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安1月21日电(记者王晶晶 李瑜)白马江畔,傍海依山下岐村的民房鳞次栉比,商铺林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黄河下游滩区适宜发展早期农业?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河下游滩区适宜发展早期农业
新华社福安1月21日电(记者王晶晶 李瑜)白马江畔,傍海依山。下岐村的民房鳞次栉比,商铺林立。
“我是亲眼看着下岐村建设起来的,下岐村就像我的孩子,是党的政策哺育了它。”走在下岐村的乡间小道上,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慨叹着这些年来村庄里发生的变化。
福建省福安市下岐村,是闽东面积最大的连家船民集中安置点。由于历史原因和渔民固有的生活习性,下岐村渔民长期在渔船上生产生活,社会地位低。他们“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能在海上漂泊,居无定所。
“在我的记忆里,每到台风季节,外面下大雨,船里就下小雨。”郑月娥对记者说,“我家人晚上不敢睡觉,整宿拿着水瓢把船舱里的水舀出去。那时我还小,就蜷缩在角落瑟瑟发抖,生怕船会沉下去。”提及当年的过往,她有些哽咽。
当年的“连家船”长八九米,宽不足两米,住着祖宗三代十几口人,船上还要养鸡养鸭。能够上岸落脚安家,让孩子接受教育,让老人医疗有保障,是每一位连家船民的梦想。
1997年开始,连家船民的梦想逐渐转为现实,生活的变化发生在每一位船民的身上。
那一年,福建省将连家船民搬迁上岸工程列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政府通过填海造陆、向邻村征地等方式,向船民免费提供土地建造房屋,一举解决了船民们上岸后没有土地的后顾之忧。1997年至1999年,下岐村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迁”的办法,先后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分别新建了六个渔民安置点,建房339栋,共安置511户2310人。
尽管有了自己的家,但漂泊的心却并没有停下。连家船民搬迁上岸定居后,船民们尚不习惯在陆地上生活。“刚上岸的那一晚,我们所有船民都没有睡着觉,一方面是激动,另一方面是习惯了在船上睡觉,一上陆地就‘晕床’了。” 郑月娥回忆说。
除了生活上的不适应,还有生产上的不方便。船民们祖祖辈辈靠捕鱼为生,对于岸上劳作一窍不通,稳定的日子没过上几天,就又回到船上去了。
为了解决这一现实困窘,当地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改善了渔民的生产生活。“党和政府不仅要让连家船民住下来,还要让他们富起来,过上真正安居乐业的日子。” 郑月娥如是说。
通过党支部的宣传引导、党员带头、组织兜底的方式,下岐村因地制宜立足海洋经济,发挥渔业的独特优势,大力推进水产养殖业和海洋捕捞业。有218户船民在党委、政府的组织和带领下组建股份制远洋捕捞运输公司,现有捕捞渔船260余艘,从业人员800多人,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与此同时,下岐村党委、政府还帮助一部分船民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支持,发展贸易、物流、餐饮等第三产业,通过下岐村重点工程建设,转移部分劳力到企业务工。对有经济头脑,希望经商办企业的船民还提供了培训、贷款担保等帮扶措施。
乐业的问题解决了,如何让船民们安居于此成了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
为了提升下岐村村民的“幸福感”,村党委、政府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方面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比如,在船民新村安置点建设初期就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设有3个卫生医疗站,方便船民就医;为保证连家船民所有适龄儿童能够有学上,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加盖学校,扩充教室,让每个孩子都能走进课堂。
截至2018年底,下岐村人均收入20740元。十几年间,下岐村共培养了200多名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他们走下渔船,走上陆地,走向全国。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数十年来,在村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大家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久久为功,书写了一部脱贫致富的生动样本。
“过去,由于我们连家船民长期在船上生活劳作,腿部弯曲变形,被人嘲笑为‘曲蹄’。但是现在心境不一样了,如果别人叫我‘曲蹄’我还觉得很骄傲呢。因为我们村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 走在下岐村的乡间小道上,郑月娥的脚步很坚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