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与中秋节对比(品味传统节日第八讲)(1)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提起中秋,不少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苏轼的这首著名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当年苏轼外放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饮酒一边赏月,想到与自己的弟弟苏辙分离了七年之久却不能相见,十分思念,于是做了这首词。”在“品味传统节日”系列课程第八讲中,节日课程开发者、南京市天正小学张晓兰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同了解中秋的节日文化,感受传统节日背后的美好与韵味。张老师提到,苏轼的这首词中,“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在这里指的是嫦娥,又代指明月。

传统节日与中秋节对比(品味传统节日第八讲)(2)

说起这一轮明月,不禁联想到“嫦娥奔月”的那个美好传说,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王母娘娘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之上,从此与后羿天人永隔。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张老师介绍,其实古时候各个朝代的祭月时间不固定,直到宋代,才固定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这一天。

“现代人大多只知中秋吃月饼而不知有祭月。在古代,祭月最重要的祭品就是月饼,在祭月完成后,月饼即分给参加祭月仪式的人享用。”张老师说,当时的月饼制作要求明确有三:一是要圆,二是要大,三才是看厨艺味道。“中秋节主题是团圆故而月饼要圆,而家人朋友齐聚一起分享,自然得大。如此一来,便有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校对 盛媛媛

来源:紫牛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