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找准语文课的“然”点

【前言】朱莉萍名师工作室以“然点语文”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抓手,着力打造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使工作室成为成长的阶梯、研究的平台和辐射的中心,实现了自生长、共成长的发展目标。

工作室主持人朱莉萍是湖北省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湖北名师、省管专家、国家统编教材培训专家、国培计划首席专家、湖北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先后受邀到北京、江西、福建、云南等20多个省、市、地区讲学。

语文课堂的要求 语文教学找准语文课的(1)

语文课堂的要求 语文教学找准语文课的(2)

“兴味盎然”是工作室提出的一种语文教育理念。它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特别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一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调动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学的第一要义;将培养语言运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目的;将提升学习思维力,作为教学的第一使命;将增强学习自主性,作为教学的第一需求。“兴味盎然”不仅是一种教育境界的追求,也是语文课堂的生命状态,更是对语文课堂结构的廓清和重建。基于这一理念,我们构建了“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一堂“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应该有这样四步:

兴——起兴激趣,奠基张本;味——品味味道,彰显本质;

盎——热情参与、思维提升;然——启迪生长,素养落地。

在课堂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前三步“兴、味、盎”是课堂的基础和铺垫,是策略、方法和技巧的综合运用,最后一步“然”才是课堂的落脚点,生动高效,一课一得。所谓趣为然设,然由趣生,即“然”点语文。要想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干货”,就要找准语文课堂的“然”点。

语文课堂的要求 语文教学找准语文课的(3)

语文课堂的要求 语文教学找准语文课的(4)

“然”点是什么?

然,指“这样”。诚如朱熹所言“不可去名上理会,须求其所以然。”它指明了不仅要知道所学是这样的,还要知道为何是这样的,这是学习的落点,也是教学的目标。“然”点语文力求做到一课一得,让学生能获得语言的训练、思维的提升、精神的启迪。

然,亦指“……的样子”。兴味盎然,即“兴致、趣味洋溢的样子。”故“然”点也象征着理想的课堂生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学生的兴味儿浓厚,课堂的趣味儿十足,最终能实现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

然,还指“燃烧”。“然”点,则可理解为“点燃”课堂之处。它既可以是开阔学生视野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还可以是拓展学习内涵外延的广阔空间。

那么,我们应如何找准语文课堂的“然”点呢?

如何找准“然”点

结合“然”点语文的特征,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找准“然”点。

1. 抓住本质找“然”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显然,语文学习的本质,便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故找准“然”点,首先应紧紧抓住语文学科的本质,让学生在语言的训练中去学语文。

例如《渔家傲·秋思》就是这样一个案例。该课以语言为线,抓住词语、意象、画面、情感等要素,搭建品读的桥梁,跨越时空的界限,和词人达到心灵的契合,感受词人真切的心境和情怀。

这节课以“抓住一组意象”“涵泳一组句子”“品味一个词语”“理解一腔情怀”作为教学设计的经纬。从“雁、落日”等意象入手,绘诗歌情感基调;再细读“衡阳雁去无留意”等句,作为后续环节的铺垫,搭建合理的台阶;最后通过深入探究“无计”一词,理解这不是有家难回的“无奈”,也不是苦苦等待的“无期”,而是作者范仲淹和戍边的将士们在国家命运危急的时刻,在思家和卫国的矛盾中选择的“不能归去”和“不计归期”的坚守,从而触探词人“以家国为大”的情怀和忧乐天下的抱负。整堂课着眼字词句,以诵读贯穿,紧密围绕语言的训练,真正让学生得法明意。

又如《背影》课例,在品味父亲的形象时,以“背”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借助“背”的字义,勾连文中与父亲相关的情节。比如“背”读bèi时,有五个含义:①人体的反面。②离开。③不顺,倒霉。④躲避;瞒。⑤违反。读bēi时有两个含义:①用脊背驮。②负担,承载。学生反复品读体会,明悟了父亲的形象——父亲是背时的,是背离亲人的,却也是深爱着儿子的。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理解字词含义、筛选梳理文章内容、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等能力,进行了多维度的语言训练,真正让学生得言悟情。

语文课堂的要求 语文教学找准语文课的(5)

2.聚焦思维找“然”点

《课标》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语文课堂不仅要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训练,更要提升其思维能力。“然”点语文,始终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天上的街市》中有这样一道思考探究题:

二 凭借想象,我们可以再造时空,表达美好愿望。《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神话传说中的悲剧结局有所不同,这样想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觉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训练点。《天上的街市》通过再造时空表达美好愿望,那其它的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情达意的呢?既然本单元的重点是想象,何不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呢?《展开想象的翅膀》群文阅读课例就这样诞生了。该设计集合了《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夜雨寄北》三篇诗文,体裁丰富,方法多样,目标集中,围绕“想象”这一能力点,让学生感受到了想象的趣味无穷。这节课不仅学到了再造时空、添枝加叶、画面重现等想象方法,还通过体会想象的作用,并结合家乡传说现场想象表达,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层层深入的提高。

当然,以上是针对思维能力而设计的专题教学。其实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其它类型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实现。兴味盎然的课堂常常能兼顾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春》是一篇经典课文,通常大家都会围绕朱自清先生在文中描绘的“五幅画”做文章,千篇一律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样归纳虽说思路清晰,但思维度几乎为零,对提升学生思维力没有什么作用。换一种思路就会完全不一样。比如春花图,老师建议把这幅画命名为“花 春”,希望同学们通过品读课文,选一个恰当的字填在横线上,表现出这段文字的内容。同学们的答案可谓异彩纷呈:

