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霞光万丈、星辰灿烂。那些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边防军人,将他们发紫的嘴唇和黝黑的脸庞,连同无悔的青春一起,留在这片浩渺的“生命禁区”上。
眼下虽已是六月下旬,但位于海拔5300多米的新疆军区某工兵团驻训点,依旧雪花飞舞、万里冰封。在这里,有一群战士顶风冒雪,坚守岗位,始终奋斗在边防一线,守护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六月的高原
1.机械操作手王智星
在高原冻土上,机械操作手王智星驾驶装载机缓缓向前推进,铲起河谷中的碎石,堆积在山脚另一侧的河畔。“天气渐渐变暖,远处雪山上的积雪也会慢慢消融,如果在这之前不平整公路,修筑好防水堤,道路就会被冰水冲毁,严重影响道路通畅。”
王智星
高原地质复杂。驻训以来,王智星凭借各种任务积累的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施工方法。“由于冻土含水量高,近似于冰块,在这里一铲子下去,地上只会出现一道白白的痕迹,很难挖出坑来。平时半个小时的工作,在这里往往要四五个小时才能完成。”
装载机平整场地
2.三级军士长罗香任
越是艰险困苦、信号薄弱的地方,通联畅通越是重要。
“嘀嘀哒嘀哒……”一段电波越过千峰万壑的高山,传到通信车内,三级军士长罗香任迅速用铅笔在纸上记录下一串电文。
在这里,罗香任既要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又要在恶劣环境中维护检修设备,军事训练、理论学习更不能落下。
罗香任
“作为一名通信兵,必须保持高度警觉,情况报告晚一秒都是失职。”从事通信工作多年,罗香任每个指头的指关节都变得微微隆起。
室外空气稀薄、紫外线强、通信车辐射大,经常通信值班的罗香任黑黝黝的脸庞上泛着一层红光。
“把高原的信息传出去,将上级的指示传达到每一名官兵。” 罗香任一直铭记自身的职责。被蓝蓝的天空、皑皑的雪山包围,他感到幸福无比。
3.炊事兵买军红
晨光熹微,在炊事操作间里,已经热火朝天、饭香四溢了。炊事员买军红正和炊事员们一起忙忙碌碌地为战友们准备丰盛的早餐。
每次看到战友们吃饭时开心的样子,买军红的脸上也总是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买军红
“战友们对伙食的肯定,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2021年,凭着过硬的炊事技能,买军红跟随部队来到高原。操作间里,他反复试验研究了一套炊事技巧,将很难制作的小笼包、清蒸鱼、烤全羊……一一端上了高原官兵们的餐桌。
4.修理工鲍小昌
在驻训地,官兵们经常可以看到修理工鲍小昌的身影,他提着一个小小的工具箱,步伐坚定地向工作点位迈进。
高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寒季,“铁疙瘩”冰凉刺骨,人穿厚衣御寒,很难进行作业。即使面临各种环境的考验,鲍小昌却始终坚守在自己的“战位”。
鲍小昌
休息日,鲍小昌也时常埋头维修发电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每天都是“工作日”的生活。也正是有鲍小昌这样的战友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奉献,官兵们才能24小时都用得上电。
5.一级上士李鑫鑫
“休息!”一声令下,一级上士李鑫鑫便和战友们收起工具,席地而坐,在刺眼的阳光下喝起了保温壶里的水。
“高原氧气含量不到内地的一半,勘察时很多路段车辆无法行驶,徒步爬山十分耗费体力,每隔半个小时我们就会组织一次休息,以免大家出现高原反应。”李鑫鑫说道。
高原勘察
高原天气瞬息万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就下起了大雪。官兵们顶着风雪继续前行。作为此次勘察分队的驾驶员,李鑫鑫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后面,做收尾工作。
高原这一年,李鑫鑫累计行车4万余公里。
忙碌了一天,回到驻训点,李鑫鑫继续为车辆加注润滑油、检换空气滤芯、紧固设备。
李鑫鑫
几十年来,一批批官兵以高原、以边防为家,用生命丈量雪域高原,用忠诚守护万家团圆。稚嫩的脸庞在这里变得粗糙,年轻的脸颊染上了可能再也消不去的“高原红”。他们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李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