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月八日妇女节,然而在此之前,各种女神节、女生节等眼花缭乱的称呼就已经开始刷屏。在买买买之外,你知道这些节日的来历和意义吗?

为何女生节被有的人视作性别与年龄歧视,过妇女节还是女生节争论又在每年的今日如期而至,这一切争论的焦点何在?哪一方的说法更加站得住脚?本文将带你一一剖析了解其中的渊源与是非对错。

女人节和女生节(女生节歧视女生节VS妇女节)(1)

为女性平权而演讲的艾玛

妇女节,全名国际劳动妇女节,它的雏形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当时西方正处在工业革命和经济扩张阶段。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工资水平,加上就业时对女性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使得各类抗议和罢工运动层出不穷。

1857年3月8日,纽约的制衣纺织女工为了抗议低薪与工作条件,勇敢的走上街头,尽管最后被政府予以镇压,然而接下来的数年里,几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类似的抗议游行活动,并直接促成了两年后第一个工会组织的建立。在一战爆发的前一年1938年,欧洲的女性们也于3月8日走上街头,通过集会和演讲的方式反对战争。

在中国,中国首度公开正式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在1924年3月的广州,这一次运动不仅成为中国首次公开的“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也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妇女运动统一战线的重要标志,在全国各地都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日报》每年都会发表“三八”妇女节社论,该社论成为了“由全国妇联主持的代表国家行为的‘三八’节大型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则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

由此,妇女节成为了一项最国际化,并且影响最为深远,意义最为重大的妇女节日。这一节日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女性象征性的休息半天或者一点点微薄的奖金补贴,我们对这一节日的讨论更不该粗浅的停留在过妇女节还是过女生节,“三八”与妇女节连称是否不雅等等话题之上。这一节日最大的意义是让我们每个人都真诚的开始关心女性的权益,认识到她们对于社会、家庭的贡献与酸楚。进而才谈得上彼此尊重,男女平权等宏大的话题。

所以你如果有女朋友,或者关系好的女性朋友,不妨在这一天中为她做一桌温馨的家常菜或是为她放好一池热气腾腾的洗澡水,为她驱疲解乏,与她分忧同劳。或许这将会是她度过的最温馨也最难忘的一个妇女节。

女人节和女生节(女生节歧视女生节VS妇女节)(2)

那么女生节呢?

女生节在如今常常被作为妇女节的对立面而提出,甚至常有《女生节是一种对女性的歧视么》之类的文章话题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论者以为这种节日的活动模式就是“男生趁机给女生一些小恩小惠,体现对女性的关爱,顺便集体发个春儿,个体泡个妞儿…女生节确确实实就是在男权社会框架下,男性对女性的弥漫性歧视本能的集中体现,且明显不少年轻女性也在迎合这种歧视,甚至享受其中。”尤其是在2012年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因为嫌弃妇女节太老套,不少年轻女性纷纷加入“不过三八过三七”的行列,进一步拉大了两种节日的反差。

然而其实当我们了解到女生节的历史与源流时,就可以真正将视野打开,跃过这一类没有结果的争论,从而关注到更有意义与趣味的话题。

女生节起源于1986年的山东大学,最初的宗旨是一个关爱女生、展现高校女生风采的节日。其一般定义在3月7日,以示和妇女节的区别,2014年,百度将女生节的影响扩大,形成了特殊的节日氛围。

首先女生节的初衷肯定是好的,丰富校园生活,引领学校尊重女生、关爱女生的风尚。但是这种非官方的活动在传播过程中则难免有所乱套。比如很多高校女生节横幅因太“污”引热议,被直斥“性骚扰”,这种情况甚至屡见不鲜。

女人节和女生节(女生节歧视女生节VS妇女节)(3)

高校中那些太“污”的横幅

但在老牛看来,当你了解两个节日的渊源时,你就可以敏锐地察觉到,妇女节的初衷是为了社会上、工作中那些劳动妇女而设立,是为了重视与保护妇女的权益。而女生节的本意是为校园中那些尚在读书的女学生们所设立,是为了呵护她们成长,歌颂女生们如诗的校园岁月。其实二者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年轻”与“老态”的区别。选择读研、读博道路的女生可能已年近三十甚至更大,而现在很多初中或高中就入社会打拼的女孩也数不胜数。

