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这三个字可以说带摆着中国收藏界的天花板。不说别的,他凭借一己之力硬生生的捡来了一个“观复博物馆”。

马未都谈捡漏之谜(马未都捡漏记)(1)

马未都的一生也称得上是个传奇。工人出身喜欢写作,写着写着人家就靠一部“今夜月儿圆”的连载小说进入了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当了一名编辑。在当编辑期间,写着写着人家又写出了一部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剧“海马歌舞厅”,连“编剧部的故事”都有他的身影。但是后来据他本人讲,电视剧行业越来越多的充斥着铜臭味,觉得没意思,所以就毅然退出了影视圈。

马未都谈捡漏之谜(马未都捡漏记)(2)

不管是当工人,还是当编辑期间,他一直没有放下的最大爱好就是收藏。对于收藏老物件,他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80年代初,那时候的人们对古董、收藏这些没有多少认识呢。又一次马未都去游览黄山, 那时候的黄山不像现在,没有太多的旅馆和饭店。所以当他玩累了天也晚了,在山里面转悠半天也没找到一个饭店,更别说旅馆了。正当他转悠的时候,就发现前面有一户人家,他琢磨了一会只能厚着脸皮走了进去。

迎出来的是一位60上下的老婆婆,马未都说明来意后老婆婆热情招待。老婆婆回屋给他做饭,他就坐在院子里的小木桌子前等着。闲着无聊,他就摆弄起桌子上的筷子筒。筷子筒是竹子做的,看样子年头不小了,表面也布满了污垢。马未都用看了一会,发现筷子筒上好像有雕刻的痕迹,就用指甲盖慢慢的清理着污垢。等把污垢全部清理差不多的时候,他就发现竹筒表面的雕刻特别精美,绝不是普通人的手笔。当他看到落款处时,内心就开始激动了。原来这个筷子筒是徽派一名家的作品,而这个竹筒其实也不是筷子筒,应该是一个笔筒才对。老婆婆可能不知用途就当筷子筒用了。

马未都谈捡漏之谜(马未都捡漏记)(3)

过了一会,老婆婆个马未都端来了一晚热汤面。马未都问老婆婆:“大娘,你这个筷子筒卖我行吗?”。老婆婆听完看了看马未都,又看了看筷子筒说:“那可不行,卖你我就没东西装筷子了。再说,这破玩意儿你要它干嘛?脏兮兮的。”马未都也没隐瞒,对婆婆说:“这个是个老物件,也不是啥筷子筒,应该是个笔筒。我喜欢老物件,您看多钱?卖我得了!” 老婆婆看马未都真喜欢,便说:“我不卖,你要是喜欢可以拿走,但是你得去镇上给我买一个新的塑料筷子筒来。”马未都一听就来了精神,马上放下碗筷头也不回的就奔镇上去了。到了镇上,商店正在关门,马未都好说歹说人家才又开了门,从里面拿出了一个塑料筷子筒卖给了他。他拿着新筷子筒又急忙忙赶回了婆婆的小院儿。婆婆看他拿来了新筷子筒,就把竹筒里的筷子拿了出来放放到了新筷子筒里,然后把老筷子筒递给了马未都:“给你,哪去吧!”此时马未都如释重负,他是真喜欢这个笔筒。

第二天天刚亮,马未都在老婆婆的桌子上放了100元钱就离开了。那个年代的100元确实已经不少了。

用马未都自己的话说:“他这一生几乎所有的积蓄都卖了这些古物,现在你看这些东西值钱了,但是在那个年代买这些东西,连我老婆都说我是傻子!”

是啊,也只有真喜欢这些老物件才能捡出来一个博物馆,否则最终剩下的只是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