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关于二战的片子
对德战争,看《兄弟连》
对日战争,当然看《血战太平洋》啦~
这部HBO迷你剧
耗资 2.23亿美元 打造
有“最贵的二战美剧”之称
(拍一集花的钱可以拍一部电影了
)
烂番茄评HBO历史最佳剧集 Top16
豆瓣评分 8.9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汤姆·汉克斯
再次联手 领衔制作
阵容强大
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在《血战太平洋》的首映礼上
关于这部HBO迷你剧
还有电视剧原著《血战太平洋》
同步发行
2020,重新修订面世
作者:[美国]休·安布罗斯
译者:史正永,朱英,付满
定价:55.00元
《血战太平洋》叙述了跨度近四年时间的战斗,自1941年美军从中国撤出,到1945年8月麦克阿瑟的飞机在日本降落。引用了大量珍贵的军事记录、信件、日记、回忆录、照片、访谈等,从独特的历史视角审视了这场对日战争,其中有巴丹半岛的仓皇溃败,有中途岛的奇迹大捷,有瓜岛上的艰难对垒,有硫黄岛的密集炮轰,有冲绳岛的无情杀戮,直到战争结束,迎来胜利而不安的凯旋。
为了不暴露海军陆战队行踪
战士使用这样的卡片与家人通信
书中五位主人公经历了太平洋上的多场关键战役。他们甘冒失去生命的危险,与宁肯自杀也不愿投降的敌人战斗。他们在战俘营中饱受虐待与羞辱,为了将真相告诉世人而隐忍求生;他们见证了大量的伤亡,其中既有战士,也有平民;他们的勋章代价沉重——付出这代价的是每一个人,是所有的人。
关于太平洋战争的书那么多,
这本好在哪里?
讲述的都是真实故事,视角宏大。
休·安布罗斯通过采访亲历战争的主人公、在同一战队服役的退伍军人、主人公的亲人与朋友、相关档案机构等等,获得了大量的一手信息,并巧妙地将这些人物故事与太平洋战争的几场关键战役的宏大背景串联起来。
“《血战太平洋》的目的就是让读者通过精心挑选的几个参战者的视角来全面解读太平洋战争,从第一场战斗一直到收官之战。通过这种方法,读者既能从人物个人的叙述中获得对太平洋战争的直观了解,同时也能把这场战争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
西德尼·菲利普斯(主人公之一)与家人
原著比迷你剧更精彩!更全面!领原著风采,获双重体验!
除剧中情节外,原著还有两个关键人物。
“观众同时也会发现这部书中的两个关键人物奥斯汀·肖夫纳和弗农·米歇尔在系列剧中都没有出现。个中原因在于书和影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本书和系列剧的核心故事相同,但两者是不同的载体。每种载体都应表现它最擅长的内容。”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兄弟连》《血战钢锯岭》,还有不久前热映的《决战中途岛》……难得有一本书,像这本《血战太平洋》,奠基于大量真实文献,融第一人称亲历感与宏大历史视角于一体,让人从中既能获得全景视角,又可体会个体参战者的细腻心路。
是父子,也是搭档
也许,许多读者对斯蒂芬·安布罗斯更为熟悉。
斯蒂芬·安布罗斯是著名畅销书《兄弟连》的作者,获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赏识,并被指定为其作传,曾担任斯皮尔伯格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历史顾问,并参与了HBO史诗性连续剧《兄弟连》的制作。
斯蒂芬·安布罗斯(1936-2002)
作者: [美]斯蒂芬•E.安布罗斯
译者: 王喜六 / 祁阿红
《血战太平洋》的作者休·安布罗斯,则是他的儿子。
休·安布罗斯(1966-2015),美国历史学家,纪录片《和平的代价》(由斯皮尔伯格与斯蒂芬·安布罗斯任制片)顾问,HBO迷你剧《血战太平洋》历史顾问,美国国家二战博物馆前副馆长。曾亲赴欧洲和太平地区回顾二战战场原址。
起初,休·安布罗斯提出写一部关于太平洋战争登陆日的书,父子俩计划合著。然而不久之后(2002年10月13日)斯蒂芬·安布罗斯因肺癌逝世,享年66岁。生前他嘱托儿子完成这部项目庞大的作品。
“我提议写一本关于太平洋战争登陆日的书。父亲已经写过《诺曼底登陆》,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我的这个想法并不新鲜。但他说:‘我们动手吧。’在收集全新素材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引起了父亲的好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注意。史蒂文也有兴趣讲一个关于太平洋战争的故事。”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筹划了这部太平洋战争的电视剧,并把构想带给了HBO公司,休·安布罗斯也参与到了剧本的创作工作中,为这部新的迷你剧寻找素材。同时,书的大致框架也逐渐成形。