花争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花绘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的色彩缤纷,描绘了美丽的春天。

花闹春——文中既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表现花开之盛,也有由此画面联想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

此环节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味”字的精髓,也使“然”字在课堂上站住了脚。

语文课堂的要求 语文教学找准语文课的(6)

3. 着眼兴趣找“然”点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点语文的基础是起兴、激趣、促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第一要义,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息息相关。我们的教材中不是每一篇文章学生都感兴趣,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有味道,那么如何处理教材就非常重要了。特级教师李祖贵先生在他的《漫谈兴味课堂》一文中说道,兴味课堂,第一要是新的东西,提升素养;第二要是精致的、有深度的东西,开启心智。人们都有寻求新知识的欲望,无论给你一篇什么样的课文,老师在课堂上,能不能给学生新的知识?能不能开阔学生新的视野?能不能提升学生新的境界,这个是最重要的。

《透视小说中的路人甲》课例另辟蹊径,抓住“新”与“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了很好的示范。

对于小说创作而言,人物塑造是关键。然而,这也导致了我们常常在教学中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主人公”的身上。这虽然不为过,却往往容易忽略掉文本的其它价值,甚至落于窠臼。就《孔乙己》而言,皆将目光聚焦于孔乙己身上。而“丁举人”“喝酒的人”等,都是有助于主人公形象塑造且能辅助表达主题的存在,若将其忽略,实有遗珠之憾。

这个课例精选一组文本《孔乙己(节选)》《洗手间里的晚宴》《雕花烟斗》进行阅读,围绕“路人甲的存在价值”达成了共识:路人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他有其存在的价值,他起着营造环境、衬托人物、助推情节、深化主题的作用。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路人甲”的形象看似不经意,实则有深意,其在文本中乃至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刷新了我们对路人甲的认识。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打破了读者的阅读习惯,让人耳目一新,充满兴趣。教学价值的深度挖掘,耐人寻味,其语文价值与人文价值得到彰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于语言的训练和精神的启迪两方面皆有了全新的收获。

语文课堂的要求 语文教学找准语文课的(7)

4. 拓展空间找“然”点

我们在构建兴味盎然的语文课堂时,坚持认为:课堂虽是枢机,却并非语文教育的全部。拓展空间,打通由课内向课外的渠道,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习惯和语文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然”点语文的核心之所在,才是点燃语文学习激情的必需。

可以拓展方法。比如《孤独之旅》一课,老师引入汤玛斯·佛斯特的“追寻者阅读模式”来开启学习,重新梳理课文情节框架,明确杜小康此次孤独之旅更是一次追寻之旅。追寻者终将明白:原来这趟探索之旅要探索的对象就是自己,前往目的地真正的理由就是了解自己。

可以拓展资源。例如在“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开发上,我们便有不少探索与尝试。通过播放名家朗诵,如《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唐诗宋词600首经典珍藏版》等,以培养学生朗诵和审美的水平,激发“课外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还采用“以唱助读”“古诗素描”等方式学习诗词。征集学生基于诗词的文字描摹和绘画作品,集结成册。更可借助社会资源,开展古诗词诵读展演活动,或邀请家长来校,与学生同台共读……

可以拓展视野。《回忆鲁迅先生》让学生认识了笑声爽朗的鲁迅,他不仅是勇敢的斗士,更是富有人情味的师长、朋友、父亲、丈夫。老师又抛出钱理群等人对鲁迅的评价,让学生更对鲁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再推荐鲁迅作品,鼓励他们读整本的书,更深入理解鲁迅形象。又如《傅雷家书》名著导读课例,教师先精选书中“艺术”“父爱”“礼仪”等主题的篇目,指导学生群文阅读,初步感受傅雷的形象。当学生对傅雷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再乘势引导,学生自然有了阅读整本书以深入走进傅雷精神世界的欲望。

可以拓展思维。《狼》对人性弱点的揭示和反思,是其生命力强的原因之一。这篇课文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狼的贪婪、凶残外,还应该让学生体会到一个道理,我们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什么舍财免灾,什么惹不起躲得起,都是怯懦退缩的表现,只有勇敢机智地与之斗争,才能夺取最终的胜利。当然,也可以借助《狼图腾》等作品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狼的形象。

语文课堂的要求 语文教学找准语文课的(8)

找准“然”点的意义

在构建“然”点语文之初,名师工作室深入调查了当下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目标过大、过散的问题最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借助王荣生教授的九级累进评课标准,深入挖掘了“一课一得”的内涵。标准中提到: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由此来看,所谓“一”,即教学内容集中,不冗杂,主题明确。唯有此,学生才能清楚地知晓自己学了什么。所谓“得”,首先应确保有“收获”,即所教确实是学生不会的、需要的;其次还要是“语文”方面的收获,即基于语言训练,获得情感体验与精神启迪,突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解读文本,取一瓢饮,简化目标,轻装上阵。从上述课堂实践研究来看,“然”点语文始终致力于实现“一课一得”。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可见支点的重要。其实对于语文每一篇教材文章而言,都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支点”,也就是课堂的“然”点,只要我们找准了它,就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让语文素养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