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了解李贺吗(没你想的那么鬼气)(1)

作者 | 九鸦

本文共9260字,阅读约需20分钟

1.

公元806年,当韩愈、皇甫湜来到河南昌谷三乡村找事情时,七岁的李贺正坐在院子里听他爹李晋肃讲杜甫。

我这个表哥很厉害的,就是命不好。当然,我也好不到哪去。

我大半辈子在边疆当差,有了你后才混到个陕县县令。他好歹是入过朝的,还是个网红。尽管是个不会赚钱的网红。

人长大后就要各忙各的,去哪、做啥,身不由己。我本以为再也见不到他了,没想到大历三年(768年),老天爷让我们见了一面。

那年我被派去四川任职,而他正在朋友圈发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要离开成都返回老家,于是我俩就在湖北公安邂逅了。

老兄弟意外相见,分外亲热,但也没什么好事可讲。我俩都一辈子没遇到什么好事。于是临了,他就只好写诗送我:

《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

正解柴桑缆,仍看蜀道行。

樯乌相背发,塞雁一行鸣。

南纪连铜柱,西江接锦城。

凭将百钱卜,飘泊问君平。

他这诗里的“塞雁”、“漂泊”之类,你不用看,光看个“樯乌”就够了。“樯乌”,就是桅杆上的乌形风向仪,那玩意儿呼啦呼啦,正是生活飘忽不定的意思。

可各自艰难到底还存着希望不是?不然,我们也不用学西汉的严君平用钱占卜。谁知道他那句他下沔鄂我入蜀,竟是谶语呢?我们是真的各奔东西,一别永别了。

当时世道太乱,路途艰难,他又没钱,走了没几步就走不动了。

他没法北归,只好返回,仅仅间隔一年,就去世于樯乌呼啦呼啦的船上。

……

李晋肃讲完,自己难过去了,七岁的李贺似懂非懂。

他看着墙外的柳树,不知道他后来会写出“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的句子。

更不知道后世有个叫周云蓬的流浪诗人会唱:“从此你去你的未来,我去我的未来……扛着自己的墓碑走遍四方。”

那时的世界在他心里美好着呢,苦难只是别人的故事。也就在这时,韩愈和皇甫湜轻扣柴门了。

晋肃先生在家否?我们不是卖保险的。

2.

韩愈和皇甫湜骑着高头大马来的,很不一般。三乡村的村民到这时候才忽然想起,李晋肃也不是一般人。

那感觉就像想起了年代久远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一般,既模糊,又含糊。莫非朝廷想起这个扔进山沟好多年的郑王之后,宗室远支了?

他们却没想到,这两位文坛大佬,是奔着李晋肃家的小孩子来的。

他们听说洛阳百多里外的昌谷有个神童,既不信,也不服,非要过来瞧瞧。

他们好像还说,天底下写文章的高人还有咱们不认识的?这要是古人,倒也罢了,既然是今人,那就非见识见识不可。

这话不大可能出自国民文神韩愈之口,倒真像皇甫湜的风格。

皇甫湜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也鼻孔朝天,最爱生气上火。据说连大名鼎鼎的晋国公裴度都被他嫌弃过。

裴度当时要重修一座佛寺,皇甫湜当时是他的幕僚,可裴度等佛寺修好后,居然要大老远请白居易来写碑文。于是皇甫湜就不干了。

我阳春白雪的皇甫湜就在你身边,你却大老远去请下里巴人白居易,你怎么这么低俗!

裴度没法,只好请他来写。皇甫湜当夜回去,一气呵成,第二天就交了稿。

可是裴度拿过来后,连他那句子都断不开,横看竖看都看不懂。他是殚精竭虑费了好长时间,才终于赞了句“高人!”

皇甫湜偏好奇僻、古奥,跟白居易正好是两个路子,谁知道裴度是不是真搞懂了。

不过他虽然高傲易怒,却也是忧国忧民的主。他文学上师从韩愈,政治上倾向牛僧孺,唐朝那场著名的“牛李(吉甫)党争”,他也有份。

可是天底下还真有他们不认识的高人呢!

