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孙淑兵创作

《要听就是拉魂腔》(简称《拉魂腔》)是由许成章作词、晨见作曲的泗州戏歌。这是一首带有泗州戏味儿的原创男女声对唱的声乐作品,曲调朗朗上口,为朴实无华的唱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该作品由宿州市泗州戏剧 团陈若梅、李书军演唱,安徽省泗州戏剧院周斌、李芳芳表演,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于皖北大地问世以来,快速传播到苏、鲁、豫、晥接壤地区的广大城乡,享誉千家万户,央视一套、三套、七套和十一套的有关栏目曾多次播放过它。一、早期的“拉魂腔”与“泗州戏”  泗州戏是安徽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拉魂腔”。拉魂腔最早起源于江苏的海州,其音乐源头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原为民间传唱的“太平歌”和“猎户腔”。这些简单的秧歌、号子,经过了漫长时间的传唱后,才演变成为后来广义上的“拉魂腔”。  它之所以被称为“拉魂腔”,大致有两种含义:一是早期的“拉魂腔”艺人们大多为生活所迫,经常“以艺乞食”。在“唱门子”的阶段,有的艺人手持“太平鼓”演唱,专门替有灾难的农民开锁子还愿,为被惊吓的孩子“叫魂”,起到安神、驱邪之作用,传说这种曲调可以拉人之魂魄,故称“拉魂腔”。二是由于这种曲调非常优美动听,尤其是女唱腔,委婉悠扬,好多人为听此调,废寝忘食、赶场看戏,好像魂被拉去了一样,故被誉为“拉魂腔”。  在安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唱“拉魂腔”的艺人,大多为古泗州人。为突出地方戏曲的区域特征,1952年将安徽的“拉魂腔”正式命名为泗州戏,它与山东、江苏的柳琴戏以及苏北的淮海戏同出一源。  二、当代的戏歌与《要听还是拉魂腔》  “戏歌”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文艺舞台上出现的一种以戏曲音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演唱形式。八十年代初,黄梅戏演员吴琼率先在以黄梅戏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声乐作品中融入了民歌和通俗歌曲的唱法,并录制了一批“黄梅歌”的音带,如《夫妻双双把家还》等。这批黄梅歌既带有黄梅戏的韵味,又有歌曲抒情而有亲切感的旋律,加上现代音乐的配器手法和新颖的唱法,深受青年歌迷的青睐和不少中老年听众的喜爱。“戏歌”不仅保留了传统民族戏曲的音乐神韵,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听起来像戏又像歌,感染力很强,耐人寻味。如京歌《故乡是北京》、《说唱脸谱》、《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以民间说唱京韵大鼓为元素创作的《前门情思大碗茶》、《重整河山待后生》等作品都是戏曲与歌曲成功嫁接的典型范例。  《拉魂腔》即是在那个年代里横空出世的第一首泗州戏歌。其歌词运用了以七言句式为主的结构;韵辙上选择了泗州戏的“彷徨”韵。唱词格式和篇幅上的要求既不同于戏又不同于歌。在音乐创作上,曲作者为男声选择了泗州戏最具特色的“扬腔”、“起腔”、“撩也子”和“拉后腔”的曲调;为女声选择了“立腔”、“回龙调”和“小嗓子”作为创作元素,最大限度地向观众展示了泗州戏声腔的艺术特色,以充分表现在淮北大平原上男人们的豪爽、纯朴性格和女人们婀娜多姿的浪漫风韵。为了满足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更好地体现时代气息,除了加上男女伴唱外,还设计了一领众和式的RAP:“喇叭吹、锣鼓响,开口就爱唱那拉魂腔,唱得(那个)高粱红了脸,唱得(那个)小麦穗儿黄,小伙儿听罢了浑身的劲儿啊,唱得(那个)大姑娘更漂亮。爷爷奶奶要是听了这个调哇,(众问:怎么样啊?)包叫他返老还童寿无疆!”随之,出现了男声的自问自答句:“你要问我心里想的啥呀?”众和:“想让你再来一段拉魂腔!”紧接着女声以清脆甜润的歌喉、以“紧打慢唱”的大抒情,以泗州“回龙调”妩媚多姿的声腔沁人心脾,使听众如痴如醉。结尾部分男声以高亢激昂的“扬腔”和女声委婉抒情的“小嗓子”互相辉映,再次强化了“要听还是拉魂腔”的主题,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拉魂腔》曾获‘98全国戏歌邀请赛的优秀表演奖、优秀作曲奖(本届比赛最高奖);1999年该作品又被摄制成MTV在中国电视学会举办的“全国百家电视台音乐类节目评选”中一举夺得金奖。近年来,《拉魂腔》还被改编成枣庄柳琴版和江苏淮海戏版,由多个专业文艺团体演出,并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的重大艺术活动。一首泗州戏戏歌能在黄淮大地上传唱20年,足可见《拉魂腔》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的,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泗州戏歌《拉魂腔》结合了泗州戏音乐元素与歌曲的创作手法,是中国文艺舞台上的一个新型音乐品种,拓宽了传统泗州戏曲与歌曲创作的思路,在泗州戏音乐和现代歌曲的创作中找到了一个最佳契合点。

泗州戏唱段伴奏带(泗州戏歌要听还是拉魂腔)(1)

泗州戏唱段伴奏带(泗州戏歌要听还是拉魂腔)(2)

泗州戏唱段伴奏带(泗州戏歌要听还是拉魂腔)(3)

泗州戏唱段伴奏带(泗州戏歌要听还是拉魂腔)(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