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米被霸凌原因(从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到施害者)(1)

少女唐小米

你们动手和没动手的都一样,你们比石头还冷漠,你们恶毒又愚蠢,你们胆小怕事,别人做什么你们就跟着做什么,你们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个人,因为你们的日子真的无聊,你们觉得自己不会承担任何后果,杀死顾森湘的凶手我不知道是谁,但杀死我的凶手,你们知道是谁。

《悲伤逆流成河》改编自郭敬明的同名小说,电影通过忧伤的背景音乐,触及心灵的歌词,蒙太奇的拍摄手法,给观众呈现了校园欺凌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就如片名一样,电影从头至尾弥漫着浓浓的悲伤气息。

电影围绕发生在合平中学的校园欺凌事件展开,用直观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了一些不该发生的现象,本该阳光明媚的少男少女却制造着暴力事件,本该最安全的校园却潜伏着危险伤害,以巨大的反差给观众的心灵造成强烈的冲击,起到了绝好的警醒和教育作用。

故事梗概:男女主人公齐铭和易遥住在同一个弄堂里,齐铭家境较好,高大帅气且成绩优异,是人人称颂的优等生,易遥则家境贫寒,和母亲相依为命,是大家口中的“赔钱货”,两人一同长大,感情很好。而这一切,在转学生唐小米出现之后发生了变化。以唐小米为首的一帮同学处处刁难欺凌易遥,易遥的生活陷入了无边的黑暗,顾森西的出现给易遥带来了一丝曙光,可顾森湘的死却再次将她推入黑暗。

唐小米可谓是校园欺凌的始作俑者,她喜欢齐铭,但齐铭却对易遥照顾有加,这让唐小米很不爽。唐小米跟踪易遥发现了易遥患性病的秘密,拍照并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全班同学,不明真相的同学开始对易遥进行了各种言语侮辱和人身攻击。最终,当齐铭为了照顾生病的易遥没能参加唐小米的K歌时,唐小米把欺凌事件进一步升级,她把易遥的手机号给另一个人,以易遥的名义给顾森湘发短信让她赴齐铭的约会,导致顾森湘坠楼身亡,易遥被误认为杀人凶手,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易遥选择自杀。

再见青春,再见美丽的疼痛,再见青春,遥远的幻想,再见青春,再见灿烂的忧伤,再见青春,永恒的迷惘。

观影的过程,唐小米那张美丽而邪恶的脸让人恨得咬牙切齿,当警察终于查明真相,判处未满十八的唐小米有期徒刑时,估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脑海里自动化地蹦出一句话:“no zuo no die” ,可以说,唐小米亲手把自己送进了牢狱。

但唐小米落到这种地步真的完全是她一个人的责任吗?答案是否定的。唐小米曾经也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但转学后她却由受害者变为施害者,而后一步步坠入深渊,在这中间,没有一个成年人对她施过援手,可以说,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天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使自己成一个美好的人的需要。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曾经的唐小米也是一个美好的女孩。

那么,是什么让唐小米由一个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变成施害者呢?是什么让她们走上了绝路呢?

唐小米被霸凌原因(从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到施害者)(2)

唐小米赌气读自己写的作文,美丽的脸庞透着一股戾气

一、父母的不作为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孩子成为受害者,进而成为施害者的的土壤

电影从头至尾没有出现唐小米的父母,但从唐小米的衣着打扮来看,她应该是生活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从她转学的情况看,唐小米在遭受欺凌时告诉过父母,但唐小米能再三地被人欺凌,说明她的父母在保护孩子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当孩子受校园欺凌时,如果仅仅是给孩子转个学了事,可以说是下策,因为转学不能完全避免欺凌现象的再次发生的,更不能抚平孩子的心理创伤。

01 孩子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时,是最需要得到父母保护的时候,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心灵是被修复还是被扭曲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能给他们安全感的父母,就如片尾对校园欺凌受害者的采访中,一个男孩说:“更希望我爸爸能过来,我并不是让他来帮我打架,而是说一句,这是我儿子,你们住手。”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无穷的爱的力量,足以让孩子感觉到他在这个世界上是安全的。

