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过世之后,很重要的一个丧葬环节就是出殡,在古人看来,一切要等到逝者入土才能算结束古人把棺椁灵柩护送至葬处,这就是出殡关于出殡,这其中可有着很多的俗礼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讲述汉代的文书?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讲述汉代的文书(就出现了专门选择黄道吉日的书)

讲述汉代的文书

一个人在过世之后,很重要的一个丧葬环节就是出殡,在古人看来,一切要等到逝者入土才能算结束。古人把棺椁灵柩护送至葬处,这就是出殡。关于出殡,这其中可有着很多的俗礼呢。

在吊唁的活动结束后,人们就要准备送丧的日期了。要选就得选黄道吉日,在汉代的《葬历》就记载说,选日子一定得选刚柔相间、奇偶相对的月份日期,不合乎这样的日历,那就是凶兆。比如是三月那就得选择一个偶数日期,这样才符合奇偶相应的礼俗。

很多地方也有“七月忌葬”的说法,因为七月是鬼月,七月十五更被民间定为鬼节,大家认为七月是鬼魂出来讨食的月份。所以为了避免与这些鬼魂冲撞,七月最好还是别出殡。当然了,择吉日这种事情最好还是请“阴阳先生”来做,毕竟他们也算是行家了。

除了择吉日下葬外,在日期的选择上,民间还有忌“重丧”的礼俗。所谓“重丧”指的就是逝者出生和逝世的月、日和时辰在干支上有重字。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遇到这种情形,那就得举行特殊的仪式了。古时一般要在三更天或者五更天把棺材盖严,然后立即抬奔郊外。此时家属是不能穿丧服的,也就是不能披麻戴孝,同时也是不允许哭出来的。等过了七日,这才可以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说逝者已然下葬了,最后在补办的丧礼上重孝大哭就行了。但如果非要是在“重丧”日出殡的话,那最好先请道士写好符咒,然后封到小盒子里,把它放进棺椁内,随着逝者一起下葬就行了。

在古代,出丧的仪式中可是有着很大的学问呢,一个不慎,在丧葬过程中就可能犯忌,所以当时,在出殡的时候,一定会请一个懂行的行家随行护送,以免出意外。

起灵与哭丧——

选好了出殡的日期后,就要把棺椁护送到墓地,然后下葬,这个过程就是“起灵”。古时候的人过世后,这尸身是要停放在棺椁中的,然后再把灵柩迁到西阶,西阶是客人停留的位置,这也就在暗指,棺椁也同样不能放在家中很久。《礼记,檀弓》中也说过“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说的就是此事。

在起灵之前,人们还要准备好各项工作,像纸制的金银、车马衣服、书童侍女等,同时还要把所有亲朋都请来,亲朋们按照自己同逝者的关系,而选择丧服的种类。在出殡之前,五服之内的亲属都是要到的。

出殡时,孝子还要先“摔盆”,这个盆儿就是灵前的烧纸盆,摔盆的人跟逝者有着继承关系,所以一般是长子负责摔盆。这个盆子要一次性摔碎,越碎越好,摔得越碎才越容易把烧的东西带进阴间。当瓦盆第一次被摔碰地时,抬灵柩的杠夫们便得到了信号,起灵オ正式开始。孝子在最前面拿着“灵头幡”引路,棺椁及亲友在后面随行。有的地方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女子送到门前就行了,她们是不允许去墓地的。

起灵是人们希望保护逝者的灵魂能顺利到阴间,也算是人们对逝者尽得最后一份心意了。出殡时的起灵只是护送的过程,在途中人们还要“哭丧”。

亲人逝去自然要大哭一番,而送灵柩前往墓地,则是人们最后一次与逝者的遗体和灵魂告别,此后就再难相见了。所以出于悲伤和怀念,人们便纷纷痛哭。到后来“哭丧”竟然成了一种固定的习俗。

按照习俗,全体出殡的男子都必须哭,如果哪家的哭声传不到十里八里的,那就会被视为不孝,是天理难容的。于是,有的家就出现了孝子贤孙请人哭丧的手法。甚至在有的地方,哭丧还成了一种职业。

大事 记 :在汉代、就出现了专门选择黄道吉日葬逝者的书,这就是《葬历》。可见汉代人们就已看重出殡择日了。

小百科:入土为安

在古代埋葬的形式很多,但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土葬了、这也就有了“入土为安”的说法。在古代。人们认为逝者入土,那是最自然的归宿。人过世后、躯体葬在地下、这样灵魂オ能升天而在下葬时。人们也要陪葬一些值钱的物件,这样逝者才会在天上过得更好一些,入土为安,灵魂便能得到安息,这便是古人的信念了——中国民俗。

请加关注@秦楚刊号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