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晋的结局都是一个时代的完结。

樊城之战是老一辈的英雄人物们为自己的过去做出了结,曹操、关羽、夏侯惇、庞德、于禁、吕蒙等参与者都在此战期间以及不久之后离开了人世,曹丕更是直接终结了汉室的国祚,358樊城之战后的剧情动画里就有类似的台词。五丈原之战则是上一个时代的年轻人接过大旗之后延续了前人的梦想,这些汉末乱世的亲历者在生命燃尽之前发起了最后决战。

真三国无双全部武将(真三国无双系列为何没有晋灭吴的剧情)(1)

真三国无双全部武将(真三国无双系列为何没有晋灭吴的剧情)(2)

真三国无双全部武将(真三国无双系列为何没有晋灭吴的剧情)(3)

真三国无双全部武将(真三国无双系列为何没有晋灭吴的剧情)(4)

真三国无双全部武将(真三国无双系列为何没有晋灭吴的剧情)(5)

真三国无双全部武将(真三国无双系列为何没有晋灭吴的剧情)(6)

无双系列过去把剧情直接断在五丈原是十分合理的,因为上两个时代的人互有交集,诸葛亮虽然从未见过张角董卓袁绍,但把他们放在一起并不违和,他们都是汉末乱世绕不过去的人物,隆中对里也对董卓等人物发表了看法。从这个意义来说,晋势力的加入原本就是一步错棋。

故事的讲述里有一个“限断”的问题,不光游戏剧情以及小说故事如此,包括史书传记都都不是平铺直叙按照时间顺序平均分配。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孙权和诸葛恪经常被当成两个时代的人,因为孙权比诸葛恪大很多,而且诸葛恪还是孙权的托孤大臣,在孙权死后指挥了东关之战和合肥新城之战这两场重要战役。

这两场战役在晋传里都有出现,而孙权则是像已经过世的曹操刘备等人一样作为上个时代的英雄在背景里被提到。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孙权只比诸葛恪早去世一年,比晋传前期十分活跃的司马懿还要晚死一年,他去世才11年蜀汉就灭亡了。

六代把三国后期的剧情做出来后,转正的人物是历代最多的,魏国有蔡文姬和贾诩,蜀国有刘禅、马岱、关索、鲍三娘,吴国有丁奉和练师,晋国则有一大票人。除开魏国的两个,其余全部在晋势力的剧情中有出场,虽然马岱练师等人在前期也有不少剧情,但二人转正的初衷显然是为后期阵容撑场面,可以说这次的大规模转正活动完全是由于晋势力的出现而造成的。

六代之前的出场人物里,活到五丈原之后的只有司马懿、孙权、陆逊、姜维、星彩这五个人,其中星彩还属于半虚构人物,而孙权和陆逊又因为限断的原因成为了背景板。事实上358里面有个十分诡异的设计,那就是作为最终章节的第十三章只能选择晋势力或者蜀势力,三国里存活到最后的吴国剧情在第十一章就已经结束。

即便如此,吴蜀剧情的结束点也十分尴尬。吴国在六代的剧终点是洞口之战,后面的大把剧情都没了,其中还包括石亭之战这样的高光时刻,七八代又改成了合肥新城之战,并且在八代吴国剧情的结尾发表了一番连孙权黑都会觉得黑过头了的言论。而蜀国六七代的结尾是在五丈原这个三国故事的传统结束点,八代又强行续到了蜀汉灭亡。

真三国无双全部武将(真三国无双系列为何没有晋灭吴的剧情)(7)

真三国无双全部武将(真三国无双系列为何没有晋灭吴的剧情)(8)

真三国无双全部武将(真三国无双系列为何没有晋灭吴的剧情)(9)

真三国无双全部武将(真三国无双系列为何没有晋灭吴的剧情)(10)

真三国无双全部武将(真三国无双系列为何没有晋灭吴的剧情)(11)

这显然是因为吴国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作为故事完结点的事件,洞口之战让击败魏军的孙权发出自己是三国最强的宣言作为一个独立故事问题还不大,但和晋传结合起来就很莫名其妙,因为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也无法融入到后期主线中。七代攻下合肥的结局虽然让历史爱好者当做笑话,但比六代的结局要好那么一点,强大的魏国根本不是自己能够打败的对象,其实已经宣判了晋势力剧情里吴国的沉沦。而八代在这个思路上更进一步,直接让孙权躺平,也说明制作组觉得这就是合理的构思。

孙权一生发起的北伐次数虽多,但他晚年的关注重点早已不是朝堂之外,而这是无双作为战争动作游戏在剧情里难以演绎的部分,毕竟无双系列会把高平陵之变也做成司马懿一家击杀敌兵千人并生擒曹爽,这就是孙权后期成为背景板的关键原因。而这部分直到吴国完结的内容更是东晋南朝历史的预演,频繁的政变夺权使得这段故事难以找到一个中心人物,诸葛恪就是个破产版的桓温,他最大的敌人也同样不在朝堂之外。

陆抗或许是一个不错的人选,可他爹人气太高,而且陆抗毕竟出道太晚,淮南三叛时还在给朱异打下手。挑来挑去,只好把老兵丁奉变成了线索人物。而这个线索就真的只是“线索”而已。356转正的吴蜀人物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除关索外全部在本传里没有专属关卡,等到猛将传才一一补上。这显而易见地印证了一个事实,就是这帮人转正的目的只是为了烘托晋势力。

