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终于回来了。

5月5日晚间,中芯国际(SMIC)发布公告称,董事会于2020年4月30日通过决议案批准建议进行人民币股份发行、授出特别授权及相关事宜,惟需取决并受限于市况、股东于股东特别大会批准以及必要的监管批准。人民币股份的上市地点为科创板。

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预期(中芯国际宣布科创板IPO)(1)

根据公告中的发行股份和其当前港股股价估算,此次中芯国际将募资大约234亿元人民币资金,其中约40%用于投资于12英寸芯片SN1项目,约20%用作为公司先进及成熟工艺研发项目的储备资金,约40%用作为补充流动资金。

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预期(中芯国际宣布科创板IPO)(2)

根据中芯国际的报告,公司将向上海证交所申请人民币股份发行。上海证交所于形成审核意见后,将向中证监申请人民币股份发行的注册。

于人民币股份发行经中证监同意注册及完成股份公开发售后,公司将向上海证交所另行申请批准人民币股份于科创板上市及交易。

公告显示,这次上市建议将予发行的人民币股份的初始数目不超过16.86亿股股份,占不超过2019年12月31日已发行股份总数及本次将予发行的人民币股份数目之和的25%。就不超过该初始发行的人民币股份数目15%的超额配股权可被授出。

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预期(中芯国际宣布科创板IPO)(3)

人民币股份将全为新股份,并不涉及现有股份的转换,也不会于香港联交所上市。

14nm还能战多久?

中芯国际2000年4月在上海成立,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配套最完善、跨国经营的晶圆代工厂。公司12英寸和8英寸晶圆产能均为国内第一,根据市场调研机构拓墣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一季度全球十大晶圆代工厂营收排名中,中芯国际排名第五,占总市场份额4.5%。

据公开资料,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SN1和SN2厂房建设项目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其中SN1项目是中芯国际旗下专注于14nm及以下先进工艺的中芯南方工厂,主要包括生产厂房、CUB动力车间、生产调度及研发楼等。中芯南方项目投资总额为102.40亿美元,中芯国际合计间接持有其50.1%的权益。

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预期(中芯国际宣布科创板IPO)(4)

SN1与SN2项目的产能都是3.5万片晶圆/月,以后也会是国内处理器最先进工艺的生产基地。

那么在当前台积电和三星已经争抢5nm先导权的情况下,中芯国际刚量产的14nm,是否值得大手笔投入呢?从目前手机处理器以外的主流芯片来看,全世界还处于14nm时代,中芯国际量产14nm,虽然不能和一流(英特尔、三星、台积电)划等号,但却是进入了世界“主流”的。

目前能做7nm、5nm的厂商寥寥无几,价格又高,而成熟的28nm又有些产能过剩,两者中间的14nm已经成为了最佳选择,绝大多数中高端芯片都需要用到。特别是工业、汽车、物联网等,不需要追求最先进工艺,14nm正合适。从目前产品线来看,14nm主要用于中高端AP/SoC、GPU、矿机ASIC、FPGA、车载芯片等的制造。

别看三巨头在先进工艺上拼得火热,其实14nm也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英特尔。由于英特尔的10nm延迟了多年,在2019年第四季度才实现量产,所以14nm一直是其CPU的主流工艺,且产能一直处于满载状态,即使是这样,其CPU在市场上依然是供不应求,以该公司的体量而言,其带来的收入可想而知。目前,英特尔除了逐步扩大10nm产能之外,还在全球各地的主要晶圆厂扩大14nm产能。

台积电虽然一直是业界最先进工艺的标杆,特别是7nm和5nm,但从其2019年财报来看,其14/16nm工艺依然是营收的主要来源,目前约占总营收的25%。三星方面,该公司于2015年宣布正式量产14nm FinFET工艺,先后为苹果和高通代工过高端手机处理器。目前来看,其14nm产能市场占有率仅次于英特尔和台积电。

目前能够提供7nm产能的只有台积电和三星两家。三星几次和台积电打价格战均未占上风,却频频爆出良率问题,而台积电的产能几乎被苹果、华为、比特大陆、AMD几家公司全数吃尽,高通一直在台积电和三星之间摇摆。所以受限良率和产能,7nm成为全球芯片主力工艺还需要一段时间,承担全球芯片生产的主力军依旧是14nm。

较三巨头仍有差距,海思转单促扩产

晶圆代工是典型的资本密集、人才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金融界网站引用业内人士分析表示,对标英特尔、三星、台积电这三巨头每年超100亿美元的资本开支,借助A股更宽容的融资环境,中芯国际募资上掣肘会少,资本反哺实业,对重资产高科技公司加速追赶有意义。

以全球龙头台积电为例,仅2019年一年的资本开支就达149亿美元,研发投入为29.6亿美元。而中芯国际作为中国内地龙头,2011年-2019年资本开支累计为136亿美元。