李贺一露脸,他们就吃了一惊。这小屁孩原来只有七岁。

而等到李贺一挥而就,立马做出一首诗来,这俩人就更惊了。

他们并骑而来,连骑而回,就像后面有大批追兵。他们回来后,喘着粗气,汗都没擦,就忙着为李贺扬名了。

《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这诗厉害吧?可它不是真的。

不是诗不是真的,而是故事不是真的。别人编,我也跟着编。

因为韩愈那时候不是故事里的都官员外郎,皇甫湜也不是侍御史,才七岁的李贺还到不了这地步。

他自己后来就曾叹息过的:“束发方读书,谋身苦不早。”也就是束发为髻,成童之年,才开始读书。

不过李贺长大之后,确实有化龙之志,而且他的人生,跟韩愈、皇甫湜,是真的分不开了。

3.

李贺第一次来到洛阳,是在公元808年左右,那时他十八九岁,父亲去世不久。但名气已经有了,只是还不够大。

李贺本是天才,又很努力,他的出名是必须的。人家可是骑驴出行,都要随身带着文档(锦囊),一想到金句,就要赶紧记下来归档的。

据说他有一次傍晚回来,他妈让女仆整理他的锦囊,一看他写了那么多,都心疼起来。

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李贺一直这么呕心沥血,他的一生,是呕心沥血的一生。

李贺那次到洛阳,本在丧期,但他非出来不可。

因为父亲去世了,他家的生活越发困难,他得出来谋生。

唐朝文人要想出头,除了科举,就是要红。可那时没有网络,普通群众说了不算,所以这扬名,就要找达官贵人、名人,帮你评论、转发、点赞。

这事简单来说,就是皇甫湜痛骂过的王婆卖瓜,而学名则叫“干谒”。李白、杜甫、韩愈等等,通通是干过的。

所以李贺来到东都,第一件事就是提着诗作,来拜见韩愈。

那时候,韩愈早已是文坛领袖,又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李贺找他很对。

只不过,韩愈当时并没把李贺看在眼里,而且他那天因为会客,已经很累,等李贺把诗集递进来的时候,已经解下绶带,准备午睡。

可是谁叫李贺的才华太过扎眼呢?韩愈躺在床上,仅仅那么一翻,就肾上腺素充满。

第一首正是《雁门太守行》,那里面黑云、甲光、金鳞、秋色、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五光十色,变幻莫测。仅一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把韩愈惊呆。

他立马跳下床来,重新束上绶带,命令门卫,快!快去把李贺追回来!

李贺的大名,真正是这么建立起来的,那之后他就了不得了,天下名士争相结交,他还有权力瞧不上谁。

比如那个写《莺莺传》的帅哥元稹。

当时那感觉,就像他在他那首写古惑仔的《走马引》里说的那样:“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他的剑连天上的云都能截断。

然而李贺那时还在三年守丧期内,不能参加科举,他也完全没有想到,他的剑连地上的网都没法斩断,他生命的荒诞,正将由此开启。

4.

公元810年,李贺21岁,终于参加了河南府试。

他本就才华横溢,又有韩愈、皇甫湜等大佬提携,所以非常顺利。

李贺凭着成绩优异,获得了“应进士举”的资格,于是就在这年冬天,骑着毛驴到长安来了。

考试要在来年正月举行,李贺来了后按照规定,先去礼部交了简历,就回客栈等着。人们当时都觉得他肯定名列前茅,好像韩愈还跟他拍过胸脯,却不料,他有没有资格下考场都成了问题。

当时的科举,对道德风化要求极高,考生们还要五人联保。哪一个身上有点毛病,大家都可能梦想泡汤。

所以李贺,就被人打12345678,匿名举报了。

举报人说,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晋与进同音,李贺考进士犯忌。若非要考,那就是大不孝,若准他考,那就要国将不国。

于是这事就引发轩然大波,满朝文官都去了奇葩说。

韩愈第一个不服,最为不服,他除了当辩手,还发表了论文。

韩愈当时火了,急了,也不管材料立不立得住脚,一顿猛攻。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这要是谁的父亲叫‘仁’,他儿子还不能做人了?”

