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本来是约好闺蜜一起下午茶,结果变成了宝妈之间的吐槽大会。

丽君一进门就把包丢在旁边,将整个人窝进沙发里,整个人都透出一股浓浓的疲惫。我好奇的问;“是出了什么大事,让我们这位一直精力充沛,注重形象的职场精英,像泄了气的皮球,该不会什么项目搞砸了?”

“工作才不会让我这么头疼,还不是我家那个小兔崽子,真是气死我了。”丽君叹着气,抓了抓头发,以前一直保持精致的发型像极了主人的心情,显得杂乱无力。

妈妈给孩子讲的心理学故事(宝妈该知道的心理学小知识)(1)

说到涛涛,我脑海里就出现了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词。

丽君一直是我们这些朋友之中令人羡慕的存在,不仅老公事业有成,自己也是政府部门工作,夫妻感情一直稳定,儿子涛涛更是乖巧懂事,各种奖项拿到手软。平时几个宝妈聚在一起交流育儿经验的时候,丽君也是中心人物,提出的很多方法也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样一个育儿达人也遇到了难题?

丽君告诉我们,涛涛从小就是一个自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有主见的孩子,没让父母操过什么心。丽君也不信奉老一辈的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从来没有对涛涛做过什么严厉的惩罚,她主张奖励制度,以前看到孩子考了高分,或者拿了什么比赛的奖项,都会奖励孩子。为了好好培养孩子,她也学习了一些育儿知识,还施行了代币制奖励,做题,读书,还有劳动可以获得点数,点数可以积累兑换奖励。她认为这样既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学习,进行正强化,又可以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应该效果不错。

刚开始,孩子也是积极响应,每天更加勤奋的学习,主动做家务,获取一些点数也会根据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当时兑换还是积累起来换更多点数的奖励,一切好像按照丽君的想法在进行。

可是施行两周后,情况发生了逆转,涛涛不仅做题没有以前积极,甚至还出现了作业没做完。今天之所以丽君显得仓促疲惫,是因为出门前还和涛涛因为奖励发生了争执,涛涛认为以前做完作业就可以玩会游戏,没有什么交换条件,现在玩游戏还要兑换点数,非常不合理。后来争执不下,孩子一摔门就出去找同学玩了,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

丽君不明白,为什么明明是想奖励孩子,结果孩子不但不感激,而且学习兴趣还降低了呢?

其实,丽君遇到的这种情况,是很多宝妈都曾遇到过的。受到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现在很多父母都提倡奖励来代替惩罚,通过正强化来培养孩子的一些习惯。但是往往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其中的原理和细节并不了解,以至于很多奖励措施并没有带来持续有效的结果,那为什么奖励孩子反而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这里涉及到一个心理学的现象——过度辩护效应如果我们为了得到其他东西而实施了某个行为,那么这个行为的价值会被我们低估。我们做一件事情,可能是因为它本身值得,也可能是因为它能够带来外部的回报,但是如果外部原因足以解释这个行为,我们可能忽略这件事的内部原因,而得出我们并不喜欢这件事本身的结论。

过度辩护效应为如何运用奖赏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在丽君运用代币制度这个事情上来看,本来涛涛对学习感兴趣,他认为学习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但是因为通过做题,或者做家务,他可以得到一些外部的回报(妈妈给的奖励),慢慢的他会认为他是为了得到这些奖励才去做题或做家务,会把做题当作获取奖励的手段,而最初他学习的兴趣就会消失,所以会出现学习兴趣逐渐降低。

过度辩护效应不仅体现在教育孩子方面,生活的很多方面也会呈现,比如工作中不断奖励员工,结果员工积极性降低,恋爱中经常买礼物给对方,结果对方态度反而变差等等。

那理解了奖励机制带给孩子的过度辩护效应,那么如果想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或者工作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恋爱中增加对方的好感度,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每天学点心理学,慢慢理解世界,慢慢更新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