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一词,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褒义词,一个勇敢的人必定受到人们的敬仰。但是却不这样认为,他把勇敢分了两种情况,结果也是大相径庭,一种可以让人死,一种可以让人活。

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老子把“勇敢”分开来讲,“勇”与“敢”都有勇敢之义,区别在于“勇”偏向于勇气、实力;“敢”侧重于胆量,就是胆大。“勇”是中性的东西,既可用于正途,也可用于邪路。是用于正途还是邪路,关于在于敢与不敢。

敬畏生命勇于担当句子(勇于敢则会走上死路)(1)

“勇于敢”,什么都敢去做,往往胆大妄为,无所顾忌,这样的勇敢是一种盲目的勇敢和冲动,结果就是老子所说的“杀”,就是死路。无任何顾忌时,就会招来灭顶之灾。

“勇于不敢”,勇敢但有所畏惧,不逞强斗狠,必然慎重行事,审时度势,理智地思考和判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然后采取行动,这样才能减少危险,保全性命,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活”。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一个有勇力、懂军事的人,孔子让学生们发言时,他总是第一个抢着说话,谈的最多的是如何勇敢、打仗,做事也爱冲动,孔子经常敲打他。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让孔子带兵打仗,他会带哪个学生去?其实,子路的用意什么明确,孔子肯定会带他去。孔子却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孔子认为,赤手空拳打老虎,不靠船只过黄河,不知死活地去冒险,他是不会与这样的人一起去冒险的。相反,要遇到事情要有所畏惧,才会认真谋划,这样的人做事才能成功。

孔子所说“临事而惧”,与老子所说的“勇而不敢”,二者意思是一样的。

敬畏生命勇于担当句子(勇于敢则会走上死路)(2)

孔子教育子路:“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阳货》)如果一个人只有勇敢,不学习就不能明辨是非,做事缺乏理智,有勇无谋是蛮干,就会闯祸,引起祸乱。

子路虽然虚心听教,但是鲁莽的行事风格一直没能改变,孔子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他认为,像子路这样行事,将来会不得善终。果然,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被砍成肉泥。

老子在《道德经》第42章警告人们:“强梁者不得其死。”逞强好胜的人,不能善终,说的就是子路这样的人,孔子对子路的预言与老子不谋而合。

勇敢和鲁莽只有一步之遥。勇敢应该是理性的,遇事权衡利弊之后做事正确的判断,然后迅速出击才是勇敢;遇事不冷静,一时冲动而为,这绝非是勇敢,而是莽撞罢了。子路莽撞地介入了卫国的内乱,结果遭遇杀身之祸,就是“勇于敢而杀”。

韩信年少时曾经受过胯下之辱,他甘愿受辱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而是主动退让以保全自己,使自己将来有机会实现远大的抱负。如果他克制不住与混混们对打,他的性命难保,也就没有后来赫赫有名的韩信。

许多时候,谨慎和怯弱看上去很相像,那些做事谨慎小心的人,看起来好像不勇敢,恰恰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韩信不争一时之胜,甘受胯下之辱,成就功名,就是“勇于不敢则活”。

老子接着说:“此两者,或利或害。”“勇敢”和“勇于不敢”这两种情况,有时有利,有时有害。

敬畏生命勇于担当句子(勇于敢则会走上死路)(3)

老子实告诉我们,“勇敢”有两种:一种是“勇于敢”,逞强好胜到无所不敢,不计后果地敢作敢为,因肆无忌惮而招来杀身之祸;另一种是“勇于不敢”,勇敢而不胡乱作为,自我克制,因小心谨慎而避免灾难。

两相对比,谁利谁害,不言自明,“勇于敢”者害人害己,“勇于不敢”者利己利人。

范应元解释得好:“强梁者勇于敢而好争,则因以杀身。柔弱者勇于不敢而不争,则因以活身。世俗之人但知趋利避害,而鲜知利之为害也。”

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的,一些人往往只看到了利而忽视了害,或者只想得到利而对害视而不见,为了利而恣意妄为,胡作非为,结果导致祸害的发生。

真正的勇敢是做人做事有原则有底线,要敢为而又有所不敢为,该勇敢的时候就要勇敢去做,而违反原则的事就不能敢为。

老子告诫我们,走活路还是走死路,关键还是看一个人的选择,“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文史知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