但是韩愈没赢,人家不看道理,只看票数。投票这事本就有潜规则,如果事关道德,你我形象,就更有潜规则。于是李贺这辈子的科举之路,就算完了。

有人说,李贺这事,很多人是出于嫉妒。这肯定有。

有人说,这是因为元稹挡路。可这事具体到某个人,你就需要拿出证据。你总不能说,我跟谁关系不好,那个人就是我杀的。

李贺看不起元稹,皇甫湜看不起白居易,这都是实事,但元稹那时因为主持正义,得罪宦官、权贵,一再被贬,自己都哭不过来。

更何况他还是韩愈的粉丝。

韩愈当时以文章著名,而写诗却不被看好,就是跟他关系最好的朋友也从来没夸过一句,只有元稹在一个劲地点赞、打赏。

他那时是韩愈直播室的榜一大哥。

反正不管怎么说,李贺是一腔热血碰到漫天大雪,只好打道回府了。

那时候,他满心怨气,只能写诗。

《京城》

驱马出门意,牢落长安心。

两事谁向道,自作秋风吟。

风发的“出门意”,和孤寂的“长安心”,就像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还都说不得。于是他只能独自憋着、郁闷,吟如秋风。

《出城》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桂花稀,帽带垂,自堪悲,双泪姿,李贺自比小鸟还没飞起,就被弹丸打了,那凄凉落魄感已经没谁。

所以李贺若泉下有知,知道宋人薛季宣在他的《诗集序》中赞他:“长吉讳父嫌名,不举进士……蔑福贵、达人伦……厚风俗、美教化哉!”非万匹什么马奔腾不可。

5.

不过也难说,李贺回来后还写了一首《莫种树》

园中莫种树,种树四时愁。

独睡南床月,今秋似去秋。

他其实是怨而不怒。

这或许是因为他已经意识到生活的重网牢不可破,不如接受命运,另找方向。

也或许是因为他早熟早慧,见识上早就高人一等。

这就像他在《走马引》里评价游侠少年一样:“朝嫌剑花净,暮嫌剑光冷。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在他眼里,剑能制人,也能反噬,只知持剑向人,就是莽汉一条。真英雄要持剑自照,善于自省,善藏其用。

另外,号称“鬼影幢幢”的李贺,其实也不缺辽远壮阔,有时还很明快。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更气势非凡,心中有剑有豪情。

《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他也一辈子都没趴下,尽管一再失意、潦倒,狠狠哭过、怨过。

很多人看李贺,不过像机器算法。你是谁,机器推给你什么,你每天能看到的就是什么。

李贺回到昌谷仅仅一年,就又出来了,人家请他出来的。

这或许是因为他那宗室之后还有点作用,或许是因为他才华太高,名气太大,大家觉得说不过去,也或许是有人不安,帮了一下。

但那是一个芝麻绿豆般的小官,相当于弼马温。

也就是从九品的奉礼郎,在朝廷有重要活动的时候,负责赞导之礼,按孔孟之道摆好物品、祭品,按高低贵贱给大家排好位次。

这看上去又像是高级门童,或礼仪先生。

这样的事李贺当然要你大爷的,他都在诗里自称“臣妾气态”了。但他仍旧得做。

因为他得生活,他还有升职加薪的希望。

不用说,李贺在长安为官的三年,当真是“憔悴如刍狗”,不过这对他也不是毫无益处。

长安是国际大都市,大唐的北上广,那里可以看到整个世界,接触到各个阶层。

那里还是文学家、艺术家,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田园派、边塞派、古典派、现代派、抽象派、印象派等等的集中地。

五花八门的长安漂里,说不定还有达达派、摇滚风、嬉皮士。

所以李贺阅历增加了,眼界拓宽了,知识丰富了,艺术修养提高了,年年丰产。

他的个人风格及历史地位,基本是这时候奠定的。

只不过“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李贺想试试剑锋的机会还是没有。

他本来就身体不好,这时候因为爱妻去世,就更加不好。于是他就请了病假,又回了昌谷。

时间是813年春,李贺24岁,这个旷世奇才在人间的日子,还剩三年。

6.

