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本期主讲嘉宾,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我们该如何对待阳明文化?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该如何对待阳明文化(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谈经典阅读与传统文化)

我们该如何对待阳明文化

来源:天津日报

■ 本期主讲嘉宾

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 莫砺锋 教授

嘉宾档案

莫砺锋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文科院士”)。1984年10月在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曾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等职务。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诗歌唐朝》《白居易》等专题。著有学术专著十余部,发表专题论文百余篇。

珠玑妙语

★读书不是为了多挣钱,不是为了升官,不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这些都不是。读书为了什么?为了充实自己。

★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有非常宽广的胸怀,我们愿意吸纳接收外来文化。但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本民族的文化一定是主流,一定是基础。

★杜诗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它就是人生教科书。认真阅读杜诗,可以提升你的人生境界。

★苏东坡留给我们的作品,最有价值的、最有启发意义的,恰恰是他在逆境中表达人生思考的那些作品。

★我觉得像杜诗、苏词这样的作品,真是经典。它们不会让我们升官发财,不会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但它们能指引我们怎样走好人生。

古人读书多功利

现在大家都说中国人不太读书,社会上读书的空气很淡薄。难道中华民族一直不喜欢读书吗?不是的。恰恰相反,应该是很重视读书的,我们的四大发明中就有两件与书籍直接有关。但是古代中国人长期以来就有一个不好的倾向,把读书看作有功利目的的活动。这种倾向可能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本身是一个有进步意义的制度设计,但是它有一个副产品,就是鼓励大家为了功名利禄而读书。

这一点在北宋真宗皇帝亲自写的那首《励学篇》中表现得再明确不过了,其中有几句大家都很熟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有钱人家不用买土地,把书读好,粮食就出来了;“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豪宅也就出来了;下面两句更有意思,“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你是个穷小子,你还没有老婆,不用担心没有媒人来帮你介绍,只要把书读好,美女就从书里面出来了。

孔子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社会上层的价值判断像风一样,下层的价值判断像草一样。上层的风往哪边吹,下层的草就往哪边倒。所以,宋真宗在《励学篇》中说的那些话很快就深入人心。大家都相信只要把书读好,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就来了。

到了清代,山东有一个老书生,叫蒲松龄,他写《聊斋志异》,其中有一篇叫“书痴”,主人公叫郎玉柱。故事是这样子的:郎玉柱是官宦子弟,他还在幼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亲笔把宋真宗的《励学篇》抄在一张纸上,贴在他书桌的右边,作为座右铭。他父亲去世以后,家道中落了,他也没有结婚,只是一天到晚读书。有一天,他打开一本《汉书》,翻到卷八,看到书里面夹着一个剪纸的美女。郎玉柱很喜欢,就把这个美女像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桌上。几天以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个美女忽地坐起来了,还晃晃悠悠地飘到地上,很快就长得跟真人一般大小,一个活色生香的美女就出现了。美女还开口自我介绍:“妾,颜氏,小字如玉。”可见宋真宗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已经深入民间,穷书生都相信这个东西。在这样的价值观诱导下的读书,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读书。

为充实自己而读书

那么我今天所讲的读书,是哪一类书呢?

作为对比,我们来看外国的一个短篇小说。外国有三个作家,都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还有俄罗斯的契诃夫。我本人认为契诃夫是最好的。但是今天不讲我最喜欢的《第六病室》,不讲《草原》。讲什么呢,我介绍一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叫做《打赌》。这篇小说跟读书有关系。

《打赌》的内容是这样的:在沙皇时代,在彼得堡有一个沙龙。一天在沙龙里发生了争吵,有两个人谁也不同意对方的意见,最后就打起赌来了。争论的一方是一个银行家,他说读书是很枯燥的事情,天天读书那是受不了的。另外一方是一个年轻的律师,一个二十五岁的小伙子,他说读书很有趣,我就愿意天天读书。两人就签订了条约:由银行家提供一个住宅,让年轻人住进去,关在里面读书,不准离开一步,生活必需品完全由银行家供应,还派一个仆人来服侍他。读多长时间呢,读十五年。假如关在里面读满十五年,就能得到两百万卢布。条约签字生效。第二天,这个年轻的律师就住进去读书了,一开始他的读书可能跟现代有些年轻的朋友一样,读有趣的畅销书。但是慢慢地读书的口味就变了。他开始读散文,读剧本,读诗歌,然后读哲学,读宗教,读学术著作。最后当然就读经典了。很快到了第十五年,这个条约原来规定到某年某月某日的中午十二点到期。到了前一天的夜晚,银行家反悔了,他就趁着天黑,悄悄地从窗户里面爬进房子里去。那个年已四十的律师趴在书桌上睡着了,书桌上放着写给银行家的一封信。信中说,明天天一亮,我就离开。我不要你的两百万卢布,感谢你为我提供了一个这个么好的读书条件。这十五年我不用谋生,专心读书,读书让我了解了很多的知识,懂得了很多的道理,我的人生变得非常丰富,非常充实,很有意义。果然,第二天一早仆人就来报告说,律师自己离开了。故事就完了。

