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统的解释是:省会城市是一省的行政中心,计划单列市则是享有较高行政和经济自主权的城市
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分成三级,第一级行政区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其中每个省的省政府所在地为该省的省会,也是每个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交通中心。
不过虽然大多数省的经济中心都是省会城市,但是也有例外, 例如:
山东的省会是济南,但经济总量最高的城市是青岛。
江苏的省会是南京,但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是苏州。
福建的省会是福州,但GDP最高的城市是泉州。
当然,以上是几个例子比较特殊,对于大部分的省会城市而言,基本上都是本省内部行政经济一把手,即便是经济排不到第一,也起码是行政中心。
(山东省省会济南市)
除了省会城市以外,还有一些行政、经济和交通非常重要的城市被拿了出来,其中级别最高的就是直辖市。截止到1997年,中国共有四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这四个城市的行政级别都是省部级。
在这四个城市之下,就是副省级城市,目前中国共有15座副省级市: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 。这里面有10座都是省会城市,除此以外,深圳、大连、青岛、宁波、厦门这五个城市是计划单列市。
(全国副省级城市)
计划单列市全称“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是国家为了经济发展,赋予一些重要城市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计划单列市的历史其实非常悠久,在建国之初,全国的直辖市非常多,截止到1953年,全国一共有14个中央直辖市,即北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上海、天津、武汉、广州、重庆、西安、旅大、长春、哈尔滨。不过这些直辖市中只有北京市真正的直辖,其他的城市都是由各省代管。
之后中央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除北京、上海、天津以外,其他的直辖市全部并入所在省份成为省会城市。
不过鉴于一些城市的重要地位,中央赋予它们“政治、经济待遇不变”的权力,建立了计划单列市。
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计划单列市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他的意思是国家针对特定地区在进行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等各方面的计划时,打破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对其单列户头,单独分配、调拨计划指标。
计划单列市自诞生之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到90年代之后,计划单列市概念演变为在当前行政建制不变的情况下,省辖市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并赋予一些城市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到90年代初,中国的计划单列市共计有14个: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重庆。
1993年,中央再度对计划单列市作出调整,在这14个城市中,除了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重庆六个城市之外,其他的8个省会城市不再是计划单列市。
到1997年重庆升级为直辖市,自动取消了计划单列市,至此计划单列市只剩下了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五个城市并延续至今。
(今天的五个计划单列市)
目前国家计划单列市的财政与中央挂钩,但并不是完全与所在省财政完全脱钩。实际执行中,计划单列市仍需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和比例向所在省区上缴一定的财政收入,即“单列不脱钩”。
至于计划单列市与省会城市的区别,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即便都是省会城市,许多城市的级别也是不一样的。
在文章开头中曾提到,目前有10个省会城市是副省级城市,即:广州、武汉、哈尔滨、沈阳、成都、南京、西安、长春、济南、杭州。这10个省会城市的行政级别要比其他省会高一点,其地位与五个计划单列市差不多一个级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