是时候说说李贺的诗了。

且说李贺在长安的时候,开了个公众号,专门放他那些诗。以后的诗也都放在那里。

只是那时候的公众号不是像现在这么看,而是他一发表,大家就赶紧抄录,到处分享。

毫无疑问,李贺当时是大V,每首都是10万+,粉丝们看他的诗,可有快感了。因此他也带火了很多评论号。

有研究修辞的惊呼,你看你看,李长吉写绿,会有寒绿、颓绿、丝绿、凝绿、静绿;写红,会有笑红、冷红、愁红、老红,写……

有写乐评的惊呼,你看李长吉的《李凭箜篌引》,会有吴丝蜀桐、空山凝云、江娥啼竹、昆山玉碎、芙蓉泣露、石破天惊、老鱼跳波、瘦蛟跳舞!这比白居易的“大盘小盘落玉珠”,只能写些人间气象厉害多了。

结果白居易的粉丝就和他们打起来,上了热点。

有喜欢玄幻的更一惊一乍,他们本来很不容易激动的。

啊啊,“羲和敲日玻璃声”,他笔下的太阳会发出玻璃的声音!

啊啊,“玉轮轧地湿团光”,他笔下的月亮能像车轮一样轧过露水地,沾湿了团光!

啊啊,“左魂右魂啼肌瘦”,李贺笔下的将士魂魄,居然会因为饥饿变瘦。

啊啊,“鬼灯如漆点松花”!夜是冥界的白昼,李贺笔下的鬼灯是漆黑的颜色。

而愤青们则说,李贺的《老夫采玉歌》,把我惊出冷汗来了。

他那句“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让我看到一条绳子在悬崖峭壁上,随着风雨飘啊飘。

采玉的人或许已经坠崖身亡了吧?这比杜甫的《石壕吏》还狠!

“天迷迷,地密密。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好好好,李贺的《公出无门》骂得好!如今藩镇割据,鬼怪当道,百姓遭殃,可不就是一个密不透风的鬼蜮世界?李贺太大胆了,我怕四大名捕会抓他。

正能量的则说,李贺的《上之回》,让我走路如风。

上之回,大旗喜。

悬红云,挞凤尾。

剑匣破,舞蛟龙。

蚩尤死,鼓逢逢。

天高庆雷齐坠地。

地无惊烟海千里。

历史号则说,呸,我们喜欢的是“吕将军,骑赤兔,独携大胆出秦门”这类。

情感号加转载号则很少废话,往往直接就把自己的最爱端了出来。

《大堤曲》

妾家住横塘,红纱满桂香。

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

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

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

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

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

《有所思》

去年陌上歌离曲,今日君书远游蜀。

帘外花开二月风,台前泪滴千行竹。

琴心与妾肠,此夜断还续。

想君白马悬雕弓,世间何处无春风?

君心未肯镇如石,妾颜不久如花红。

夜残高碧横长河,河上无梁空白波。

西风未起悲龙梭,年年织素攒双蛾。

江山迢递无休绝,泪眼看灯乍明灭。

自从孤馆深锁窗,桂花几度圆还缺。

鸦鸦向晓鸣森木,风过池塘响丛玉。

白日萧条梦不成,桥南更问仙人卜。

《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

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休洗红》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卿卿骋少年,昨日殷桥见。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号主们顶多有时候发挥一下。

“郎食鲤鱼尾,妾食猩猩唇。”你要建功立业我不拦,只是莫做离弦箭。女人都是重情的,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但是李贺因为写愁绪最多,这个世界上的人又都一江春水向东流,满肚子伤情、失意,所以大家最喜欢的还是李贺那些扎心的意境和语句。

因此这里面最火的,到底还是那些金句号。

它们除了让“天荒地老无人识”、“天若有情天亦老”、“少年之事当拿云”、“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这类金句红遍大唐,还让以下这些也脍炙人口。

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追和柳恽》)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蜀国弦》)

城头日,长向城头住。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后园凿井歌》)

三千宫女列金屋,五十弦瑟海上闻。(《上云乐》)

江南有情,塞北无限。(《春昼》)

若负平生意,何名作莫愁?(《莫愁曲》)

青钱白璧买无端,丈夫快意方为欢。(《相劝酒》)

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长歌续短歌》)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野歌》)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南园十三首·其一》)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七夕》)

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感讽五首》)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蝴蝶飞》)

遥望齐洲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酒。(《梦天》)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马诗》)

……

总而言之,李贺思维跳跃,风格多变,他的诗通通光怪陆离,气象万千,不落俗套。

这就像《旧唐书》里说的:“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

也像韩愈那首《调张籍》里的情形:“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或者像后来的陆游说的:“贺词为百家锦衲,五色炫曜,光夺眼目”,我都不敢看久了。

或者……

可是李贺已经大火特火,为什么还不能升迁重用呢?难道是因为他长得丑?

