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开创了有明一代300载基业,是屌丝逆袭的代表。正因深谙打江山的不易,更加懂得守江山的重要。故登基以来,朱元璋便设立了为其专门搜集各类情报的军事机构,初设名为“拱卫司”,后改成“亲军都尉府”,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称“锦衣卫”。

一、锦衣卫

不管是拱卫司、亲军都尉府,还是锦衣卫,我们顾名思义就可看出,这是专门为皇帝办事的机构,这些人都是皇帝亲近的人。皇帝的卫队自然是锦衣玉食,称为锦衣卫也就不难理解了。

明代臭名昭著的两大弊政:诏狱、廷仗。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锦衣卫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明成祖时,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锦衣卫的主要职责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专门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主要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按照皇帝的授意和默许,锦衣卫可随意绕开司法机构直接逮捕任何人,甚至于天潢贵胄、皇亲国戚,且审讯是秘密的地下活动,所用也常常是花样百出的酷刑乃至于极刑,这严重干扰了国家正常的司法,显然是历史的退步,为文武百官廷臣所不齿与诟病,但奈何也是敢怒不敢言。

明朝为什么有厂卫制(一文带你读懂明朝的锦衣卫)(1)

说来也是十分荒谬,朱元璋一手创设了锦衣卫,却在晚年亲自撤销了它,这也许缘于在他老人家看来也是并不光彩之举的原因吧。朱元璋满心以为自己的儿孙能够父慈子孝、忠君报国,可不过几年就发生了弑君夺权的“靖难之役”,明成祖朱棣取代朱允炆,是为永乐大帝。也正是在这位皇帝手中,锦衣卫复又重新设立,直到明朝灭亡,最后在南明永历皇帝时,公元1661年正式覆灭,前后共经历了290年之久。

二、东厂与西厂

东厂,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明朝为什么有厂卫制(一文带你读懂明朝的锦衣卫)(2)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用武力非法推翻了建文帝政权,在南京自行登基,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永乐皇帝。但当时社会上对永乐政权的合法性异议纷起。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而朱棣亦对朝廷大臣多不信任。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于是朱棣一反太祖关于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祖制,开始重用宦官。

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明宪宗命汪直在锦衣卫的校尉中选拔一百多名善于刺探情报的能手,组建特务机构,总部设在灵济宫前,称为西厂,与东厂相区别。其权力甚至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及至宪宗时又复设立“西厂”。这个机构“不特刺奸之权,薰灼中外,并东厂官校,亦得稽察”。其后虽因内阁大学士的“谏阻而罢”,但至武宗时“西厂复设”,形成东西“两厂对峙”的局面。更有甚者,未几又设立“内行厂”,以大宦官“刘瑾躬自领之”,东厂、西厂皆受监临,“逻卒四出,天下骚然” 。明朝的朝政已然乌烟瘴气,明朝的江山已然岌岌可危。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由司礼监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笔太监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

三、锦衣卫、东厂与西厂的历史影响

锦衣卫、东厂与西厂,以及这些特务机构的衍生品,给明朝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对社会的干扰体现在方方面面。

明朝多数士大夫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出发,对厂卫干预司法的行为予以激烈的批评。他们认为,厂卫受理词讼常常酿制冤案,随意侦缉威胁社会稳定,干涉狱政经常滥加私刑,破坏了明初设立的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管理司法事务的祖制,威胁明王朝统治的稳定。

明朝为什么有厂卫制(一文带你读懂明朝的锦衣卫)(3)

厂卫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监视官僚系统。至于社会上层人物的隐私,以至“家人米盐猥事”,很难躲过厂卫的耳目,多在宫中传笑。厂卫对民间的监视,尤其是针对富民的监视,也无孔不入。仅举一例可窥一斑,吴养春靠黄山收息,是徽州有名的富户。他的家仆告他私占黄山,历年所得租税计六十余万金。吴养春被逮至京,照数追赔,他本人被拷打而死,妻女自缢,家产尽收。郡中许多富户也因受牵连而破产。一般来说,专权宦官同外朝官僚、同民间富户的关系都是很紧张的。

四、锦衣卫、东厂与西厂之比较

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被撤销,只相隔一个月宪宗又恢复西厂。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属于外臣。而东厂、西厂的首领是宦官,即内臣。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东厂可口头直达;皇帝还赋予东厂督主以监督锦衣卫人员的权力。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共同点是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即“巡查缉捕”。总之,出于专制政权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供自己使用,东厂、西厂与锦衣卫都是这样的机构。

作为今人,回过头来看,无论从历史、司法任何哪个角度来说,锦衣卫、东厂与西厂的设立都是封建社会日薄西山的封建极权弊政,是彻头彻尾的历史的严重倒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些社会现象也为我们今人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万象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我们也正是通过当下的影视剧,多少了解了当时的一些真相,了解了那时我们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让历史照进现实,用历史观照当下,怀历史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