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效应的背后是什么(曼德拉效应于斯)(1)

1.

最近,因为课本上究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是“是人”引起了网友热议。

由此引出了一个世界著名的心理学效应——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的背后是什么(曼德拉效应于斯)(2)

什么是曼德拉效应呢?

它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的一种心理学现象。

有点诡异的“曼德拉效应”,让我们不禁怀疑人类的记忆或许被某种神秘力量悄悄“篡改”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言文,在读书那会早已背得滚瓜烂熟,虽然时隔多年,其他内容差不多都忘干净了。

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经典名言,却是怎么也不会忘记的。

直至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出来辟谣:该出版社自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为此,网友不禁炸开了锅,而曼德拉效应也再次被舆论大众提及,为此热烈讨论。

曼德拉效应的背后是什么(曼德拉效应于斯)(3)

而曼德拉效应最经典的案例就是:

一位自称是超自然现象的研究者菲安娜首次提出了这一现象,因为在他的记忆中,曼德拉这位传奇人物,早在1980年代就已经在监狱中去世,并且他还清楚的记得,当年报道葬礼的新闻和广播内容。

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曼德拉并没有离世,而是在服刑了27年后刑满释放,并且当上了南非的总统。

但好景不长,直到2013年南非总统曼德拉逝世,听闻这一消息的菲安娜,依然坚信自己的记忆是没有错的,他认为这种错误的记忆肯定是被某种神秘的力量修改过。

于是他将这一奇特现象发布到网上,结果得到了成千上万名网友的印证,这些人都和菲安娜有着相同的记忆,那就是:曼德拉早已离世。

2.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集体“失忆”呢?

很简单,如果你用输入法快速打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一句话,会发现系统默认的就是“斯人”,而不是“是人”。

这是权媒信息对我们记忆的严重误导,让所有人都觉得向来如此,就是对的。

而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文章,因为隔了太长时间,也无从对证。这才造成了我们的瞬间“失忆”。

正如鲁迅先生的那一句震耳发聩的灵魂发问:向来如此,便对吗?

我们不禁要深深地打个问号。

这是其一。

曼德拉效应的背后是什么(曼德拉效应于斯)(4)

如果我们对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那一尊《思想者》雕塑有印象的话。

在大多数的人记忆里,思想者是手扶额头的。

但事实是,思想者手扶的是下巴。

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的记忆偏差呢?

是因为我们大脑会对过去的模糊印象进行记忆碎片拼凑。

我们对《思想者》雕塑的第一印象是:他不过一尊裸体雕塑,至于他是手扶额头还是手扶下巴,我们以前就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更不会有印象。

这才导致,多年后再想起时,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对这个记忆碎片进行脑补,人思考的时候不都是扶着额头吗?从而最终拼凑了一个手扶额头的常规画面。

所以,有时候记忆是不可信的。

这是其二。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宋祖英的那首歌的歌词是这样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

而实际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

曼德拉效应的背后是什么(曼德拉效应于斯)(5)

还有那一首杜甫的绝句古诗,记忆里是:两只黄鹂鸣翠柳。而实际是两个黄鹂鸣翠柳。

我们的记忆为什么总是跟着感觉走呢?

了解一点心理学知识的都知道,我们大脑记忆碎片的组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喜欢、常识、经验、预判以及大脑对已知结果的模拟等。

很显然,我们的个人记忆都受到了上述因素的影响,认为一首歌颂民族大团结的爱国歌曲,当然只会是“民族”,又怎么会是“星座”。

而古诗里,“两个黄鹂”这显然也违背了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我们在回忆的过程中,大脑中的记忆碎片很显然也会偷懒,从不去考证。

这是其三。

自此,我们可以发现:曼德拉效应,往往不是长期形成的,而是瞬间记忆碎片发生的错误组合。

最后举个实例。

这是一个几乎有90%的人都忽略的事实,真、直、具这三个字里面都是三横,而不是两横。

不信你试着在心里比划一下。

同时动动手指点个赞吧!

-The End-

关注《素人书》公众号,用最直白的语言探寻【认知心理学真相】(所有文章均为个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