这个问题大家也讨论过的。

因为他不是科班出身,没有文凭啊。

那就让他考呗。

可他考了就是大不孝啊。

于是大家就都不说话了。

“人人自以为正”,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大家随后也都夸起李贺来,说他是有德文人。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鬼气太重。

这样一来,大家就都心安理得了。

7.

李贺再回到长安,是813年10月中旬。他是回来辞职的。

此时的李贺依然没有消沉,他打算辞了那个破官,来场南游。

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百姓苦难,他也苦难,他是想去南楚或者吴越试剑。既想一展抱负,又想养家糊口。

李贺这次辞职,显然是深思熟虑,下了决心。所以他于814年秋,过太行,入滁州之前,还曾专门转道洛阳,去跟皇甫湜等人告别。

他愁绪再多,也是要“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的。他是真男儿,他“带吴钩”。

李贺到滁州是去投奔张彻,而张彻是韩愈的门人加侄婿。但是张彻也不过是幕僚身份,李贺依然没得到重用。

他那时感叹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境况,仅一句“悲满千里心”足矣(《客游》)。

李贺这次去滁州做幕僚办公文,又是三年。但是滁州大局不好,李贺所服务的昭义军一再讨叛无功,到公元816年,就连节度使郗士美都不得不告病去了洛阳。

郗士美走了,张彻也跑去长安,李贺这时候还能做什么呢?当然也只有一个走字。

“九州人事皆如此”(《吴将军歌》);“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李贺这次是真看明白了,所以也终于打算自己玩了。

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能玩多久就多久,也不得不自己玩。这或许才是他那首《苦昼短》的意境。

《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

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李贺从小体弱多病,童年时过的就是“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的日子(《昌谷读书示巴童》),他的危机感始终是无比深重的。

他因为危机感深重,成了拼命三郎,因为境遇不好,身体不好,难免满腔忧愤,越发多愁善感。他年纪轻轻,就已经头发斑白了。

但是李贺是不服的,从来没服。

他一面感慨人生苦短,一面有慷慨之气。一面爱写些鬼神之类,一面并不相信。

所以他就要问:“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就要说求仙问药的秦皇汉武,也要化为枯骨。

就要加倍珍惜光阴,看重自己,战斗下去。

那气概,已到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的地步。那战斗,也不只是因为“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或者自己,而是为所有的“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李贺的诗,因为载了太多的愁,有人认为不祥,殊不知他是最热爱,最热烈的。

李贺因为写了不少神鬼之类,也有人说他满身鬼气,殊不知,他是暗黑系的光明者。

他天上地下,想象奇诡,不过是幻化,是寄托,是诗意的宣泄与实现罢了。

他终究是一位诗人,一位文学家,他诗意的实现,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他再落魄,也要在诗里战斗、疯魔,他至死都在战斗、疯魔,其实从来没有败过。

这其实就像他的远亲杜甫,生活再无着,人也在挺着,肉体再羸弱,精神也强大,这样的人,只能被打败,不能被打垮。

而且李贺的鬼诗才有多少?二百三十多首中,只有二十多首,鬼怪何曾是他的第一主题?

他的“鬼才”之名,其实来自他的奇诡,他的“诗鬼”之名,其实是为区别于李白的“诗仙”、杜甫的“诗圣”、王维的“诗佛”。

但是李商隐显然是希望李贺化身为鬼神的,李贺去世的诡异故事基本来自,并变化于他的手笔。

这样的一个李贺,其实不但李商隐不忍他英年早逝,我也不忍。

8.

