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吃味精有害说法,最终都会指向几十年前的一位美籍华裔郭浩民,1968年的一个夏天,郭浩民在美国当地一家中餐馆吃饭后,发现自己四肢麻木、浑身无力,认为自己的这些症状是因为中餐中的味精导致的,随后写了一篇文章发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件事越传越广,越传越真,而且危害也是越传越大,出现致癌、变傻、掉头发等让人匪夷所思的说法,让味精从香饽饽直接变成了“害人精”。
河南的莲花味精曾经是国内的“味精大王”,至今那句“莲花味精,味道无可替代”的广告语还让人记忆犹新,当时味精家家户户都在用,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这个厂一度是河南项城的支柱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在当年是相当的好,可以说当时只要有一个人能进厂,一家人的生活都有着落了,当地人都以能进入莲花味精厂工作为荣,可如此辉煌的企业,也抵不过味精销量的持续萎缩,2003年首次出现了亏损,加上环保要求的严格,如今已经资不抵债,2019年的时候进入了破产重整的阶段。
【味精发明之初就很健康】
味精的商业化进程是在1908年,日本东京的池田菊苗教授在吃饭时,发现妻子做的黄瓜汤味道格外鲜美,池田菊苗就用汤勺在汤里搅了几下,并发现了这汤与往日不同的原因就是汤里多加了海带,于是他就开始了研究海带的化学成分。
经过半年的时间,他从海带中提取了一种名为谷氨酸钠的物质,将它运用于菜肴,鲜味会有很大的提升,取名为“味の素”生产销售。1921年传入中国后,中国化学家吴蕴初以小麦和脱脂大豆为原料,用盐酸水解法大量制造谷氨酸钠投入商业化生产,并取名为味精。
可以说味精从发明之初就很健康,本身就是一种从食材中萃取精华的过程。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简单来说生产过程是以粮食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而成的。由于人体中味觉器官中存在有氨基酸特异性受体,在人们使用味精之后,它会刺激人体中位于舌部味蕾的氨基酸受体,让人品味到鲜味,从促进胃里消化液的分泌,使人感到“鲜味”。
【味精对身体有害吗?】
在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允许使用的调味品就包括了味精,在1987年的第19届“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上,取消了对食用味精限量的规定,而且美国的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也做了大量的产品市场调研,并进行了多次动物实验后得出结论,按照目前人们食用味精的量和使用的方法,即使长期食用味精对人体也没有任何影响。
其实我们生活中常吃的鸡鸭鱼肉等吃起来很“鲜”的食材,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这些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组合而成,这些食材经过烹饪之后其中的部分蛋白质会被分解成多肽、游离的谷氨酸,如果与食用盐组合在一起可以让菜肴的味道更加鲜美,这是一种“天然的味精”,而生活的中味精是由谷氨酸和钠盐合成了谷氨酸钠,成分几乎和“天然的味精”一致,说味精对身体有害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科学理论可以支撑。
【鸡精比味精更健康?】
味精跌倒,鸡精吃饱。对鲜味的需求是刚性的,味精在谣言的强大作用下买的人少了,但鸡精的异军突起替代了味精原有的位置。
但很少有人看配料表,如果仔细看配料表,会发现味精的配料只有谷氨酸钠,而鸡精则是在传统味精的基础上添加了盐、白糖、淀粉、鸡肉、I G、色素和各种食品添加剂等,由于谷氨酸钠和I G相互作用后,可以让鸡精的鲜味有所提高,所以鸡精比味精的味道更鲜。但正是因为鸡精复杂的成分,而且以“鸡精”为名,让人们误以为鸡精是鸡肉的产物,甚至有了鸡精营养更丰富之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鸡精与鸡没有任何关系,这样的说法并不靠谱,如果非要评选谁更健康,那么一定是单纯的味精更好。
【为什么味精逐渐没落?】
一、味精被滥用。由于味精具有提鲜的作用,让做出来的饭菜特别的香,饭店里为了增加菜品的鲜味,在饭菜中加入过量的味精,而味精本质上还是钠元素,和盐是一样的,吃完口渴,不舒适的情况时有发生,让大众对味精产生反感。
二、以讹传讹,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味精的谣言也是越传越多,愈演愈烈,吃味精容易掉头发、致癌、甚至变笨变傻的说法都有,久而久之,假的也变成了真的,谣言就这样以“燎原之势”的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让味精有害变成了“共识”。导致味精越来越不受人待见,买它用它的人少之又少,逐渐跌落神坛。
——老井说——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有时候也不一定。尽管很多权威机构都否定了关于味精的诸多谣言,但是似乎无济于事,毕竟“好处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个观点一旦被消费者认定,不管真伪,这样固定的观念都很难再被更改,所以对于味精,毁掉它的可能是人们的观念,而非其它,味精这种对现代烹饪水准有着极大贡献的调味料,不知是否还能重现辉煌。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旧,兴致盎然!喜欢专注吃喝玩乐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谱和美食趣闻,关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