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动物园日虎园(太原动物园寿星)(1)

太原动物园日虎园(太原动物园寿星)(2)

太原动物园日虎园(太原动物园寿星)(3)

36岁的犀牛"大芳"、26岁的东北棕熊"大黑"、16岁的白唇鹿"大白"……这样的年龄对人类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动物来说就是高龄了。随着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饲养方法的逐渐提高,太原动物园里的动物"寿星"不断增多,而且个个老当益壮。连日来,记者跟随动物园的饲养员,探访了这些动物"寿星"的幸福晚年生活。

犀牛“大芳”36岁 相当于人类80多岁

太原动物园犀牛馆内住着3位居民,除“大芳”外,还有一对小夫妻“笨笨”和“菲菲”。与喜欢运动的“大芳”相比,正值青年的“笨笨”和“菲菲”懒多了。记者现场观察期间,这对小夫妻一直躺在泥里睡觉,任凭游人呼唤,就是不抬头。“大芳”很勤快,一直在室外活动场上走来走去,用自己的勤奋支撑着犀牛馆的门面。

“大芳”为雄性,1979年出生,1982年从美国来到太原动物园。犀牛的平均寿命为35岁至40岁,36岁的“大芳”已相当于人类80多岁的老人了。当年,妻子“二芳”和“大芳”一起来到太原,但已经于前几年去世了。当时,大家都担心“大芳”会伤心过度,影响到身体健康,没想到“大芳”的心理承受能力挺强,郁闷了一段时间后就逐渐适应了单身生活。

太原动物园副主任卫泽珍告诉记者,别看“大芳”每天挺勤快,但身体在逐渐衰老,因此饲养员要特别照顾。年纪大,牙齿不好用了,一日三餐就改成颗粒饲料或苜蓿粉糊,既方便咀嚼,还容易消化。兽医也会定期给它体检,有小病痛及时治疗。在大家的努力下,“大芳”的身体非常健康,活到40岁,即达到“百岁高龄”应该不成问题。

东北棕熊“大黑”26岁 相当于人类70多岁

离开犀牛馆,记者来到熊山,探望另一个“寿星”——26岁的东北棕熊“大黑”。当时,“大黑”正躺在水池里睡觉。“大黑,开饭啦!”饲养员拎着一桶切好的苹果和萝卜走到笼子前。“大黑”听到声音,立刻站了起来。“真壮呀!”记者不禁赞叹。饲养员告诉记者,“大黑”的体长超过两米,体重也在300公斤以上,是熊山中的“老大”。虽然它又高又壮,但脾气很好,平时很少生气。若心情好时,还会对着游人作揖,讨要食物。

“大黑”可是土生土长的“太原熊”,1989年在龙潭公园出生。因从小在动物园长大,它和饲养员的关系非常好,也能听懂饲养员的一些简单话语。因岁数不小了再加上体型较大,它平时比较懒,不爱活动。

为证明“大黑”有多懒,饲养员给记者做了一个实验。首先,饲养员拿起一块苹果,给“大黑”递过去,“大黑”立刻张开大嘴,任由饲养员把苹果放进嘴里。随后,饲养员抓起一把苹果块朝远处扔去,“大黑”的妻子飞快地跑过去搜寻食物,可“大黑”则站在原地不动,还在等着饲养员喂。饲养员摇了摇手,表示没有了,“大黑”才极不情愿地转身,慢慢朝远处的食物走去,一边走还一边回头看,眼神中流露出对“饭来张口”生活的留恋。

饲养员介绍,“大黑”虽然懒,但身体还算健康,并且还具有较强的生殖能力,用“老当益壮”来形容绝不为过。

白唇鹿“大白”16岁 相当于人类70多岁

喜欢食草动物的游人,肯定对食草动物区内的一只体型很大的“独行鹿”印象深刻。它每天独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走来走去,体型和驴差不多,头部呈三角形,耳朵长而尖,头顶有长长的角。它的嘴巴周围是纯白色,而且延伸到了喉咙的上部,因此得名白唇鹿,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记者来到食草动物区时,白唇鹿“大白”仍然在独自活动,时不时会隔着栏杆看看邻居。它的邻居盘羊和黇鹿都是大家族,今年都有不少宝宝出生,与邻居相比,“大白”确实有些孤单。