这篇小说里写的读书就是我今天想要讲的读书,它不是带着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多挣钱,不是为了升官,不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这些都不是。读书为了什么?为了充实自己。换句话说,这里的读书,它不是工具,不是手段,它就是目的,读书就是人生的意义。这样的读书态度,中国人有没有呢?当然有的。《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是为了自己,充实自己,不是学给人家看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显然,在这个意义上的读书,最应该读的书就是经典。

如何界定经典

什么是经典呢?经典没有学科的界定,也没有国别的界定。中国,外国,文科,理科,都有经典。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经典,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是经典。较晚产生的,像美国人蕾切尔·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也是经典。但是我今天要讲的不是这些经典。我要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我们首先要读好本民族的经典,原因就在于文化一定是民族的,离开了民族,就谈不上什么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文化上有非常宽广的胸怀,我们愿意吸纳接收外来文化。但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本民族的文化一定是主流,一定是基础。

现在都说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词,有人统计过,文化的定义有一百六十种。一个事物的定义达到了一百六十种,等于没定义了。所以什么叫文化,我们只能从其内涵谈起。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言,我觉得有三大类内涵。第一类是制度文化。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古代朝廷里面的衙门分六个部等,这是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会过时的,它不是我们要继承的目标。第二类是器物文化。大到万里长城,小到博物馆里的一个玉器,一个青铜器。这些东西尽管美好,尽管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博价值,但是它的实用价值也过时了,说不上继承。所以当我们说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它的具体对象一定是第三类,即观念文化。观念文化是没有物质形态的,它是意识形态,它是价值判断,它是我们现在经常用的一个词,叫正能量。观念文化的物质载体,当然就是书籍,就是经典。

所以我们要读的经典,首先是本民族的经典。问题是中华文化的典籍浩如烟海,到底读什么呢?这个问题,如果是在美国大学的教室里提出来,答案就非常简单。老师马上就会说去看两本参考书。譬如耶鲁大学的布鲁姆教授写的《西方正典》。这本书介绍了西方文化的二十六个经典。他介绍得很清楚,很有权威性。假如嫌那本书太学院派了,也可以看另外一本书,也是美国人写的。这个作者叫大卫·丹比,他不是大学教授,他是一个媒体人。他写了一本书,就叫做《伟大的书》。《伟大的书》我愿意稍微介绍一下,这跟我们理解经典有关系。

大卫·丹比,毕业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传媒专业。哥伦比亚大学是常青藤联盟之一,它的传媒学科则是全美第一。大卫·丹比就业之后的事业非常成功,成了一个著名的媒体人。30年后他突发奇想,他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当年我在哥大的传媒专业读书,学了那么多的课程,到底是哪一门课程对我后来的工作,乃至人生起了最大的作用?他发现对他起最大作用的并不是传媒专业的专业课,反而是一门通识教育课。所以他重返哥大,重修这门课。一年以后,他写了这本《伟大的书》,向大家介绍西方文化史上那些最重要的经典。

可惜的是,在我们中国,还缺乏一本《东方正典》,或者《中国正典》,或者中国的《伟大的书》。为什么还没有这样的书?你们这些在大学文史哲任教的老师,为什么不写一本?不是我们不想写,是我们写不出来。因为写那样的书必须要有广阔的学术视野,有宽广的学术背景,你要兼通文史哲,甚至要兼通整个人文学科,你才可能有总揽全局的眼光。我们现在的大学培养出来的人,都是专科性质的,知识面都很窄,难以胜任这个任务。所以我们目前还没有一本现成的经典书目。

没有现成的书目怎么办?我们不妨向西方人学习。我向同学们推荐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这本书前面有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什么是经典”。他为经典著作下了十四条定义,我个人最佩服的是其中的第四条和第五条定义。我把这两条定义念给大家听一听。第四条定义,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著作,就是一本你即使重读也好像是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第五条定义正好倒过来,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著作,就是一本你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为什么我特别欣赏这两条定义呢?因为跟我个人的读书经历有关。

我曾用这两条定义来检查我的读书经历。我肯定的第一本经典,当然就是《论语》。我不敢讲《论语》,我说一说自己读《论语》的经历。《论语》中有这样两条,使我联想到卡尔维诺关于经典著作的定义。第一条见于《论语》的“子路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我在当知青的时候读到这一条,怎么也想不通,好像孔子说得不对。后来进了南大,有了导师,赶紧向导师请教,又向法律系的朋友请教,才对儒家重视亲情的思想有些理解。像这种问题,不是一读就明白的,你需要反复阅读,反复思考。