该业内人士表示,资本市场也要有清醒认识,中芯国际较一流同业差距仍有5-7年,长期追赶任重道远。

不过外界一些因素,也从侧面催化了本土芯片设计企业从台积电转单国内,加速了中芯的追赶进度。例如中美贸易战中,美国计划将出口华为的技术限制从“源自美国技术标准”从25%比重调降至10%等,这意味着台积电很可能被美国“卡脖子”,不能接14nm以下的中国大陆订单。

中芯国际去年四季度开始量产14nm技术并贡献当季1%收入,正在追赶7nm技术,以尽快缩小与全球第一梯队的距离。公司今年继续扩大产能,其资本开支计划为31亿美元,较2019年的22亿美元(实际为20.33亿美元)大幅上升。

从去年开始,中芯国际也频频传出扩充14nm产能的新闻,据称是因为华为海思的14nm订单正大批从台积电转移给中芯国际,但是当前中芯产能不能全部吃下。另一方面,由于中芯国际和台积电的工艺不兼容,将芯片从台积电转移到中芯国际流片需要时间,芯片与制造工艺相关的部分需要重新设计。长远来看至少1年内,新扩充的工厂还无法量产,我们要见到中芯国际生产的海思芯片可能要2021年。

《电子工程专辑》独家获悉,华为海思也在积极与中芯国际展开战略合作,预期未来在中芯深圳坪山厂会有所动作。多家券商认为,在国产替代浪潮下,中芯国际有望长期受益。中信证券电子组表示,中芯国际拥有华为海思、高通、博通、格科微、兆易创新、紫光展锐等大量优质客户。

美国退市,中国上市

2004年3月,中芯国际曾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以ADR的方式上市,同时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不过2019年5月24日,中芯国际申请自愿将其美国预托证券股份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并撤销该等美国预托证券股份和相关普通股的注册,转为柜台交易。

中芯国际表示,主动申请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有多种原因,其中包括:与全球交易量相比,中芯国际ADS交易量相对有限;以及维持ADS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将带来较重的行政负担和较高的成本等。

从那时起,业内关于“中芯从美国退市,是准备回A股”的传闻就没断过。而现在中芯国际的这份公告,也验证了此前的传闻。

不过即使在纽交所下市,中芯国际仍然是香港上市公司。今年4月以来,由于公司业绩表现好于预期且利好消息不断,使股价近期持续逆市上涨超20%。当前股价15.26港元,总市值约为786.7亿港币。

值得注意的是,4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公告称,经国务院批准,《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开始施行。

为探索红筹企业境内上市,证监会曾在2018年3月出台了《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但在选取标准方面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其中对已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按照这个标准,目前总市值不足800亿港元的中芯国际没有机会回来。

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预期(中芯国际宣布科创板IPO)(5)

但改革方案宣布后,红筹企业回归A股的市值门槛显著降低:已于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若满足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等条件,其市值只需达到200亿元人民币。此前,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实施之后,A股市场迎来“红筹第一股”华润微。

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预期(中芯国际宣布科创板IPO)(6)

而中芯国际董事会赶在4月30日同一天,审议通过境内上市议案,足见中芯国际有备而来。

芯谋研究所首席分析师顾文军认为,目前国内集成电路上市企业主要是中小微型企业,平台型和龙头型较少,代工企业更是只有华润微电子一家,未来应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龙头、向集成电路制造业尤其是代工环节倾斜,让产业核心环节获得更多支持。这次中芯国际回归带了一个好头,下面期待华虹等企业的回归,更好地获得国内资本平台支撑。

中芯国际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此次募资是为了公司更好成长,也方便公司服务更多客户。

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预期(中芯国际宣布科创板IPO)(7)

中芯国际表示,参与科创板IPO将使公司能通过股本融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并于维持其国际发展战略的同时改善其资本结构,符合公司及股东的整体利益,也有利于加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A股里的“中芯概念股”

而想成为中芯国际的供应商,也需要通过其“新/备选供应商准入评估机制”。参与评估的部门包括质量部门、环境/安全/健康部门、采购部门、使用单位等,分别从产品的质量参数和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供应商的环保/安全/健康管理、供应商的仓储/物流/售后服务管理、产品的生产使用状况等方面给予评估。

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预期(中芯国际宣布科创板IPO)(8)

(截图自中芯国际官网)

供应商只有经过评估,满足相关的资质要求并达到合格分数后,才能进入公司的合格供应商名录。

在A股里,中芯国际已经上市的供应商伙伴也很多,它们主要来自设备和材料领域,个别公司市值甚至在中芯国际之上。

设备类伙伴

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厂商北方华创,成立于2001年,实际控制人仍为北京电控。核心产品主要由刻蚀、扩散炉、清洗机设备和高精密电子元件组成,优势在于产品矩阵品类完备,下游行业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功率器件等,被誉为崛起中的中国版“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