这让我想起一个真实的案例,男孩19岁,他初中第一次被人打时告诉了父亲,父亲报警把打人的男孩抓到派出所教训了一顿。但这并没有阻挡他继续被人欺凌,但是他再也没有告诉过父亲。他为了自救,开始结交校外的小混混,为了取得他们的信任,他学着他们的样子喝酒抽烟。然后他开始跟着小混混打架,终于他也被抓进了派出所。这个男孩对他父亲报警一事耿耿于怀,他说,他自己也会报警,还需要他来报吗?他很羡慕一个被他欺负过的男孩,因为那个男孩的妈妈指着他的鼻子说:“你再打我儿子一次试试。”那种语气和眼神让他害怕,他觉得那就是母爱,他觉得那个男孩比他幸福多了。

打一顿和报警一样,都不是孩子需要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真枪实弹,而是态度。

态度是什么?态度就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体的评价和稳定的反应倾向。父母的态度代表了他是爱孩子的还是不爱孩子?是会拼命保护孩子还是无所谓?所以,父母正确的态度,不仅能遏止恶行保护孩子,更是修复孩子心灵创伤的一剂良药。

如果父母把孩子看成手心里的宝,暴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会让任何人都望而却步,但如果连父母都保护不了自己,孩子心里还有什么安全感可言?他们要么继续受人欺凌,要么为了自保而成为施害者,因为这样子会让他们看起来很强大。

剧中的唐小米像孤儿一样存在着,或许是编剧有意给我们塑造出一个缺乏父母关爱的角色,让观众明白,父母角色缺位、功能缺失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孩子有多可怜!试想,如果唐小米的父母能够站出来保护女儿,或许唐小米的命运会是另外一个走向。

唐小米被霸凌原因(从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到施害者)(3)

唐小米也是个校园欺凌的受害者

02 父母怎么教育,决定了孩子会不会成为施害者,以及成为施害者后会不会越陷越深以至走上绝路

剧中没有唐小米父母管教她的镜头,我们看一下《少年的你》,这同样是一部反映校园暴力的影片,里面的魏莱和唐小米一样都是校园欺凌的始作俑者,我们看魏莱的母亲是怎么教育女儿的,就可以由此推及,知道这一类父母一贯的教养方式。

胡小蝶因不堪忍受魏莱的欺凌而跳楼自杀,郑警官到魏莱的家中找她母亲问话,魏莱的母亲说:“她就是太单纯了,她不吃亏谁吃亏,胡小蝶明摆着是心理素质不好,这怎么能怪魏莱呢?”

魏莱母亲对女儿无底线的纵容让魏莱在校园欺凌的路上越走越远,同时魏莱母亲对生命的漠视,也一点不落地传给了女儿,这就是两代人之间思维、观念及行为模式的代际传递,所谓有其母必有其女。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的镜子,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

心理学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有研究表明:忽视型和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更容易让孩子在成年之前发生校园暴力事件。

忽视型父母教养方式削弱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爱和温暖,容易把目光转向外界,更容易接触到不良群体从而走上校园欺凌之路。

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会形成孩子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如果外界不能满足他们的意愿,就很容易发生攻击事件。

唐小米的父母是典型的忽视型,而魏莱的父母是典型的溺爱型,可以说,她们都是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易遥和唐小米一样都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唐小米会成为施害者,易遥则不会,因为易遥的母亲是爱女儿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她努力挣钱,为女儿攒学费,带女儿看病这些表现中看出来,无论生活多么不易,她对女儿的爱始终没有改变,感受过爱的孩子不大可能拿暴力去对待另一个生命。

唐小米被霸凌原因(从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到施害者)(4)

