有穆阳溪了。且看穆阳溪上游的鲤鱼溪、禾溪等以清新委婉、温文尔雅,以和合有鲤文化著称;中游的九龙漈瀑布群、官山·白云山冰臼奇观等,尽现千姿百态、跌宕起伏、变幻莫测的自然风貌;下游的富春溪、穆阳溪、白马港三都澳等,彰显舒缓大度、百川到海、包容天下的磅礴气势。穆阳溪全流域如果不是因为太多水电站截流开发,那它一定更加壮美,更加“和而不同”。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12)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自古就有“择河而居”的传统,根本目的是为了寻求共生共荣的生存环境。一路走来,周宁大多村庄都是沿河沿溪流两岸而兴建,形成了诸如“桃源八境”“东洋三十六村”“六浦洋”等背山面水即山之阴、水之阳的村居布局。这正是老子提出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他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13)

鲤鱼溪 周一彪

地处鲤鱼溪畔“三山环抱、一水弯行”的浦源村就是典型的阴阳和合太极八卦村。郑氏先祖善用“洛书河图”,精心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村落,将溪流分三段设置:上游顺山势围塘储水饮用;下游辟九曲筑坝拦水润田;中游辟为村基,以溪流为轴,周围山势为朝坐,按“八卦”布局定向兴建民居。穿村而过的鲤鱼溪酷似太极中央之“s”线,而村中震兑两方位的池塘自然成为太极眼。鲤鱼溪东岸“半月沉江”,房舍取坐震向兑;西岸“石牛西卧”,房舍取坐兑向震;南方太极眼靠游家岭、官山一带房子则坐离向坎。北面开阔地之阳宅、庙宇多坐坎向离,依次建有船形郑氏宗祠、观音廊桥、鱼冢、林公庙、观音阁及文昌阁,取“坐空朝满”之局,使村落以“八卦”坐位外延而朝向中心极。一水两岸三山,正好契合老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阴阳造物论。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14)

鲤鱼溪 张源

既以阴阳之形建“和”,更须以仁和处事筑魂。郑氏先祖特别注重传承中华鲤鱼文化,认为鲤鱼是自然之化身,既可以去污澄清,又可以庇佑村民。八百年来,浦源村人人爱鱼,个个护鱼,把鲤鱼养成了“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的驯良温顺之习性,形成了鲤鱼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当村民在溪边洗涤食物时,大小鲤鱼便蜂拥而至竞相拖拔,毫无惧意。往往一根菜叶、一节猪肠便会成为人鱼嬉戏的媒介,人拽鱼拖,你争我夺,人若稍一放松,鱼便乘机叼着它扬长而去,赢得了村民们的一阵爽朗的笑声。温顺的鲤鱼给全村老幼妇孺带来了无穷的欢乐,而乖巧的鱼儿也因此得享无尽的饵食。在鲤鱼溪畔,无论是龙钟老者,还是天真稚童,谁都会毫不吝啬地抛撒手中的食物,换取人鱼同乐的真情实趣!慕名而来的游客往往投之光饼、馒头、饼干之类食品喂鱼,换得一番乐趣。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15)

鲤鱼溪之夜 叶罗彪

鲤鱼溪下游是东洋溪,“银屏山峰飘祥云,东洋溪畔瑞狮城”。周宁山城北有狮子戏球,南有仙人骑鹤,东有瑞狮护城,西有五马进城。周宁县城像高山盆地,口小腹大。进城口的月牙湾酒店正对着东面的狮子山。狮山脚下有一瀑布,当地流传一句话:上游听响声,下游看形状,说的是在瀑布上方听其声,如锣鼓喧天,当地人形象地称它“鼓音漈”;在下方,只能见其形,在阳光照耀下,腾空的水雾就像一片熊熊燃烧的火焰,因此居住在山下的傅厝里村民美称它为“火焰漈”。同一瀑布虽然名堂不同,但在当地百姓的眼里心里都是吉祥的象征。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16)

周宁县城 叶先设

越过鼓音漈就算进了城。一座典雅华贵的廊桥横亘眼前,右边就是端庄秀丽的县塔。这座双孔廊桥,一孔跨公路,一孔跨溪流,一阴一阳,石木交辉,相当和谐。廊桥把塔山公园、缘福公园连成一体。廊桥以东与进城路口之间形成了一个缓冲空间,就好比传统老宅的入户玄关,开放而内敛,符合中国传统建筑祟尚的和合之道。廊桥的花岗岩护栏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福态可拘的狮子和蝙蝠,以及历代名人和书法名家的一万多个“福”字,故取名“万福桥”。站在桥上我竟遐想:桥内为城,有“人鱼同乐”的和合鲤溪,城外是山,有气势磅礴的九龙戏水,锦鲤祥龙,顺风顺水跨越城门,鱼变神龙,前程似锦!这恰好表达了“鱼跃龙门”的吉祥审美意味。我姑且把这座廊桥也称为“鱼跃龙门桥”吧!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17)

“礼之用,和为贵。”“保合太和,乃利贞。”也许和合就是这里的文化之魂——周宁有“鲤”,龙凤呈祥!

古田会议旧址背后的风水林:闽东之光郑家志(18)

俯瞰周宁 叶先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