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无极式,两脚平行站立,两脚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身体中正,全身放松,目视前方,呼吸自然,心无旁骛,静心涤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陈氏太极小架一路带口令?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陈氏太极小架一路带口令(陈氏太极拳小架预备式练法及要求)

陈氏太极小架一路带口令

第一步:无极式,两脚平行站立,两脚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身体中正,全身放松,目视前方,呼吸自然,心无旁骛,静心涤虑。

第二步:太极式,身体重心随呼气微向下沉,重心落在两脚内侧偏多于两脚外侧,约六四的比例,膝关节微屈,丹田下沉,尾闾自然向上泛起,含胸拔背,虚领顶劲,周身相合,有蓄势待发之意。

开裆: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以下简称图说)中讲“裆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此论足以证明,开裆不在外力、外形,全在心意,心意想“会阴穴松开一线,裆部放松,向两侧打开”,则两大腿根部肌肉自然放松,髋关节更加放松,此即开裆了。

沉丹泛闾:丹田向下松沉,由于丹田向下移动,使尾椎骨自然向后向上翻起,臀部肌肉向后及两侧泛开,胯部有前合里裹之意。此乃物体空间位移的物理现象,并非故意为之,坊间时有“翻臀损伤腰椎、练陈式拳导致腰疼”等等说法,皆属练拳时故意将尾椎向后向上翻卷,不是自然而然之法,实为错练,习者戒之!

含胸拔背:两乳之间的膻中穴放松,微向后贴,即完成含胸,人体脊柱随头部上领,向上有挺拔之意,大椎穴向后意贴衣领,即完成拔背。

虚领顶劲:头顶百会穴正前1.5寸为前顶,正后1.5寸为后顶,虚领顶劲要求前、后顶之间的连线与地面平行,百会穴竖直向上,如此才能出顶劲。颈部放松,以顶部虚虚领起全身。《图说》讲: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领起来,全在似有似无之间。可见关键在虚领,不可僵硬。

以上要求不仅在太极式中要做到,而且要贯穿整个行拳过程。

名称初探

预备式是正式打太极拳之前,身心调整工作的总称,包括了无极式与太极式,从外形动作上看,无极式与太极式无太大差别,为什么要分为两个名称呢?《图说》中讲,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无极态的作用,显然是为了使练拳者身心入静,洗心涤虑,进而进入拳的世界。其本质特点是心无所思,身无所向。关于太极态,《图说》中又讲,太极虽无形声而机朕已兆,如硕果之仁生,打拳上场后,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通俗讲,太极式虽身形未动,但心意已动,整体处在全神贯注,蓄势待发的状态,正所谓,手未动,身先动,身未动,意先动。

因此,无极式与太极式应为正式练拳前预备动作的两个阶段,只言太极起势,则少了平心静气,调整身心的部分,只言无极式,则少了正式动作之前,身未动,意先发的蓄势部分,故以预备式命令。

拳架考证

太极拳的起势,应当从两脚并拢开始,还是从两脚分立开始?现在来看,似乎从两脚并拢开始居多,然观陈鑫先生《图说》中无极象图与太极象图,两脚距离并无变化,且已蓄势待发,陈鑫早年弟子陈子明先生,晚年弟子陈克忠先生之拳架,包括小架拳另一位代表人物,陈立清先生,甚至包括陈氏老架陈发科先生所传之拳架,均以两脚分立为起势,由此可知,古传陈氏太极拳当以两脚开立为起势。

拳理探讨

何为周身相合?师爷陈伯祥先生在讲拳时,说的最多的三个字就是“合住劲”。中国武术各个流派都讲“合”、“三合”、“六合”。在此只探讨陈氏太极拳中的周身相合。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讲:“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膀相合,右肩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这段论述中,“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可归于《十大要论》中的“四梢论”;“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可归于《十大要论》中的“六进论”;而“内三合”的论述,非长久用功不能体会,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列。因此陈长兴关于练拳中“合”的内容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膀相合,右肩与左亦然。

陈氏十六世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书》中关于“合”讲了两种意思,第一种讲:“周身一齐合住劲,且周身骨节各处与各处自相呼应而合,如是手与足是也”,此种与与长兴公所述一致;第二种讲:“手与手合、肘与肘合、肩与肩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肘尖沉下,与后肘合住劲”。

综合上述拳论,可知陈氏太极拳的“合”是在两个维度上同时相合,如左手在与右足合的同时,又要与右手合,右肘在与左肘合的同时,又要与左膝合。

何为“合”?遥相呼应也。又如陈氏太极拳的掌型,当做到大拇指与小拇指遥相呼应时,整个手掌就达到了“合劲”,这就是陈氏太极拳特有的掌型:瓦垄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