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即主观意识,有多种表现。

一,‘我’解《道德经》,例如,有一个网友把老子的‘道’解读为‘组织力量’。这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因为这一解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既不靠谱,也不着调,不知所云。解读老子的重要概念时,一定要有理有据,不可凭借主观推测或猜想。

又如,王弼将老子的道,解读为玄,说玄就是‘无’,无就是本,有就是末。说《道德经》的主题就是‘崇本息末’,这是古人以‘我’解《道德经》的典型例子。要想读懂《道德经》第一章,必先读懂第二十五章,因为这之间有逻辑关系,有前后呼应关系。

二,‘主观联想’,有不少人将老子《道德经》中有的字或词,与宗教的含义联系起来,如将无解读为‘空’,将阴阳与道教联系,这些都是主观地解读老子著作。

三,比如,老子是A思想,你把它解读为B思想,这是常见的‘主观’。

老子《道德经》中,有74个道,45个德,老子的主题思想就是:尊道贵德。即尊重自然规律,重视人类社会规律、规范。有很多人却认为老子主题思想是:无为而治。还有人认为是清静无为。王弼认为是‘崇本息末’。

四,比如,老子有五个思想主张,你说有七个主张,多出来的二个就是‘主观’意识。

例如,有人解读《道德经》时,提出‘援道入国,援道入企,援道入身’。我们在解读《道德经》时,把它的本义阐述清楚,人们才能学以致用。你要去‘援’,援着援着,就成援木求鱼了。

如果说老子道德经,与企业经营有关,就是企业经营要尊重自然规律,重视人类社会规律、规范。与别无关。

老子不可能教你如何进行企业治理,如何打品牌,将老子与企业经营,企业治理挂钩,想办什么总裁班,企业培训班,都是对老子的误解、误读。都是奔着钱去的。

你说对吗?

道德经的基本问题(研究解读道德经最大的障碍是)(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