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精神的源头(炸响改革开放开山炮)(1)

袁庚

改革开放精神的源头(炸响改革开放开山炮)(2)

改革开放精神的源头(炸响改革开放开山炮)(3)

胡福明

改革开放精神的源头(炸响改革开放开山炮)(4)

杜润生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深圳蛇口微波山下立着的这句著名口号,让人想起改革先锋袁庚。

袁庚,1917年4月23日出生,广东宝安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加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在东江两岸和港九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曾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军事教员、联络处主任、驻香港办事处主任,第四野战军炮兵团团长。1949年后,曾任中国驻雅加达领事。1978年,袁庚担任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随后在深圳创办蛇口工业区,并进行一系列改革开放探索,打造“中国特色经济特区的雏形”。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任蛇口工业区负责人袁庚等共产党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勇于担当的作为,炸响改革开放的“开山炮”。

1979年8月,蛇口工业区首项工程蛇口港开工。袁庚开创性地打破大锅饭,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工人们干劲大增,工程进度迅速推进。工资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做法,渐渐成为中国内地企业普遍采用的重要激励机制。

正是在袁庚的大力推动下,蛇口在短短数年间启动了从打破“大锅饭”到招商引资、从住房商品化再到全国人才招聘等一系列重大改革。

1984年,国庆35周年庆典活动上,写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的蛇口工业区彩车,亮相天安门广场。

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曾表示,1983年他南下深圳之初“不知道要干什么”,当听到袁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之后,有了创业的激情。

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回忆,如果没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响亮口号的提出和数十项全国首推的改革举措,当年的深圳断然不会产生招行、平安、华为、万科等一批日后被证明带有优质市场化基因的企业。

蛇口工业区的探索起步,揭开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序幕。

40多年来,从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0年的2.77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

在盘点了全球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之后,英国《经济学人》用“若干成功典范中最突出的一个”来形容深圳。

晚年的袁庚,常常请司机带着他在蛇口港区、赤湾港区和妈湾港区沿路看下去,带着欣喜和满足。

2016年1月31日,袁庚因病逝世,享年99岁。2018年,袁庚荣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文、图/新华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

冒着“杀头”风险

也要搞“大包干”

一个个红色印记的力量有多大?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名农民怎么也想不到,当年按下的红手印,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惊雷。

1978年,安徽迎来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要想救活大家,只有分田到户搞单干。”“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回忆说,当时那是一条红线。

“那年冬天一个晚上,在严立华家,我们18个农民酝酿了这件‘可能会被杀头’的大事。”严宏昌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生产队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产量总和。

1982年1月,中共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大包干”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从此,我国农业生产活力迸发,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广袤农村生机勃勃、面貌焕然一新。

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收藏着《光明日报》刊登的、引发全国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行稿。此外,这里还保存着该文章的最初排版稿、修改稿、作者胡福明与编辑之间的通信等。

胡福明,出生于1935年7月,江苏无锡人,荣获“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

1977年夏天,胡福明的妻子因病住院。去陪护时,他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带到医院,在医院草拟文章提纲。9月初,胡福明将8000字左右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章,寄给了《光明日报》编辑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谈治国理政》等都是胡福明经常翻阅的书。他仍在思考更多、更迫切的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是理论工作者的新实践。”他说。

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推动农村改革破局

40年前,改革在农村萌芽。40年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新一轮农村改革正当时。从解决好农民和土地关系问题、释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到实现融合发展,有这样一位老人,以毕生精力推动农村改革破局,并不断取得新收获。

杜润生,我国农村改革重大决策的参与者和亲历者。40年一步步走来的农村改革征途,留下了杜老不可磨灭的脚印。

1979年,杜润生已66岁,出任刚刚成立的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主管农村政策研究。在一次讨论“包产到户”的工作座谈会上,因各方分歧太大,会议无法继续。杜润生撇开这一话题,说起温饱问题该如何解决。摆事实、讲道理,最终推动形成了1980年的“75号文件”。

2008年,杜润生获得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当时已95岁高龄的他在颁奖典礼上表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的发明,我们只是进行了调查研究理论化。”

文、图/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