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莞时间网-i东莞

在暑假,不少学生都开启“疯玩”模式,而在万江简沙洲的一个龙船模型“工作室”里,魏永豪正在专心地捯饬自己手中的龙舟模型。开料、刨木、拼装、扎绳、打磨、上油、龙头上色……一根普通的柚木板,通过十几道工序,摇身一变成为一条精致的纯手工龙舟模型,每一道看似复杂的工艺,对于万江这个“00后”小木匠来说,已经是游刃有余。“这个暑假就在家做龙船了!”魏永豪笑着说道。

传承龙舟文化(万江00后小木匠)(1)

因浓厚兴趣而自学成才

在万江简沙洲土生土长的魏永豪,骨子里流淌着水乡的血液,心里怀揣着浓浓的水乡情怀。回忆起第一次对龙船产生兴趣,魏永豪已经记不清是多少岁了,似乎关于龙舟的记忆,在他的童年里从来没有缺席过。初一的时候,魏永豪偶然在万江文化馆看到一条小小的龙舟模型,船头、船身、船桨都由木块雕刻拼装而成,这一幕在魏永豪看来相当熟悉,永豪的外公正是村里有名的老木匠,家里的家具甚至是小时候的玩具几乎都是外公用木头做出来的。站在文化馆的小龙舟模型前,永豪突然萌生了要自己“造船”的想法。

家里可谓万事俱备,材料、工具都有,就欠永豪这股热情了。当时年仅14岁的他,一头扎进龙舟模型的研究中。他从龙舟赛的文创摊位上买回了一条小龙舟模型,忘我地观察龙舟模型的结构、拼接的弧度、需要用到的原材料、龙头上色的原理等,他还经常前往龙舟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向老师傅们请教问道。时间长了,他摸索出万江龙舟模型的特点,并自己总结出“开料”“刨木”“拼装”“扎绳”“打磨”“上油”等一套完整的工序。

还是学生的魏永豪平时忙于学业,只能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去钻研,半年之后,属于他的第一件作品——一条128厘米的龙舟模型诞生了。有模有样的小龙舟获得了大家的赞许,魏永豪对于龙舟模型的喜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渐渐地,简沙洲的这个年纪小、手还巧的“00后”造船小木匠在万江街头巷尾口耳相传。

小木匠造4米大“龙王”

三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制作的龙舟模型大大小小总共有二十余条,这其中不乏企业用于形象展示而下单制作的龙船。越来越多的人找魏永豪制作龙舟模型,为了更好地让大家识别,魏永豪还自创了“魏豪记”这个品牌,而他的家就成了他小小“工作室”。

走进魏永豪的“工作室”,墙上的一条约4米长的龙船模型相当引人注目。据了解,龙舟模型总长4.05米,配有60把船桨、54个座位,船上的锣鼓、船桨、旗子都惟妙惟肖,正是江中奔驰的龙舟“迷你版”,以蓝黑为主色调的龙头更是威风凛然。

据魏永豪介绍,龙头的颜色非常讲究,必须要根据万江每条村庙宇内供奉的神像颜色而定,简沙洲的本土村民见到这个龙头,必定会认得这是本村的龙船。这条龙船可谓魏豪记的镇店之宝,永豪称之为“龙王”,他坦言,这应该是目前为止万江最长的一条龙舟模型。

起初,魏永豪抱着挑战自己的心态,希望能制作出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作品。为了做成这条大船,魏永豪花掉了初二整个暑假的时间,还经常捣鼓到深夜。“完成之后真的非常开心,也很意外,因为一开始没想着会成功,我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了。”作为万江为数不多的年轻“造船”小木匠,魏永豪谈及自己亲手制作的这条龙舟模型,尽是骄傲。

传承龙舟文化(万江00后小木匠)(2)

所谓传承,就是一直做下去

万江作为东莞每年龙舟月的发起地,万江龙舟承载着的不仅是属于国家的文化宝藏,更多的是东莞水乡的魅力与情怀。在优秀的传统文化面前,魏永豪用自己的“造船小技”一点点地为龙舟文化增色。

在“造船”这件事上,魏永豪是孤独的,他身边的同龄人中,没有一个像他一样整天泡在一条只能看的木船上,但是他的专注和坚持总能感染身边的人。辉哥是魏永豪的“老朋友”,谈及他心中的这个小孩子,辉哥说:“他是有天分的,他会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下去,这在现在这个社会是很难得的。”

始于兴趣,终于热忱。龙舟文化节是万江每一年的大庆典,大家热衷于在江上掌舵,在岸边呐喊,却很少有人关注到狂欢背后一群“守艺人”的坚持,魏永豪无疑是这份坚守中最年轻的一股力量。关于龙舟传统文化的传承,年纪尚小的他回答得十分纯粹——“就是一直做下去吧。”

文字:张喜林 通讯员:黄美卿

摄影:通讯员供图

编辑:张叶

本文来自【东莞时间网-i东莞】,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