虽然北方华创未在2019年报中披露客户名称,但从公司的新闻稿和券商研报中,不难猜测中芯国际是公司主要客户之一,供应产品包括刻蚀机、沉积设备、清洗机、热处理设备等。

中微半导体设备公司是国内刻蚀机设备龙头,是国内首家加工亚微米及纳米级大规模集成线路关键设备的公司,其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已应用在国内外知名厂商55纳米到5纳米的众多芯片生产线上。中微成立于2004年5月,注册资本4.81亿元人民币;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为尹志尧。

中芯国际科创板上市预期(中芯国际宣布科创板IPO)(9)

中微很早就打入了中芯国际的供应链,2016年还成为了中芯的第一大供应商,去年7月22日,在首批25家科创企业集体挂牌仪式上,中微公司登陆科创板。

此外,至纯科技的高纯工艺系统已切入中芯国际等一线客户。而中芯国际作为LP之一的中芯涌久拟投资2.7亿元参与至纯科技新一轮定增。

材料类伙伴

安集微电子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集科技”)也是首批25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之一,主要为芯片制造厂商提供关键工艺材料化学机械抛光液和光刻胶去除剂,其化学机械抛光液已在130-14nm技术节点实现规模化销售,主要应用于国内8英寸和12英寸主流晶圆产线;10-7nm技术节点产品正在研发中。

安集科技已经打入了中芯国际、台积电、长江存储、华润微、华虹宏力供应体系,更是成功打破了国外厂商对集成电路领域化学机械抛光液的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使中国在该领域拥有了自主供应能力。中芯国际系安集科技最大单一客户,占比60%左右。

鼎龙股份成立于2000年,2010年创业板上市,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及制程工艺材料、光电显示材料、打印复印通用耗材等研发。其CMP抛光片被纳入“02专项”,负责中芯国际子课题“20-14nm技术节点CMP抛光片产品研发”任务。

晶瑞股份主营半导体材料和新能源材料两个方向,主导产品包括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功能性材料、锂电池材料和基础化工材料等,应用于半导体、锂电池、LED、平板显示和光伏太阳能电池等行业,具体应用到下游电子信息产品的清洗、光刻、显影、蚀刻、去膜等工艺环节。

券商研报指出,晶瑞股份的光刻胶产品2018年进入中芯国际天津工厂8寸线测试并获批量使用。公司在2019年报中表示,紫外负型光刻胶和宽谱正胶及部分g线等高端产品已规模供应市场数十年,i线光刻胶近年已供应国内头部芯片公司,高端KrF(248)光刻胶处于中试阶段。

江阴江化微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生产适用于半导体(TR、IC)、晶体硅太阳能(solar PV)、FPD平板显示(TFT-LCD、CF、TP、OLED、PDP等)以及LED、硅片、锂电池、光磁等工艺制造过程中的专用湿电子化学品。

江化微表示,公司的湿电子化学品技术等级普遍达到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组织SEMI标准G2、G3级,公司IPO募投项目部分产品达到G4等级,在国内同行中处于前列位置。中芯国际系公司客户之一。

此外,江丰电子有研新材为中芯国际供应靶材,华特气体(和南大光电给中芯国际供应电子特种气体等。

硅片供应、封测伙伴

一些正在研发适用于先进工艺的12英寸大硅片、高端光刻胶、离子注入机等国产设备和材料,未来也有望打入中芯国际供应链。

4月份刚登陆科创板的上海硅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硅产业”),就主要从事300mm半导体大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打破了大硅片国产化率几乎为零的局面。

据介绍,公司提供的产品类型涵盖300mm抛光片及外延片、200mm及以下抛光片、外延片及SOI硅片,客户包括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华力微电子、长江存储、华润微电子、台积电、格罗方德、ST意法半导体等知名企业,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保障国内半导体硅材料供应的责任。

封测方面,中芯国际是国内封测龙头长电科技的第一大股东,截至一季度末,持股比例为19%。

仍靠进口的设备和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晶圆制造方面国内供应商很多,但最尖端的光刻机和相关光刻材料,仍被国外厂商把持。

光刻机被业界誉为集成电路产业皇冠上的明珠,研发的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非常高;正因如此,能生产高端光刻机的厂商非常少,目前市场上提供量产商用的光刻机厂商只有三家:ASML,尼康(Nikon),佳能(Canon)。最知名的当属荷兰的ASML,在中高端光刻机市场,ASML占据大约60%的市场份额,而最高端市场(例如沉浸式光刻机),ASML大约目前占据80%的市场份额。

除了光刻机受制于人外,作为光刻技术实现的关键材料,光刻胶同样被日本、欧美公司垄断。前五大厂商占据了全球光刻胶市场87%的份额。而日本的JSR、东京应化、日本信越与富士电子材料四家公司的市占率总和就达到72%。

责编:Luffy 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