这个称呼叫妈妈

二、教育的缺失,造就了一批缺乏同情心、正义感、是非心的帮凶,是施害者得以生存的环境

《无问西东》里沈光耀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这句话在这部影片里同样适用。

当全班同学知道易遥患病的事情后,这些同学就想出各种各样的招数来攻击易遥,有人朝她背后波红墨水,有人往她碗里倒垃圾,有人扒她衣服、波她冷水,有人往她嘴里塞粉笔,有人用火机烧她头发,还有人骂她脏了自己别脏了别人。

当唐小米把易遥仅有的用来治病的钱偷出来给全班同学买零食,说易遥请大家吃零食,易遥的钱也是钱时,有同学拿着零食在她脸前晃,有人拿剩下的零钱故意气她。

当唐小米嫁祸易遥把顾森湘害死后,不明真相的同学把易遥当成杀人凶手,易遥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选择自杀时,有人问,她真的会跳吗?有人说,管她会不会跳;还人说,你装什么装,你怎么欺负唐小米的你忘了,还把顾森湘给害死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雪崩之前,每一片雪花都没有责任,但是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电影多处运用了蒙太奇的拍摄手法,把形成强烈反差的画面呈现给观众,通过心理上的冲击起到很好的敲黑板的作用。

在易遥被欺凌得无法呼吸时,始作俑者唐小米却被人前呼后拥好不神气,让我想起封建皇帝身边点头哈腰、溜须拍马的大臣,这群是非不分的青少年像极了封建社会的遗老遗少。

是什么让这群本该纯净善良的孩子,像中了蛊一样,丧失心志,人云亦云,是非不分,没有同情人,没有正义感呢?

艺术高于现实,却来源于现实。

这部影片,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一记警钟,不管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把教育的目光从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中抽离出来,多关注一下孩子的内心世界,重视他们的道德品质建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因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唐小米被霸凌原因(从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到施害者)(5)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三、影片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正面的范例,在乌合之众中,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是穿透悲伤的光亮

这两个正面的范例,一个是顾森西,他是个善恶分明、有同情心的少年,他理解易遥的病并非性接触传播,他在易遥被同学欺负时站出来替她解围,他相信短信不是易遥发的,他勇敢地跳进河里救易遥。他像易遥生命中的一道光,穿透厚厚的悲伤,让她看到了一丝阳光。

就像网友评论的那样: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你,我也要为了你与全世界为敌。大概每个女孩子心中都希望自己的生命里有一个顾森西,一个为你托底的顾森西。

另一个是叫谷丹的女孩,她在镜头里仅出现过两次,都是一晃而过。这也是导演的高明之处,没有过多的笔墨,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次是出现在镜头里的她泪流满面,焦急地看着站在海边的易遥;第二次是易遥跳进河的刹那,那个曾经喂易遥吃垃圾的女生说:“我们什么都没做,不关我们的事啊。”旁边的谷丹狠狠地给了她一记耳光。这是正义的一次胜利,但愿这一记耳光能唤醒迷失的灵魂。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不也是谷丹吗?虽然心有良知,但由于自己的胆小懦弱,终究是禁若寒蝉,眼睁睁地任伤害发生。不过那总归也是一丝亮光,微弱但倔强地存在着。我想,如果谷丹能够大胆一点,和易遥站在一起抵抗恶意,也许易遥的生命会温暖很多。

就如网友评论的那样:“我就是岸边的谷丹,想起六年级曾经被欺负的同学,我知道真相却不敢吭声,愧疚到现在。”

谷丹这样的行为,不也是教育的一个结果吗?在我们的教育中,大多家长会教育自己的孩子明哲保身,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你看扶一个摔倒的老人都能惹一身祸。

但这个社会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今天的他可能就是明天的我们,只有让生命温暖生命,善良传递善良,才能创造出一个美丽新世界。

写在最后:消除校园欺凌,不仅靠立法,还要靠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力量。这部影片也提醒埋头在应试教育道路上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孩子积极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建设,任何一方教育的缺失都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导演:落落,女,1982年出生于上海,中国知名青春文学作家,曾执导《剩女为王》。

--END--


参考文献:1、《中学生校园暴力及干预措施》 张嫔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1月

2、《不同类型青少年校园暴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龚勋等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