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技艺
隆林苗族服饰制作技艺
苗族被誉为“花一样的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主要体现在妇女的服装上。从全国苗族服饰分类看,桂西高原的隆林、西林等县的苗服属于川黔滇型,即几何花衣披肩型,款式多样,色彩鲜艳,刺绣精致,穿着轻盈飘逸。
其中,清水苗族妇女的裙子是青布蜡绘花裙,线绣花边,腰间扎黑腰带。上衣一般是天蓝色,衣领周围、衣袖都绣有彩色的图案。头发短少者添假发绾成螺壳形,用银钗插鬂,头戴黑帕。该技艺项目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清水苗装显秀丽,节庆里来溢喜气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芦笙又叫“芦管”,由六根芦笙竹管组成,每根竹管开一个眼孔,在竹管头的发音处安上铜片作簧。六根竹管中,两根母音管成一组,其余四根子音管成一组(母音为主音,子音为配音)。
芦笙制作用料十分考究,笙斗多用20年以上的老杉木;音管竹子生长期在3年以上,用火烤热拉直,置火塘上烟熏一年以上;音管簧片用铜打制,厚度均匀,光亮,音准久吹不变。
独具匠心造芦笙
融水苗族吹芦笙单位为“堂”,每“堂”芦笙约40把左右,由大、中、小芦笙及地筒组成。坡会上,几十堂芦笙同时吹奏,撼山震岳,声冲云霄。许多外国友人亲临其境,无不叹之,并喻为“东方的交响乐”。该技艺项目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师徒传艺
苗族银饰制作技艺
融水苗族人酷爱银饰,其制作工艺流程为:吹烧、锻打、镶嵌、擦洗、抛光五道工序。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铸炼、锤打、编结、刻花、雕纹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匠制器
苗族银饰的加工,大多以家庭作坊手工操作完成。从古至今,苗族银饰的工艺水平从粗糙不断走向完美,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奇葩,都是由银饰工匠们手工制作。该技艺项目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银饰玎玲蕴民情
侗族传统技艺
侗绣
侗族刺绣按绣艺分平绣、戳纱绣两种,以版面风格分壮系侗版花鸟绣、侗系苗版花鸟绣两种。其制作需要作模、打面浆、粘布、拟模、贴面、镶边和绣花等数十道工序。
侗绣作品美如生
常见的刺绣品有头巾、背带、鞋、挎包等。侗族刺绣品种繁多、图案精美,内涵丰富,与“五行”文化及“五常”理念吻合,反映了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该技艺项目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我把家珍呈你赏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侗族木构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
风雨桥——程阳永济桥
侗族村寨到处可见雄伟的鼓楼,精巧的风雨桥,连绵的吊脚楼,幽雅的凉亭,别致的门楼。这些体现了侗族工匠们的高超非凡的建筑水平,具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鼓楼——三江鼓楼
风雨桥集亭、台、廊、楼、阁于一体,结构上分为三大体。桥的下部分为青石块垒砌而成的桥墩,呈六面柱体形,上下游柱面均成尖形;桥的中间部分为密布式悬臂托间柱支梁木质桥面;桥的上半部分为木质梁柱凿榫衔接构成重檐翅角、层次分明的廊、亭体系。
三江县岩寨鼓楼内部结构
鼓楼则属木质多层塔式高亭形结构,其外形平面均为偶数,外形立面均为奇数重檐。鼓楼的顶部外形,有悬山、歇山和多坡攒尖等三种形式。
鸟巢模型首亮相,侗乡木构技艺强
信息来源: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
13667745535(微信同号,非景区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