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城网】

记者坚守一线事迹(一线记者讲故事)(1)

追寻

浙江金华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董倩

讲故事前我们先来看几张照片,这些照片拍摄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是位年轻的小伙子——雷烨。

记者坚守一线事迹(一线记者讲故事)(2)

雷烨作品《塞外的杀声》。资料图

记者坚守一线事迹(一线记者讲故事)(3)

雷烨作品《晓渡滦河》。资料图

雷烨是谁?他是新闻界的先驱、著名战地记者。他的故事,被载入《世界百名杰出战地记者列传》,但因为使用化名,他的真实身份被整整湮没60年。直到2001年,世人方才知道,抗战时期与魏巍、沙飞齐名的雷烨,原来是金华人民的儿子——项金土。

记者坚守一线事迹(一线记者讲故事)(4)

雷烨。资料图

透过这一幅幅照片,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战火中奔跑的身影,如同闪电般,击中了我的心扉。身为雷烨的家乡人,更因为我们都是新闻人,每每凝望这一张定格在28岁的青春脸庞,我总想穿越时空读懂更多。

行走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的这一片美丽乡土,村口的大樟树见证着往昔的故事。出生在贫困的农家,父母早逝,雷烨十多岁时就不得不辍学,挑起家庭的重担。他种过田,当过小学教师、土地测绘员,以其微薄的收入养活三个弟弟妹妹。延安来的老党员在金华南山传递的革命火种,让他下决心“出去闯一闯”,1938年春夏之交,24岁的他典卖祖屋,孤身一人从金华到延安再到晋察冀,辗转数千公里,奔赴抗日一线。那些年,雷烨的妹妹云凤每年都要亲手做一双布鞋,守在村口,盼哥回家。

因擅长文学创作和摄影,雷烨一边参加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时兼任各报刊特约记者和通信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延安到参加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雷烨的名字活跃在陕北和晋察冀边区的各种战地刊物上。

1941年,骇人听闻的潘家峪惨案,雷烨是报道这起惨案的第一人。是雷烨,冒死用镜头拍摄下了日军侵华的历史铁证;是雷烨,用一篇篇激情洋溢的新闻报道,深深鼓舞抗战军民;是雷烨,用照片和文字,向全世界宣布:“我中华民族这一柄复仇复土之剑,必将愈磨愈利,直指日寇心脉!”

1943年4月20日,雷烨在河北省平山县曹家庄撰写照片说明时,遭遇日寇包围。紧急情况下,他用手枪掩护警卫员突围,终因寡不敌众,在南段峪村身负重伤。他从容砸碎了相机和笔,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

那一刻,他战斗至最后,饮弹自尽;那一年,他壮烈殉国,长眠异乡。如今,他的故事在相隔千里的两地流传。

到这里,我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用相机、纸笔在战斗,这就是一名新闻人的理想信念。

记者坚守一线事迹(一线记者讲故事)(5)

雷烨故居。资料图

为了宣传好他的故事,我们成立“雷烨是谁”小分队,创作了一系列新闻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推动雷烨故居修缮工程提上日程,并正式对外开放。雷烨的堂弟,已是耄耋老者的项其宝看着故居里的老物件,激动地说,“以后有可以怀念的地方了,家中长辈们现在会含笑九泉了!”

同时,作为台里青年记者宣讲团的成员,我利用平时采访的间隙,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多次宣讲,让更多的人了解金华先贤雷烨的故事。

知所来,明所往。在历史的长镜头里打量,更见党媒人的跋涉与执着、光荣与梦想。在那个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里,相机纸笔做刀枪,是雷烨毕生追寻的目标;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用镜头和话筒记录伟大时代,则是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使命所在。

监 制:王悦路

策 划:曹朝阳

统 筹:胥文燕 田 梦 姚 杰

编 导:田 梦 王 潇

记 者:董 倩

摄 像:孙智昊

后 期:田 梦

视 觉:筵 怡

本文来自【长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