“大白”今年16岁,雄性,从西宁来到太原的。白唇鹿的平均寿命为20岁,可以说“大白”已步入老年。白唇鹿是一种生活在高寒地区的山地动物,活动在海拔3500米至5000米的森林灌丛以及高山草甸草原地带,怕热不怕冷。饲养员告诉记者,在冬季,基本不用特别照顾“大白”,特别是下雪后,它会特别兴奋,在雪地中跑来跑去;但到了夏天,“大白”就变蔫了,每天无精打采的。因此,饲养员专门把食草区内最阴凉的一块天地留给“大白”,并且搭建了凉棚,挖了水池,如果天气太热,就在水池内注满水,让它用凉水降温。

别看“大白”个头大,其实性格非常温顺,除每年发情期脾气稍微暴躁一点儿,其余时间对饲养员都非常好。当初,“大白”并不是独自来到太原的,但它的亲友都相继去世了。采访中,不少游人一边看着“大白”一边对饲养员说:“给它也找个伴儿嘛,多孤单呀!”饲养员笑着回答:“没问题,我立即反映,有个伴儿,‘大白’也许会生活得更开心一些。”

动物寿星不少 需要尊重呵护

除“大芳”、“大黑”、“大白”外,太原动物园内还有不少“寿星”,它们年纪虽大,但身体非常健康。

在猴山,有十几个“老家伙”的年龄已超过25岁了,相当于人类八九十岁的老人,但它们的身体还算不错,一整天除了睡觉、吃饭,就是晒太阳,过得很悠闲。饲养员告诉记者,在猴山这个小社会中,一只猕猴想长寿不容易。首先,它的父母必须地位高,这样出生后才能享受到充足的食物;其次,它的身体一定要强壮,因为要时刻接受地位较低猴子的挑战,稍有不慎就会落败,或致残或抑郁,这都不利于长寿;再次,猴子变老后,它的孩子们也要拥有较高的地位,这样它才不会被赶出家族。在猴山,满足这些条件的猴子其实不多,大部分“老家伙”被饲养员带出了猴山,住进“养老院”安享晚年。

在水禽湖,也有不少“寿星”,但和猴山不同,饲养员并没有让它们离开种群。记者看到,一些水禽的年纪虽然不小了,但精神头还非常好,和小一辈们争抢食物根本不落下风。饲养员告诉记者,不让老年动物离开族群也有好处,让它们和年轻同类争食、玩耍,这样能帮助它们维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延缓衰老。

卫泽珍副主任介绍,在野外,动物老了后其实很可怜:一是因体力不支,很难找到足够而且合口的食物;二是有了病无法及时得到治疗,小病变成大病,最后还可能威胁到生命;三是在野外生存的动物种群中,优胜劣汰非常强,如果一个动物老了,不仅跟不上种群,有时还会被领袖驱赶。而在动物园内,这些问题都不会出现。此外,生活环境好、饮食搭配科学、医疗条件优越,再加上饲养员的精心照顾,这些都是动物园“寿星”逐年递增的原因。和人一样,动物老了也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老龄症状,比如动作迟缓、喜欢睡觉、消化功能降低等。因此,为了让老年动物能安度晚年,游人在参观动物时也应尊重它们,不要大声喧哗,不要投喂自己携带的食物。因为每一种动物都有特定的食谱,特别是“寿星”们,误食可能会引起它们肠胃不适,甚至会危及生命。

我们付出更多的关爱,只是希望它们陪伴我们的时间能再长一点儿。

本报记者袁剑锋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