使我想到卡尔维诺的第五条定义,是《论语》的另外一条。《论语》子张篇中说:“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自致”,按照注家的说法,大致是一个人把自己的全部力气都用出来,把整个自我都贡献出来,全心全意做某一件事。什么是“亲丧”?就是为亲人办丧事。在先秦的语境中,单说一个“亲”,指父亲或者母亲,说“双亲”,就是父母亲。所以孔子说的“亲丧”,就是为父亲或母亲办丧事。为什么我觉得这条符合卡尔维诺所说的第五条定义呢?因为我有一个具体的阅读背景。我当知青的时候很想读《论语》全文,但是读不到。一直到1975年,开始批判孔子了,出了一本《论语批注》。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论语》全文,看到了《子张》篇里的那句话,我感慨万千。因为就在前一年,为了运送父亲的遗体到火葬场去,我找大队书记去借手扶拖拉机,他不肯借,我被迫给他送了两包香烟。要是平时,我是不肯这样做的,但是为了给父亲办丧事,我就做了。一年之后我读到了《论语》的这一条,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认为,《论语》是一本教我们怎么有尊严的生活,怎么有原则的生活,怎么有意义的生活的一本人生教科书。很可惜我不研究《论语》,我一篇论文也没写过,我不敢在这里乱讲。

唐宋诗词中的经典

下面讲我比较熟悉的东西。我治学的重点是唐宋诗词,我认为唐宋诗词中有许多经典作品,值得我们认真阅读。限于时间,我挑其中的两位诗人来简单介绍一下:杜甫和苏东坡。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他们的作品是经典,为什么阅读他们就是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先讲杜甫。杜甫是诗圣,他服膺的是孔孟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说千道万,在伦理学上就是“仁者爱人”,在政治学上就是“仁政爱民”,后者又以前者为基础。什么叫“仁”?就是关爱他人。孟子说,仁心需要一步步推广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的学说看上去简单,实际上深刻而合理。因为仁爱精神不是一个外在的、强制性的道德要求,而是发于内心的善良本质。1458首杜诗,它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弘扬儒家精神,杜甫把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每一篇诗歌中间。我一直觉得认真地阅读杜诗,可以提升你的人生境界,我可以举出后代的一个读者为例,他就是文天祥。

南宋灭亡以后,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文天祥在燕京监狱中坚持到最后?文天祥在燕京写的最有名的诗是《正气歌》,最后两句是,“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他说是古人的道德照亮了我。“古道”具体指什么?有两点。第一,孔孟之道。文天祥就义以后,人们在其遗体上发现了“衣带铭”: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第二,杜诗。文天祥在燕京监狱里写了两百首“集杜诗”,还有一个小序,序中对他写作“集杜诗”的原因交代得很清楚。他说我自从遭遇国破家亡以来,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一切想法,杜诗中都有。我只要把杜诗的句子移用过来,就可以表达我的情思。所以我认为支撑文天祥坚持到最后的第二个精神来源就是杜诗。可见杜诗不是一般的文学作品,它就是人生教科书。

下面再说一说我心目中的苏东坡,苏东坡一生多坎坷,他有很长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但是东坡留给我们的作品,最有价值的、最有启发意义的,恰恰是他在黄州、惠州、儋州写的那些诗词,是他在逆境中表达人生思考的那些作品。

苏东坡45岁被贬到黄州,最初半年里他非常沮丧。相对于心态来说,东坡在黄州更大的困难是,他的物质生活面对很大的困难。东坡全家二十多口人,靠政府发的那一点点救济金,养不活全家,所以他到黄州第二年就开始开荒种地。但是官府借给他耕种的是一块荒地,产粮不多。很快到了第三年,两个朋友劝他凑一点钱,自己去买一块好一点的地来种。这一年的三月初七,两个朋友一早来到东坡家里,陪东坡到二十里外的沙湖去相田。临行之前担心会刮风下雨,就叫书童把雨具卷了一卷到路上去接应。他跟两个朋友在后面走。没想到刚出门不久,突然刮风下雨了。家里的雨具都被书童带走了,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不一会儿衣服都被淋湿了,路上也变得泥泞,很滑。两个朋友就很焦虑。只有苏东坡,尽管也淋湿了,尽管也行走在泥泞的小道上,但是,他不焦虑,他依然淡定,从容,不失潇洒。他知道风雨是暂时的,一会儿就会过去的。果然下午他们回来的时候,天气就转晴了。这一次的沙湖之行,没有买成那块田,白跑了一趟。但是催生了一首《定风波》。说实话,东坡在黄州写的那些词,《念奴娇》《生查子》等,在水平上都超过这首词。但这首《定风波》是最典型地体现其人生态度的一首作品,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相信大家跟我一样,我们是普通人,我们是凡夫俗子,芸芸众生,命运没有给我们准备一条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我们的人生也会是风雨人生。苏东坡的一生是最典型的风雨人生,但是他走过来了。他不但走过来了,他还把那些逆境变成了人生的顺境。他在逆境中照样沉着坚定地走他的人生道路,甚至完成他的人生事业。东坡能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所以,我觉得像杜诗、苏词这样的作品,真是经典。它们不会让我们升官发财,不会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但它们能指引我们怎样走好人生。在这一意义上,我认为唐宋诗词中的经典作品,是大家都应认真阅读的,它们就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们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