正因为如此,八代蜀国后期的剧情才会显得如此别扭。虽然后期的蜀国确实是一个很烂的政权,剧情不过是放大了这一点,但当这些剧情只是为了用来揭示其灭亡的原因时,未免显得过于生硬。游戏是互动的艺术,玩家付出努力是为了改变已经注定的结局,而不是为了看自己的努力丝毫没有起到作用。于是姜维成了北伐魔怔人,蜀国其他武将都是背景素材。

把吴蜀两国的后期剧情全部拿来牺牲,目的就是为了烘托司马家族的众望所归,即使不谈现实里的司马家是什么样子,这个做法本身也已经足够离谱。曾有人开玩笑地表示三国演义是一部烂尾的小说,后期为了扶作者喜欢的角色上位,疯狂给人气角色发便当,还把本身几乎无敌的主角一再削弱,用各种开小灶的方式帮助根本没有观众缘的新角色赢得胜利,再留下一个仓促无比的收尾。

从这个层面来说,六代选择把后期剧情做出来原本就是一招臭棋,面对烂尾的原作,最好的做法是进行魔改,而这时铃木老爷又该站出来背锅了。虽然背了诸如“夏侯亮浩”、“死魏粉”之类的骂名,但铃木对于历史的热爱是有目共睹的,正是在他上位之后,真三系列很少再看到曾经出现的各种魔改剧情,人物塑造和细节刻画全部向历史靠拢。六代在曹操击败黄巾残党的剧情解说里,出现了清朝学者何焯对曹操收编青州黄巾的评价——“魏武之强,自此始”,晋传里则出现了兴势之战这种演义里根本没有描写过的战役。

真三国无双全部武将(真三国无双系列为何没有晋灭吴的剧情)(12)

显然被转译变味了

结果是铃木有多尊重历史,游戏剧情就有多僵硬。六七八代全部在讲述着同一个故事,只是改换了角色造型,受到玩家好评的反而是改变历史走向的if剧本。最后在八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制作组已经完全不管流程的合理性和剧情的完整度,选择让每个角色在本该属于自己的活跃时代里出场和退场,使得这一代的故事模式带来了历代最差体验。

因此,像铃木这样完全按照历史走向来写剧本,对游戏制作来说属于是条死路。

如果在灭蜀之后继续把灭吴的剧情做出来,不过是将错就错,在错误的路线上走得更远。六代的剧情被评价为历代最强,其中最受好评的又是晋势力的结局,这个结局里不止有刘禅和司马昭这两位“智者”的对话,还用沧桑的笔调对三国时代的完结和英雄们的过去做了总结。在这段剧情里,刘禅和司马昭二人本身就是这段历史的化身,前者放弃了先人的执念,代表着旧时代的出口,而后者在经历了亲人的逝去和顶峰上的斗争之后,成为了开创新天下的王者。

在晋势力这个已经牺牲了其他诸多故事线的剧本里,司马昭是绝对的主角,一切人物都是为他的成长所担任的陪衬,司马懿司马师是如此,王元姬也是如此,诸葛诞更是如此。这一点在七八代也没有改变,还用贾充这个角色来进一步丰富其内容。

如果要让司马昭死在剧情中途,没有一个合适的契机是很难做到剧本整体通畅的。吴蜀晋的剧本里都有传承的内容,吴国是孙坚把精神传承给孙策再传承给孙权,蜀国则是刘备传承给诸葛亮再传承给姜维,晋国是司马懿传承给司马师再传承给司马昭。如果司马昭要再进一步传承下去,要么像蜀国结局一样留白,要么只能改换主角,如果让贾充这个历史上的伐吴主帅来接棒,或者其他人来终结三国乱世,涉及到的就不止是伐吴的问题,而是整个剧本都要重写。

并且不光晋国的剧本要重写,吴国的也要重写,从合肥新城后就长期下线的吴国要站上最终对手的位置,对标蜀国这个“执念集合体”的设定,吴国在后期的表现需要重新进行定位,否则“结局”就会不小心变成“番外篇”。而这样一来涉及到的问题就更为复杂,从司马懿政变到司马昭去世不过16年,而司马昭去世到西晋统一却有15年。

除邓艾钟会之外,王元姬和辛宪英也先后去世,晋势力的存活者仅剩贾充和文鸯,而丁奉和陆抗这两个仅剩的强敌也不在人世,情况比后五丈原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期间发生了永安争夺战、交州争夺战、芍陂之战、秦凉之变、西陵之战等大战,可以延伸出相当于晋势力本身剧情一半的长度来。但仅有丁奉参与了芍陂之战、文鸯参与了秦凉之变,其他活跃者如陆抗、羊祜、陶璜、马隆、杜预等人都很难融入到先前的剧情里。

因而无论从历史的限断还是剧情的限断来说,这本质上都属于是另一个时代另一帮人的故事。就如司马昭等人很难和张角董卓沾上边一样,这些人就算和晋高祖司马懿放在一起都显得违和,更糟糕的是上面提到的人里还只有杜预参与了伐吴。光是要写一个杜预都要扯上这么多不相关的内容,如果把死在伐吴之前的羊祜陆抗再做出来,其喧宾夺主的程度可以直接让游戏改名了,三国无双显然是不合适的,应该叫三朝无双。

为了圆主创的历史梦而让游戏内容尾大不掉,这样的错误真三系列已经犯过一次了,要是再来一次,那就是真的不长记性了。

真三国无双全部武将(真三国无双系列为何没有晋灭吴的剧情)(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