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长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持续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温暖群众心窝子 幸福指数节节高

保障和改善民生帮群众解决难题(长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1)

日前,长沙市第四医院滨水新城院区正式运营, 填补了望城区没有三甲医院的空白。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保障和改善民生帮群众解决难题(长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2)

长沙提高城乡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已建成标准化学校1216所。这是博才雨润小学校园一角。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俊 摄

保障和改善民生帮群众解决难题(长沙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3)

制图/王斌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钱娟 通讯员 朱玉红

十年砥砺奋进,书写精彩答卷。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牢记殷殷嘱托,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出台系列举措、投入真金白银,持续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关键词1:脱贫攻坚

13.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甩掉穷帽

一条条柏油路通村达户,脱贫户昂首阔步踏上致富路;一栋栋民居精彩蝶变,农大哥欢天喜地住进新房子;一个个果园香气扑鼻,农大姐喜笑颜开收获满满;一间间民宿人气爆棚,城里游客慕名来寻觅乡愁……

十年砥砺奋进,城乡面貌欣欣向荣;十年巨变,群众生活蒸蒸日上。绝对贫困动态“清零”,民生底线兜紧兜牢……打赢脱贫攻坚战,长沙实现全面小康的大跨越,取得了战胜贫困、圆梦小康的历史性成就,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全市8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4.66万户13.4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一任接着一任跑,一任接着一任干……28年倾力帮扶,长沙助力龙山等8个县携手奔小康,脱贫群众生活得到全面改善。脱贫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都有了保障;原来的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3200元,增长至2021年14865元,增长近4倍,与全市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关键词2:乡村振兴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3.7%

错落有致的屋舍,干净整洁的道路……走进长沙县春华镇春华山村塅港屋场,只见村民陈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女儿三天两头带着外孙回乡下住,生活舒适又惬意。”

十年砥砺奋进,紧扣改善民生,长沙共建共享美丽乡村,实现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乡村建设成为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戴建文介绍,长沙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1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1724个。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城乡融合持续深化……长沙强农惠农的决心坚定不移,十年来,长沙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5057元,增加到2021年的38195元,增长153.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67∶1,在全国14个GDP过万亿、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城市中差距最小;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户用无害化厕所改造87万户,25户及100人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或沥青路,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全部创建成为省级以上“四好农村路”示范县,长沙市获评国家级“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市;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实现全覆盖,网络联校覆盖所有农村边远学校,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同标同质迈进。

“这十年,我们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产业的大发展。”戴建文介绍,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全市粮食生产面积常年保持463万亩、产量43亿斤。农业现代化发展迈上新台阶,长沙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72.3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25.56亿元,增长56.3%,总量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竞相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从2012年的约20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920亿元。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产业发展主力军,2012年至2021年,长沙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从4家增加到14家,专业合作社从4038家增加到13323家,农业上市企业从3家增加到6家。

关键词3:社会保障

累计发放资金3.55亿元帮扶10.27万户次

“生活起居有保障,住在这里很安心。”对天心区裕南街宝塔山社区独居低保户赵大哥来说,住进天心区社会福利中心颐养区,一日三餐、生活起居都有人照料,这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

精准施策,扶危助困,民生福祉看得见。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各级民政部门聚焦最基本民生,围绕完善体系、健全机制、创新管理等,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长沙基本建成了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各相关单位齐抓共管’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亮介绍,近年来,长沙全面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形成了全国首创的城乡低保政策制度、保障标准、管理体制、操作程序和信息平台统一的“五位一体”管理新模式。同时,长沙积极承接民政部试点,开发“救助通”,基本实现社会救助业务线上全程办理。

“对13310户29825人兜底保障对象,根据有无劳动能力、有无经济来源、能否通过产业就业脱困,分三类精准保障,兜底保障对象救助水平达到每人每年6100元。”刘亮介绍,长沙对城市特殊困难群体进行急难、医疗、住房、就业和基本生活“五帮扶”,截至目前,累计帮扶10.27万户次,发放资金3.55亿元。

一系列大手笔投入,换来困难群众生活水平大提高。十年来,长沙累计支出近100亿元,多次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城市低保7次提标,农村低保6次提标,分别由最低350元、210元统一提高至750元,增幅分别为114%、257%;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7次提标,由最低210元提高至975元,增幅达364%;新增照料护理补贴标准,最高达850元;支出型临时救助最高可达6倍低保标准;城市特殊困难群体帮扶一次性最高可达9倍低保标准。集中供养孤儿1000元的生活保障标准提升至2250元,散居孤儿600元的生活保障标准提升至1500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从120元提高至14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从80元提高至100元。

关键词4:民生投入

十年累计投入8456亿元用于改善民生

民心所盼,施政所向。“保障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沙始终坚持为民聚财、为民理财、为民用财,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财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市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孟介绍,近年来,长沙切实落实好民生政策、办好民生实事,加快建设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民生保障体系。