李贺816年回到昌谷不久,就去世了。

对李贺倍加推崇的李商隐,后来曾专门记载了他病逝时的情形。

李贺去世那天,大白天见到一个穿红衣,骑赤虬的神人降落,手里还拿着一块长板,上面写着谁也看不懂的外文。

他来了后宣诏说,奉命来召长吉,你该走了。

李贺不想走,他跪下哭求:母亲年老且病,我现在不能跟你走。

红衣人笑道:天帝建白玉楼,命我立刻召你去撰文写记。放心,天上的差事不像你们混蛋的人间,不苦的。

李贺还是哭,他旁边的人都看见了。不过多时,李贺已经气绝,他的卧室里香气氤氲,又有车声乐声响起。

李贺就这样被天帝召走了,李商隐说是听李贺的姐姐亲口说的,不会有假。

但是他接着却问:

难道天上真有神仙?

难道天上没有李贺这样的人才?为什么非要让他的人生如此短暂?

李贺这样的人连天上的猎头公司都抢,连天帝都这么看重,可他在人间却没人正眼相看,这特么到底是谁的问题?

李商隐明明是为李贺鸣不平,可就是不肯好好说话,他是太想李贺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了。

这以后,唐代有位19岁中进士的媒体人张读,又在他的《宣室志》里报道说:

李贺去世,太夫人日夜悲伤,无以解脱。

忽然有一天梦见李贺回来,就跟活着的时候一样。

李贺对母亲说,能做您的儿子,是我的荣幸。我知道母亲爱我至深,所以从小努力。这不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官位,光大门楣,也是为了报答母亲的大恩。不料一日离开,竟不能朝夕侍奉母亲。不过母亲不要再悲伤了,儿子不是死了,是被上帝召去天上工作了。

太夫人醒来,终于明白,李贺是去做神仙去了,他没死。于是太夫人的哀痛就减轻了许多。

李贺父亲多年在外,李贺是母亲抚养成人,他们母子的感情非常深厚。

李贺去世前,最放不下的就是母亲。李贺去世后,最悲伤的就是母亲。所以张读这是为这对母子圆梦来了。也是为自己,为所有同情、喜欢李贺的人。

但是李贺去世的故事,也可能不是虚构。

李贺之所以爱写神仙鬼怪,还因为他在人间得不到的,要去玄幻世界寻找。李商隐说的那个故事,很可能是他弥留之际,恍惚出的幻象。

他家里人都是知道他心思的,也都为他感到不公。

而太夫人的梦,可能出于同类原因。这世上没有人比她更爱,更理解李贺。

李贺这辈子是“幽忧弥甚”,而“全力为诗”的(朱自清),他的诗就是他的命。

宋人周益公提到李贺,曾经说,写诗不但能“穷人”(让人穷),也能杀人。因为“雕琢肝肠”,已经违背生命之道,“嘲弄万象”,又岂是天地所乐见的?

所以李贺去世后,就仍旧有人要杀他。

侍郎李藩是李贺的超级粉丝,他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搜集李贺的诗,打算搜集全了,刻印专集,并为李贺写序。

李藩因此就联系了李贺还活着的一位表兄,请他帮忙。那位表兄一口答应,还告诉李藩,我看你搜集的这些有修改的痕迹,不如拿给我,帮你校正一下。

李藩听说,当然万分高兴。

可是那位表兄拿走之后,再也没有回来。李藩左等右等没有消息,只好来个人肉搜索。

表兄找到了,李藩问,诗稿呢?

表兄说,都扔厕所里了。

什么?李藩大怒。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表兄说,李贺从小就比我聪明能干,处处压我一万头。他还始终瞧不起我,我早就想报复他了。

李侍郎吐血。

人心之恶,就能到此地步。俗世捅向才子的刀子,就能如此凶狠、冰冷、彻底。但是有幸的是,李贺爱诗胜过爱命,他去世前,已经把他的诗集分为四编,交给了集贤殿大学士沈子明。

杜牧为李贺诗集写序,正是因为沈子明。

这部诗集一共收集了李贺诗词二百三十三首,虽然不是李贺的全部作品,却一定是他大部分作品。

尤其是,他自己最认可,最想留存千古的那些。

李贺果然不死。

• END •

文/九鸦

图/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