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妆开创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朝。
说到啼妆,那就不得不先讲斜红。“斜红”起初只是模仿简单的垂直伤痕状,但是唐代女子心灵手巧,逐渐演变出云形,花形等繁丽式样。
而啼妆就是由斜红发展而来的,《后汉书·梁统传》载,梁冀的妻子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齿禹)齿笑,以为媚惑。”愁眉、啼妆,均是女子示弱的装扮。
梁冀的妻子孙寿长得十分美丽,姿态万分,做愁眉,啼妆,堕马髻,一时之间引来洛阳女子纷纷效仿。
但是当时这种妆容并没有流行开来,到了唐朝,社会多元化,对于妆容以及文化的包容性逐渐加强,这也就出现了人们对于啼妆的争相模仿,直到这个时候,啼妆才真正意义流行开来。
啼妆的眉形是八字状的,似悲伤啼哭;斜红与面妆融合,只表现为脸畔红粉的浅浅边际线,如被泪痕染出痕迹一般。
啼妆,顾名思义就像哭过了一样,所以整个啼妆也非常简单,绘斜红,泛红的眼影,忧愁的眉形,这就是啼妆的标准配置了。
愁眉:将眉毛画作忧愁时的八字状,营造一种满面愁容的感觉,就好像是美人满心伤感楚楚可怜的模样。
眼妆:眼妆应该是整个啼妆最有特色的部分了,啼妆的眼影会大面积的进行晕染,尤其是在眼睑下方的位置,一般人都会将眼影直接晕染到笑肌的位置,起到看似在啼哭的效果。
堕马髻也十分简单,就是将发髻侧在衣便,模拟骑马过后发髻自然松散歪垂的形象!
以上就是小苏本期的分享,更多唐妆知识下期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