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成语规范审题答题)(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不少家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管,其实等于无为而治,社会应当给这些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B.他主演过十几部电影,塑造了众多富有个性的艺术形象,在国内影视界乃至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

C.日本政府非法将中国的钓鱼岛“国有化”,完全是他们和右翼分子一起苦心孤诣策划的闹剧,中国人民绝不会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D.徽州的老房子,除了粉墙黛瓦外,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也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体现了皖南民居独特的韵律感。

答案 D

解析 D项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句中用来叙说建筑的韵律感,符合语境。A项无为而治:①指不施用刑罚,通过任用贤人、用道德感化老百姓,从而使天下安定的治国方针。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②一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国家得到治理。这是道家的治国方针。③比喻不费力就把事情办好。均不合语境。B项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到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不合语境。C项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感情色彩不当。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听证会、公示、公开征求意见……距离老百姓不再遥远,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已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词汇。

B.碳酸饮料含磷酸,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体骨骼,常喝碳酸饮料,大量磷酸的摄入会影响钙的吸收,引起钙、磷比例失调,影响骨骼健康。

C.公交车和地铁内不文明的现象经常为人们所诟病。公交车里,白发人颤巍巍地扶椅而站,黑发人安然而坐,熟视无睹。

D.高尚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当也必须是道德的楷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答案 A

解析 A项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B项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对象错误。C项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望文生义,应为“视而不见”。D项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贬词褒用。

3. 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小偷门”“错字门”“会所门”……北京故宫博物院接连曝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丑闻,引发人们质疑。余波未过,又传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一级文物宋代哥窑瓷器被摔碎的消息,口耳相传,这消息立刻传遍全国各地,而国人无不痛心疾首。虽然故宫的相关人员一再宣称正在积极进行修复,但常识告诉我们,其文物价值已经不能与原件相提并论了。

A.瞠目结舌 B.口耳相传

C.痛心疾首 D.相提并论

答案 B

解析 A项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用在此处符合语境。B项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指文化一代代传下去。用在此处属于使用对象不当。C项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极点。用在此处符合语境。D项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对待(多用于否定式)。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成语规范审题答题)(2)

1.审明题意,看清选择的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

2.速读全句,要了解大致内容,明了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谁,什么,是褒是贬,

要突出什么),目的是熟悉语言环境。

3.找到加点(画线)成语,看成语是用来表达什么意思,意义是否难解,若难解则要推断其义。

4.从句子整体上看该成语是否违背“褒贬”“语体”“对象”“敬谦”等方面的问题。

5.细读该成语前后文字,看是否存在“重复”“矛盾”“不搭配”等方面的问题。

6.巧用排除。考查成语使用主要采用选择题型,所以可以采用选项排除法来解答。而在排除的过程中,避生就熟、以熟带生是应当遵循的一条原则。因为在历年高考题中,都会出现一些较为生僻的成语。从命题角度看,是有意拔高,使得考生既能凭借所学知识来分析做题,又能促进考生扩大词汇量,当然也能考查他们的能力。而从解题角度看,也有迹可寻:越是生僻的成语越不容易设置错误;倒是那些半生不熟、让人似懂非懂的选项,才是问题所在。

另外,如果成语题是“三非一正”(从四项中选一个正确的),那么,这三个错误选项往往是三种不同的陷阱类型,据此可以排除不正确选项。“望文生义”类型是最常见、几乎必有的一大陷阱,此点也可以作为排除的重要参考。

成语运用题解题技巧(成语规范审题答题)(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