所以在女生节与妇女节之间实际并没有所谓的年龄代沟,并不意味着过女生节就是年轻女孩,过妇女节就是“老女人”,更遑论其他粗俗的提法了。真正区分两者的,实际是你所处的环境与职业,无论过哪个节日,都是每一位女性的自由和权力。这本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只是在资本力量的宣传造势之下,女生节的发展势头实在过于迅猛,甚至又冠以“女神节”的名头,加上没有官方有组织的正确引导,从而使得很多人对此产生了质疑与不解,甚至女性内部都出现了很多对立,才有了如此多的纷争。

所以当你或者你身边的其他女性朋友因为不知道过哪个节日而困扰时,当她们因为这个话题而出现割裂与纷争时,不妨将两个节日的历史与意义娓娓道来,所有困扰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事实上专属于妇女的节日更是远不止这两个,今天老牛就选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来由与象征。

女人节和女生节(女生节歧视女生节VS妇女节)(4)

母亲节,这可能是最广为人知节日之一,人们总是在这一天里表达对母亲的感恩,赞颂伟大的母爱与亲情。

母亲节最早源于美国,当时一名叫安娜·贾维斯的妇女在教堂为她的母亲举行纪念活动。她的母亲是一名著名的和平活动家,曾照顾美国内战中受伤的士兵。之后,安娜·贾维斯四处奔走,提议在全美国设立母亲节。直到1914年,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签署了法案,正式确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

但鲜有人知道,母亲节其实是在港澳台流行起来后才传入大陆的,20世纪80年代,母亲节逐渐被改革开放后的内地的民众所接受。从1988年开始,南方如广州等城市就开始举办母亲节的庆祝活动了,此后逐渐在内地各省市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母亲节概念,直到今天,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女性节日的一份子。

女人节和女生节(女生节歧视女生节VS妇女节)(5)

少女节,如今最为出名的少女节是日本每年3月3日的女儿节,这是日本一个全国性的节日,目的是希望女孩子健康成长的节日,有女孩子的家庭会在这一天会摆上偶人跟白酒、菱饼、桃花等来表示庆祝,因为这时正值红桃报春,是女性美的象征,所以也叫“桃花节”。

其实这一节日最早是起源于中国,汉代著名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介绍过远在殷周之时,每当三月三季节交换之际,阴气尚未退尽而阳气“蠢蠢摇动”,人容易患病,就会应到水边洗涤一番,朝廷甚至专门设置女巫一职主持祭祀,是为上巳节,又称 “修禊”。由于这一天青年男女都汇聚到河边,为古人提供了恋爱的契机,就逐渐演变成“女儿节”。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亦云:“呼是日为女儿节”。在显宗天皇元年,这种风俗流传到日本,后来,日本又将酒杯换成偶人,并用棉花将偶人包起,擦拭人体,然后让其顺水漂走,据说这样可以免除疾病。

当然,如今的中国人也甚少有人了解最为传统古老的上巳节,但却依然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女儿节”。比如七夕节因为武则天的关系,就在四川广元一带就被称为女儿节,这天,人们成群结队到皇泽寺和嘉陵江畔游玩。妇女们穿戴一新,沿河湾畅游,以讨吉祥。

在江苏南通每年农历2月初2被认为是女儿节。南通谚语云:二月二,家家户户接女儿。古时候妇女地位很低,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一旦出嫁就与娘家脱离关系。只有进入农历2月,重视亲情的南通人认为女儿女婿应该要回娘家探亲,这或许就是南通女儿节由来了,这种的亲情直到今日仍旧让人倍感温馨。

除了这些比较为大家所熟悉的女性节日外,欧美各国以及我国许多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女性节日,比如瑞士的掌权日、德国的太太节、希腊的休息日,客家人的天穿节,藏族的采花节……

虽然日期各不相同,也都蕴含着不同的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但唯有对于女性的爱护与尊重,我想是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心心相通的共同情感吧。

---------

如果喜欢,敬请点赞、收藏、转发三连。有关注,不迷路。

读千篇书,行万里路。老牛说史,持续为您提供高质量百分百原创文章。

感谢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