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之初时朱元璋也是比较发愁的,他发愁的是怎么治理明朝,才能让明朝百年千年的传下去,老头左看看又看看最后决定采用逆潮流的设立藩属,让老朱家人来保护老朱家。他的算盘打得挺好可是不到三十年,老朱家自己就打起来两次,而且这两次还特别的相似,可是到朱棣继位后他也发愁,因为他面临着一个难题。
话说139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驾崩,他钦点得孙子朱允炆继承了他的事业,这就是之后的建文帝。建文登上皇位后,开始担忧他那几个人手握权力的的叔叔,于是在齐泰、黄子澄的协助下开始了轰轰烈烈地削藩,没几天就有五位手握重兵的王爷被夺了王位,而且还有一个王爷自杀。这一下让剩下的王爷心里开始打鼓,总怕弄到自己身上,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燕王朱棣。
朱棣在洪武年间被封为燕王,他的封地就在现在的北京。朱棣看到诸位兄弟的下场,肯定也明白了这大侄子要什么了,于是为了自保,朱棣以清君侧之名,与他的侄子建文展开了一场生死存亡的战斗,朱棣用四年就打到了南京,从此大明王朝进入了朱棣的永乐时代。
到了朱棣成为皇帝后,他自己也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到底要立谁为太子,因为那时候他及其不喜欢老大朱高炽。相反他比较喜欢老二朱高煦,因为这个老二特别像他,特别是在靖难的时候,朱高煦的表象可是特别勇猛,并且多次帮助朱棣解围,甚至多次救过朱棣的命,有的时候朱棣一激动还说过很多承若,免之,世子多疾,这话的意思就是在说,你别看现在你大哥是世子,可是对不起他有病,未来我当了皇帝就把位置传给你,对于这样一个非常像自己,而且救过自己命的儿子,朱棣肯定是喜欢。可是就在永乐二年定太子的时候朱棣就被迫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为什么说被迫呢。
主要是从后来他对太子的态度看出,他不是打心里想要立朱高炽的。就在朱棣在北征得时候,太子在监国,等到朱棣回来北京后一一驳掉了太子监国时期的朝令,调动了什么人给我掉回来,花掉什么钱给我收回来,而且是在午门张榜的显示,让太子丢人。还有一次朱棣北征回来太子写贺表迎接皇上,可是朱棣看后却说这贺表写的有问题啊,这说明东宫那些辅佐太子的人有问题啊,然后就把太子府的官员全都抓了起来,这些事其实都在给人传达要换储得信号。
说他被迫主要原因还是,朱棣面对立长子朱高炽,还是立有能力朱高煦的时候也是想了很多。如果他立有能力的朱高煦为太子那么只有一个后果,那就是大明朝长不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他选择了老二那么就是立有能力的为太子,那他死之后如果哪个子孙觉得自己有能力当皇上就会去争皇位,那会造成同族相残的惨烈局面,明朝就会陷入大乱,那肯定是不能长久了,这也是他不想看到的。所以朱棣为了明朝未来 ,他只能被迫选择这个自己不喜欢的老大为太子。
其实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之后老二朱高煦的那个小心思开始漏了出来。一开始让他就藩云南,他就说那地方太远,我不去,然后赖在南京,那时候朱棣比较疼爱这个儿子,就答应他了。后来在朱棣迁往北京后,他让太子留守南京,而自己带着老二在北京,可是这个朱高煦,总是想着回南京给他大哥捣乱,而且他还经常以李世民自居,这个小心思这让朱棣很生气,于是强制他到山东的青州就藩,还给他配备另一些小的卫队,可是他到青州后他开始扩编自己的卫队在底下搞小动作。没过多久探子就来报朱棣,朱棣听后大怒直接把他招进北京一顿臭骂。青州你也别回去,直接给我到山东的乐安去,顺便把他的卫队给取消了。
乐安如果你从地图看,离北京很近的相对于青州,这意思也是很明显,我直接看着你,这下老二没戏唱了。可是一肚子火的他怎么能这么罢休了,于是在朱瞻基即位后他还是在乐安纠集了一些混混反了。当时的兵部还在分析他要打哪儿,可是朱瞻基说他那儿都不会去,肯定会龟缩在乐安本地,于是他御驾亲征,带兵包围了乐安,然后给他二叔写信,说只要你交出给你策划的人我就免你一死,否则宝剑出鞘一定要见血的,这个朱高煦一听还有这种好事,于是就出城投降了。这个过程很是搞笑,居然一仗没打就投降了。后来他死得也是很惨被朱瞻基用大鼎给闷死了。
其实朱棣把皇位传给老大是一个必然结果,虽然他千不想万不想,可是朱棣是一个考虑大局的人,尽管他在靖难的时候给老二承若一些东西,他能实现的全部实现了,升官、给钱、宠着,唯独这个皇位不能给老二朱高煦,因为这件事的后果是非常严重,轻则是老朱家内部发生手足相残事件,重则是大明长不了。朱棣可是朝堂老手了,他知道每个时段他需要的是什么,就像在藩王这件事情上一样,别看他嘴上说建文削藩是不对,但他知道削藩是势在必行,可不能直接来,因为靖难他打的就是遵循祖制,所以靖难成功后他遵循朱元璋祖制先是恢复被建文削了藩的这些王爷,主要是为了笼络人心,然后在很快又用各种借口在把他们在削藩,因为他知道留着这些手握兵权的藩王对明朝是没有好处的。这样一个有城府人他肯定知道选择老二朱高煦的结果,所以不管怎么样这皇位一定要传给朱高炽的,即便是他自己是被迫的,为了大明将来,他只能这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