2011年,译林出版社引进出版《血战太平洋》。
作者在献辞页怀念父亲:
“嘿,老爸,身为您的儿子,我深感幸运;作为您的搭档,我倍感自豪。”
可惜的是,休·安布罗斯也于2015年突然发病离世,年仅49岁,父子相聚于天堂。
“我曾经拥有过最好的,
那么我就决不会退而求其次”
《血战太平洋》的众多故事中,最令人惋惜的莫过于海军陆战队中士约翰·巴斯隆和妻子莉娜在战火中的爱情故事。
因为在瓜岛的英勇表现,约翰·巴斯隆获得美国最高荣誉勋章,随即与一些著名演员以及其他美军战斗英雄一起做巡回演说,一时间光芒四射。
约翰·巴斯隆与一些著名演员及其他美军战斗英雄
巡回演讲(捧花者为弗吉尼亚·格雷)
正当人们以为约翰·巴斯隆将就此告别战场,接受一份轻松而舒适的工作,开启新的生活时,巴斯隆却做出让人大跌眼镜的举动。
他意识到自己生来就是“一个职业陆战队员”,毅然申请回到前线作战部队,甚至拒绝了一次晋升少尉的机会。“那儿还有重要的工作要做,我想参加最后的战斗。”
重回战场的约翰·巴斯隆邂逅了此生的挚爱——同在海军陆战队的莉娜,出身背景相似的他们有很多共同话题,很快便坠入爱河,在战火中举办了简单温馨的婚礼。
约翰·巴斯隆与莉娜的婚礼
然而仅仅在婚礼后一个月,约翰便接到命令参加硫磺岛战役,匆忙奔赴战场。
不幸的是,正在年轻的莉娜因为烧伤而不得不在病床上度过自己的32岁生日那天,约翰·巴斯隆阵亡的噩耗传来了。此时他们才刚结婚不到9个月。
此后余生,莉娜没有再结婚。她始终保持谨慎,“说话做事从来不会玷污丈夫的名誉”。
莉娜在巴斯隆号驱逐舰命名仪式上
在她的晚年,曾有人问起莉娜为什么不再结婚,她说道:“我曾经拥有过最好的,那么我就决不会退而求其次。”
1999年,莉娜·巴斯隆逝世,葬礼上她还戴着结婚戒指。
《血战太平洋》HBO官方完整版
HBO迷你剧原著《血战太平洋》宏大视角与亲历感受兼具关于二战对德战争看《兄弟连》对日战争看《血战太平洋》
彩 蛋
2020年,二战胜利75周年
关于二战,以书籍或影视的形式
人们一直在频频回望……
《血战太平洋》重新修订面世的同时
我们还将出版关于二战的书籍
战地记者、历史学家
夏伊勒的三部作品
《第三帝国的兴亡》
[美] 威廉·夏伊勒 著
董乐山 译
纳粹德国历史的鸿篇巨制
还原比小说更狂野的历史真相
60年全球经典长销
经典译本全新修订中文版首次收入近200张照片补录大事年表、人物小传等资料
夏伊勒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大量一手资料,对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从兴起到覆灭的过程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兼具权威性和可读性。
《第三共和国的崩溃》
[美] 威廉·夏伊勒 著
戴大洪 译
本书聚焦1940年法国何以迅速溃败这一问题,通过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的追溯,以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法国和欧洲局势的分析,揭示了法国战败的真正原因。
《柏林日记》
[美] 威廉·夏伊勒 著
张若涵 译
《柏林日记》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前传。1934至1941年期间,夏伊勒作为记者被派驻德国,因而有机会近距离观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及战争期间的德国社会,并亲身经历了当时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都被他记录在这本《柏林日记》之中。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其预见性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伯里克利曾说在战争中牺牲的青年从城邦中消失就像有人剥夺了一年中的春天
哪有什么和平年代你我不过是生活在和平国家再读经典愿和平常驻心中愿春天不再缺席
THE END
本期编辑:大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