十年来,长沙坚持做大财政“蛋糕”,持续增强财政实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490.6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88.31亿元,年均增长10.33%;全市民生支出从2012年的465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97亿元,累计达到8456亿元,年均增长11.1%,高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0.5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75%以上。特别是在近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的形势下,财政部门克服各种困难,优先安排民生支出,民生投入只增不减。

同时,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腾出更多财力保障民生。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坚持向内挖潜,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近三年,市直各单位共压减公用经费等运行支出10.43亿元,压减下来的资金重点用于民生领域。

关键词5:就业创业

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2.66万人

“十年来,长沙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荣誉称号,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春山晒出了“成绩单”,十年来,长沙突出就业优先,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保持了全市就业局势长期稳定,就业实现量质齐升。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市从业人数由2012年的447.93万增加至2021年的532.83万。2012年至2022年6月,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2.66万人,年均超过14万人。失业率保持低位,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在千万级人口的大市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就业结构更加优化。长沙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12年的24.4∶33.2∶42.4调整为2021年的10.3∶28.6∶61.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超过60%,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增强,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就业新的增长点。

——就业质量稳步提升。长沙城区、三县(市)最低工资标准从2012年的1160元/月、1050元/月提高到2022年的1930元/月、1740元/月;2021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1万余元,是2012年的2.26倍。

——重点群体就业平稳。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稳定,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1.18万人,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4.39万人。劳务协作网覆盖全省,辐射带动30余万省内劳动力来长就业。“311”就业援助模式在全省推广,累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54.8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2.72万人。

——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健全“1 X”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长沙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创新创业项目等补贴18.36亿元,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创业孵化基地4家、17家。近3年培训各类劳动者61.52万人次;创建7个国家级、183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村)。

与此同时,长沙围绕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老有所养、失有所助、伤有所保。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36.89万人、220.12万人、185.66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262.97万人、124.77万人、68.21万人,社会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迈进。

关键词6:教育公平

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14所、新增学位46.8万个

瞄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十年来,长沙围绕“公平、优质、均衡”等关键词,以强教育助力强省会,教育日益成为幸福长沙的靓丽名片。

打造“15分钟优质就学圈”,提高城乡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对口帮扶学校(幼儿园)111所,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十年来,长沙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惠民实现大跨越。全市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314所,新增学位近46.8万个。开展合格学校建设、“全面改薄”、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等一系列专项工程,建成标准化学校1216所,覆盖率达98%。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学历层次,全面提升整体素质。建设名师、名校长工作室350个,遴选市级名校长63名、卓越教师1097名。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上好学,长沙教育基本实现从“好上学”到“上好学”的巨大跨越。

同时,长沙着力提升教育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能力、服务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对口帮扶学校(幼儿园)111所。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共建设市级名师农村工作站71个,培养乡村定向公费师范生2302人,优化了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建设网络联校112所,覆盖352个农村偏远学校、教学点,城乡学生“同上一堂课”。

“聚焦民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入园难、入园贵’、‘择校热’和‘大班额’等难题得以破解。”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孙传贵介绍,通过率先开展小区配套幼儿园回收、大力新建公办园、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举措,全市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在园幼儿占比达91.88%,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6.18%。稳步推行中小学招生入学改革,全面落实阳光招生,跨区域招生、考试掐尖、“占坑班”、“赞助费”等违规现象全面规范,择校热大幅降温。加大优质学位供给,义务教育大班额难题全面清零。

关键词7:卫生健康

205家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一卡通一网通”

“有了智慧医养平台,在家就可以接受康复服务,真方便。”日前,在长沙县果园镇杨泗庙社区居民家中,处于手术后恢复期的李先生,向着果园镇卫生院院长王涌江连声说感谢。这已是王涌江第3次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从大病小病辗转城里的大医院,到前往家门口的卫生院首诊,再到智慧医养上门服务,十年来,健康长沙建设成果丰硕。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刘激扬介绍,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身心健康,十年来长沙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重点建设创新发展,长沙率先全国创新“健康长沙”建设PPP项目,市一医院新住院大楼、岳麓区公卫中心、浏阳市中医院先后投入使用;市妇幼医院及市口腔医院河西分院、市公卫中心二期重大项目顺利启动;市中心医院项目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市四医院滨水新城院区已正式营业。与此同时,长沙建立电子病历共享主题数据库,完成市一医院、市中医医院互联网医院上线,205家市、县、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一卡通一网通”。

综合医改深入推进,长沙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15家,专科联盟32家,搭建心电远程会诊、影像远程诊断、病理远程诊断平台53个,构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公卫基础不断夯实,长沙投资12亿元启动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建设,按标准建设发热门诊27家,新建省级公众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基地17家,组建紧急医学救援队47支。

民生服务全面优化,全面开展产筛、新筛、妇女“两癌”筛查,2021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1.8/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16%。,婴儿死亡率1.73%。,出生缺陷发生率147/万。“一老一小”方案整体推进,全市托位数20655个,11家托育机构获评市级示范;计生家庭特别扶助资金发放到位率和“三个全覆盖”制度落实率均达到100%。

来源 长沙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