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0例1,完成教科书P60“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初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2.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余数的单位与什么有关。

▶教学准备

课件、20个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游戏,引入新课

1.讲解游戏规则,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一个好玩又温馨的游戏来探究新的数学知识。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2.在游戏中感受余数。

引导学生说出游戏的过程和结果。

第一轮:找8个同学来参加游戏。“抱一抱”游戏开始,老师击掌,同学们手拉手转圈,喊出数字“4”,分成了两组。

第二轮:找9个同学来参加游戏。还是每4人拥抱在一起,分成了两组,还剩余1个同学。

第三轮:找10个同学来参加游戏。还是每4人拥抱在一起,分成了两组,还剩余2个同学。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平均分会出现剩余的现象,初步感受余数。

3.交流想法,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有时候人数刚刚好,正好一组一组地抱在一起,有时候会出现剩下人的情况。

师:为什么会剩下人呢?

【学情预设】因为剩下的人不够老师报的数了。

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个“剩下的”。(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按相同人数分组,会出现剩余的情况。不详细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课题,继续研究。

二、探究新知,感受余数的由来

1.复习除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科书P60例1左边图。

师:想一想,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学情预设】学生已有除法的经验,有的学生会选择用学具摆一摆,有的学生会选择画一画,有的学生会选择直接列式计算。

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课件展示分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6÷2=3(盘)。

师:请列式计算的学生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学情预设】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

2.初步认识余数。

课件出示教科书P60例1右边图。

师:想一想,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师:请大家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草莓,动手来摆一摆。

师:在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情预设】2个摆一盘,有多的,剩下1个草莓。

师:这1个草莓够不够摆一盘?(不够)也就是剩下了1个。这也是我们在分东西时遇到的新情况:分的结果出现了剩余,不够1份就不能再分了。我们把剩下的1个叫做“余数”。谁能说一说,你理解的余数是什么?

同桌之间讨论,举例说明对余数的理解,然后集体展示评议。

【学情预设】分了之后,不够1份了,不能够再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余数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已有的处理平均分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在活动与观察中,经历余数产生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3.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师:像这样分的过程和结果,用数学算式可以怎样表示呢?

小组讨论,然后互相交流,结合除法的意义得出结论,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分的过程。

师:那分得的结果怎么表示呢?

学生尝试写算式,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学情预设】预设1:7÷2=3。

预设2:7÷2=3剩1。

预设3:7÷2=3(盘),剩1个。

师:除法算式的得数表示的是什么?剩下的1个在算式中不体现行吗?

【学情预设】算式的结果表示的是平均分的结果,这里平均分的结果并不只是3盘,所以不能直接等于3,应该把剩下的1个也体现出来。

师:这里平均分的结果是什么呢?

【学情预设】能平均分成3盘,但是还多出1个。

师:说明等于3还不够,还要把多的1个也表示出来。

师: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3盘,还余下1个。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为了区分商和余数,我们用6个点将它们隔开。我们把这样的算式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师:这个算式中的1表示什么?7、2、3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情况下的平均分活动,教学中需提供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汇报中产生碰撞,教师及时点拨,使学生初步理解其意义。

4.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师: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情预设】学生能一眼发现不同之处:第一次正好分完,第二次有剩余。

师:这两种情况都是平均分吗?

【学情预设】学生已有平均分的经验,很容易分析出两种情况都是平均分。

师小结:将一些物品平均分,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剩余;一种是分完后还有剩余,但不够再分,剩下的部分就是有余数除法中的余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平均分物品的两种情况,在比较中寻找相同与不同。无论结果是否有余数,分的过程都是平均分,以此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定式,并将新的知识及时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60“做一做”第1题。

学生边说边做,列出除法算式并说说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同桌交流,集体展示。

师:算式中“1”在图中指的是哪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其他各数分别在图里表示哪部分?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利用教科书展示的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学生对照图片能很快找到对应部分。

师:商是平均分的结果,根据具体的情况,找到平均分的结果即可知道商表示的意义,就知道它的单位了。余数是被除数分完了,不能够再分的部分,所以余数的单位与被除数的单位是一致的。(可通过图形结合算式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沟通不同表征方式间的关系,深化学生的理解,解决确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的问题。

2.完成教科书P60“做一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比较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两个小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有余数的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什么时候相同(等分),什么时候不同(包含)。

3.回顾准备活动部分,用算式表示活动结果。

课件出示准备活动的游戏指令,学生在随堂本上列算式。

展示自己的成果,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自己是怎么快速确定单位的。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余数是什么?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有剩余的平均分情况?余数的单位怎么确定?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教具展示、学具游戏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合作得很好。由于学生动手环节不好把控,所以应该灵活地调整时间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