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刚过,“超长待机”的阴雨天气终于“下架”!“烧烤”模式正式上线!

夏日有你在身边真甜(夏日有你真甜)(1)

不过,福建还是很宜夏滴!

何以宜夏?不止是空调、WiFi、冰西瓜!

福建人的夏天打开方式很多元。譬如,吃吃喝喝过夏天,真香真甜!

01长乐冰饭:夏夜里的“白月光”

当冰饭摆上夜市,夏天就算是来了。

冰饭,起源于福州长乐区。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福州传统解暑饮料“冰水”演变而来。是夏日里,福州民众的“白月光”。闷热的夏夜,最消暑的爽法,莫过于尝一碗冰甜的冰饭。

夏日有你在身边真甜(夏日有你真甜)(2)

冰爽的碎冰,淋在饱满煮好的黑或白糯米上,再配以丰富的花生、杨梅干、葡萄干、椰果、芋圆,还有冰镇西瓜等水果,满满一碗端上桌,晶莹的糯米和剔透的碎冰相得益彰,袅袅升起的冷气,还有股淡淡清香。

冰与糯米的相遇,是对各类糖水的折服。没有食欲的夏夜里,一碗下肚,不多不少刚刚好。

02闽南四果汤:甜点“碰碰车”

在闽南人的记忆里都独有一碗伴着炎夏和蝉鸣的四果汤,那是属于夏天的爽口甜蜜。

四果汤,可谓是甜点“碰碰车”。鲜甜水果碎、大碗冰糖水、白胖软糯的“阿达籽”(闽南语)、滑溜溜的石花膏、或脆或软,随心混搭,“碰”走热量,留下清凉。

一到夏天,街边都是“锉冰进行曲”,光是听锉冰的声音就很冰爽。铁盆里盛入绿豆、红豆、银耳、仙草,半碗用锉刀自冰块上锉下的碎冰,再舀一大勺糖水。清澈见底,还没品尝就已经感觉到冰凉。

夏日有你在身边真甜(夏日有你真甜)(3)

03烧仙草:爽到飘飘欲仙

一碗烧仙草,足以让夏天活力四射。满满当当的仙草,搭配椰果、红豆、大红豆,浇上蜂蜜水或炼乳,最后洒上酥脆的去皮花生仁……一口下去,仿佛整个世界都是你的。

烧仙草的主要原料是一种叫“仙草”的植物,据说康熙末年,漳州诏安的詹时谨携夫人梁氏开垦台湾彰化永靖,酷暑劳作时,詹家按旧日习惯,将带来的仙草加水熬煮,又加米汤制成仙草冻或熬成仙草茶,用于清凉解暑。没想到,从此仙草冻就在台湾扎了根,詹氏后人更凭借仙草冻在台湾起家,创办了赫赫有名的“泰山仙草蜜”。

夏日有你在身边真甜(夏日有你真甜)(4)

要想味道过得去,仙草冻也得带点绿。在龙岩上杭,你会品尝到跟绿码同色的客家仙草冻——将蕨菜磨成粉,与仙草一起熬制成仙草冻。

夏日有你在身边真甜(夏日有你真甜)(5)

04土笋冻:满满的胶质很弹牙

土笋冻,绝对是一道很福建的特色夏日冰品。

它发源于福建泉州,含有丰富胶质,主原料是一种蠕虫,属于星虫动物门,学名可口革囊星虫,身长二、三寸。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其肉清,味美甘鲜。

夏日有你在身边真甜(夏日有你真甜)(6)

土笋又名涂笋,据《闽小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生于海滨,形似蚯蚓,即沙巽也。”最出名的要属晋江安海的土笋冻,味美甚鲜。据《闽杂记》记载:“涂笋生于海滩沙穴中,今泉州海崖有产。”今安海产量最多。土笋冻呈灰白色,晶莹透明,香嫩清脆,富有弹性,和其它佐料相配,风味绝佳。

夏日有你在身边真甜(夏日有你真甜)(7)

05茉莉花茶:可以喝的“花香”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人人夸……”洁白芳香的茉莉花,是夏天的“花神”。

天香开茉莉。夏夜里,茉莉花开,浪漫满怀。除了赏花、戴花,还可以把花香喝进去了!茉莉花茶就是一杯可以喝的“香水”。

夏日有你在身边真甜(夏日有你真甜)(8)

福州是茉莉花的主产区,它可闻花香,却不见花,鲜灵馥郁。祖籍福州长乐的著名作家冰心就曾对家乡的茉莉花茶念念不忘,她在《我家的茶事》中写道:“现在我是每天早上沏一杯茉莉香片,外加几朵杭菊……茉莉香片是福建的特产。我从小就看见我父亲喝茶的盖碗里,足足有半杯茶叶,浓得发苦。”

夏日有你在身边真甜(夏日有你真甜)(9)

也许,你会觉得冰心的喝茶方式似乎不太解渴。但,可以加冰加蜜调饮,让有花香的茶又冰又甜!

06冰荔枝:每一口都冰甜到心里去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朝的杨贵妃可谓是荔枝的超级粉丝。因为她爱吃荔枝,为了博取她的欢心,以至于唐玄宗派人千里迢迢日夜兼程从福建“快递”到长安!

自古以来,福建都是中国荔枝的主产区,荔枝俗称“丹荔”,被誉为百果之王,是福建名果之一。福州、漳州、莆田、泉州都是荔枝的产区。多汁、水嫩、清香、甜蜜,每一口都是热恋的滋味。在福建,你绝对可以实现“荔枝自由”!

夏日有你在身边真甜(夏日有你真甜)(10)

荔枝好吃,冰镇荔枝更好吃!把新鲜的荔枝放在冰箱里个把小时,再拿出来,剥开红艳的外壳,露出晶莹剔透的果肉。放进嘴里,咬下去的那一刻,冰爽与甜蜜交织,这种美妙的感觉,恐怕难以用言语来形容吧!

夏日有你在身边真甜(夏日有你真甜)(11)

很宜夏

福建的夏天,就是这么香甜!

来福建,有福相见,品尝一“夏”的香甜!

福建,宜夏。

来源:闽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