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教过一个词:“淤血”。嗯,就是这个词,请大家先在心里默读一下。

我读的是yūxuě。你呢?

这么多年来,“血”字我都读xuě,从来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但那次课,一个韩国的研究生非常礼貌地问我:“老师,我听说‘血’这个字有几个读音,您能教教我们有什么区别吗?”

呃……,我也想起来“血”好像是有几个读音。我确实是听到过有人读xuè,有人读xiě,也许还有人读其他什么的。不过从来没想过有什么区别,反正我就是坚定地读着xuě。

脑子里迅速把几个发音过了一遍,实在没看出来这个字发音不同时意思有什么不一样。于是开始鬼扯:“这三个发音都是一样的,就是说话的人习惯不同而已。”

“哦,是这样啊,谢谢老师。”轻描淡写的语气和刻意礼貌的态度,让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我知道,我刚刚肯定胡说八道了。

回家后赶快去查字典,结果让我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

这个字普通话只有两个读音:xuè和xiě!

南方的朋友们,四川的朋友们,成都的朋友们,有没有和我一样震惊的?你们没有看错,“血”在普通话里从来就没有读过“xuě”!也就是说,几十年来,我一直都读错了。

有点丢人了,还有点类似长期的信仰被人毁掉的那种痛。我开始到处查资料,有一丝侥幸,万一是字典错了呢?

结果当然是我错了,打脸打得啪啪的。

不过也感谢这次丢人,让我深入地了解了一下汉语里的“文白异读”现象。

“文”是“文雅”,“白”是“土气的白话”。简单地说,“文读”是读标准音,“白读”是读通俗音。同一个字,读过书受过教育的人按照标准音去读,而普通阶层还按照方音去读,慢慢就造成了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个字有了两个读音的情况。文白异读一般见于方言,比如同样是“绿色”的“绿”,说成都话时我读“lù色”,而我家的大小姐却非要用成都发音读成“lǜ色”。如果我胆敢纠正她,她就会搬出普通话来,像个文化人一样的嘲笑我这个没有见过世面的老土。

普通话里的文白异读不算多,但是也有相当数量。除了“血”以外,常见还有“薄”读成báo还是bó,“削”读成xiāo还是xuē,“熟”读成shú还是shóu,“这”读成“zhè”还是“zhèi”,“谁”读成shéi还是shuí 等等。

具体到“血”字来说,xuè是文读,xiě是白读。所以规则是:读古诗文(笑谈渴饮匈奴血)、成语(呕心沥血)或者结合紧密的合成词(血小板、血型、血糖)时,要读为xuè,因为古诗文和成语这些当然是很有文化意味的,要文读。“血”字单说(流了点儿血)以及在结合不那么紧密的合成词中如“吐血”(可以拆分为“吐过血”)或者比较俗的口语词如“血肠子”等等,就要白读为xiě。所有的文白异读词都遵循着这个规则。这样你就知道上面的“薄”“削”“熟”“这”“谁”等在什么情况下该读什么音了,也就明白为啥“剥削”的“剥”要读成bō,而“剥皮”的“剥”可以读成bāo了吧。

我不喜欢文白异读,觉得汉语字典应该制定统一标准,消灭普通话中的这种异读。不但是因为它让我丢了脸(当然我丢脸跟普通话的异读其实也没啥关系,我是压根儿就读成了方音,不过总要找个罪魁祸首不是),更是因为这种现象不但对汉语没有贡献,反而给学习者制造了很多障碍。汉语的多音字一般都有不同的含义,如“和”读“he”“hu”“huo”时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可是“血”无论读成xuè还是xiě,意义都是一样的,因此实在没有两读的必要。如果学习者在读一个字以前还要先想一想应该文读还是白读,那实在是太麻烦了。另外,“血债血偿”按照异读的规则,就得读成下面这样,不别扭吗?对我来说,这样一读,好像把词的意思都改变了。

这些字你看明白了吗(害得我喷了一口老血)(1)

当然,我觉得该消灭的只是普通话中的异读,方言中的异读还是很可爱的,是不能消灭的。真要消灭的话,可能会对我热爱的相声和散打评书的“笑果”造成巨大影响,这个我是不能接受的。

我把“血”读成xuě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被中国人质疑过,反而被一个外国学生指出来了。大概是因为对中国人来说,读音只要不影响达意就行了。外国人反而对发音特别在意,只有他们才会认真地去查字典吧。

所以,不是中文专业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想咋读就咋读吧。中文老师们呢,在异读被消灭之前,还是老老实实按规则读吧,否则,万一被学生抓住了,真挺没面子的。

最后给大家出道题,下面哪些该读xuè,哪些该读xiě,你现在会了吗?

献血 鲜血 抽血 血液 血浆 打了鸡血 一口老血 淤血 毛血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