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个字,小孩子最先学会。在一年级课本第一课,“人 口 手 上 中 下”,这样书写简单,好认易记的,一般是象形字和指事字。“人口手”就是象形字。“上中下”就是“指事字”。
现在的教学课件太好,智慧大屏一放,从画画一样的篆体字一步一步减化,成了现在的简体字。小孩子不用费劲就可以很快记住。甚至,两三岁的小宝贝也可以轻松记住。
咱今天不讲识字。咱聊一聊有“人”这个字的构造想到的。
立正站好,就是数字“1”,两腿一分就是“人”,再双臂抬起平举,就是个“大”。
也有人说,“人”字的一撇代表男人,一捺代表女人,男人只有在女人的支撑下,才能称得上为人,没有女人,男人只能躺平,成了“一”,什么都做不了。
反过来,女人其实也离不了男人。这个世界之所以不断繁衍,生生不息,必须一个男人遇到一个女人,互相吸引,彼此爱慕,天雷地火,一撇一捺有了交集,才有可能产出人。这是人类过去的历史。
可是,发展到今天,造人就不这么容易了。
首先,学制延长,大学毕业一般22岁,如果,一毕业就恋爱结婚,正是好年龄,适合生育。可是如果再读个研究生,甚至博士,就到了25岁28岁,正好碰到合适的,也挺好。问题是,读书多了,人的眼界随着也高了,再一打拼事业,一晃就过了三十而立的年纪。
这是客观原因。
其次,年轻人观念变了,不再遵循工作、结婚、生娃,按部就班的人生。世界那么大,想到处去看看,想蹦极,想潜海,想去北极看极光,想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不愿让孩子绊住洒脱的心。
人类的繁衍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少子化”甚至“无子”,难坏了研究人口政策的专家,愁坏了做梦都想抱孙子孙女的爸爸妈妈。
据说东北农村,一个四五百人的村庄,一年出生的孩子只有一两个。真正是宝贝,比大熊猫还珍贵,吸引老人们又是羡慕又是嫉妒的目光。
我的外甥四十岁,按照以前的国家政策育有一女一男,同龄的伙伴竟然嘲笑他:怨不得过不好,谁叫你拼命生孩子?
我姐姐就纳闷儿了:两个还算多啊!这不正好吗?这还用拼着命啊?过去父母一代,少吃无穿的,生的多,活的少,那才是拼着命养娃呢。
四口人,一百多亩地种着,又不交公粮提留,虽说一年只收一季,可也衣食无忧。养俩孩子,只是高中大学花钱多,义务教育又花不了多少钱。
姐姐说,只要勤快,秋天去机械收割过的庄稼地捡玉米,十来天,可以捡四五千斤,这些,就不跟大田里收的好粮食掺和了,专门用来喂鸡鸭鹅。
快上冻的时候,妇女们集合起来一块儿宰鸡杀鸭,今天杀你家的,明天宰我家的。大家一起动手,先剁几只炖上,等把几十只杀完褪净冻在冰柜里,大铁锅里已经炖好了,妇女们坐下,小鸡炖蘑菇敞开吃。村里要好的能连续干十几天,堪称“杀生节”。这一冰柜的鸡鸭鹅,足够吃一年。
她们的鸡,小的也有十斤重,三黄鸡,这可是纯粮食喂养的走地鸡。在我们这里,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我问一只能卖多少钱,姐姐说:“没有人卖,家家都有,谁会买!一次鹤岗市里的人要给做月子的女儿买一只下蛋母鸡,主人死活不要钱,说拿走就是,自己家喂的,要什么钱?买鸡的实在过意不去,扔下一百块钱。”在我们这里,一百块钱就连两三斤的也买不到。
自己家喂着猪的,宰一头,亲朋好友热火朝天地吃一顿杀猪菜。剩下的,挂在院子里,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的天气,院子就是天然的大冰柜,要吃的时候,随时砍一块儿。姐姐说,这几年,知道吃肥猪肉对身体不好,那些大肥膘,猪油,都丢进灶塘烧火了!
原来的北大荒,现在的大粮仓!黑土地地广人稀,除了冬天冷,也没有别的不好。可就是留不住年轻人,老龄化严重。
看看我外甥女发的朋友圈:
北京人发的贴:赞;03年非典,鹤岗没有;06年禽流感,鹤岗没有;07年雪灾,鹤岗没有;08年地震,鹤岗没有;12年暴雨,鹤岗没有;13年H7N9,鹤岗没有;16年龙卷风,鹤岗没有。今年的新冠病毒,鹤岗还是最平安。
鹤岗才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了上海,鹤岗最强。宁要鹤岗一张床,不要北京一套房。宁要鹤岗一棵树,不要深圳小别墅。哪也不去,还得回鹤岗!
天下大难,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有收。这就是我们可爱、美丽的福地洞天——北国鹤岗!
再说北上广大城市,房价高,物价高,教育成本高,三胎,简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三十多岁的男女,不结婚,沉浸在单身生活里,恋爱都懒得去谈,宁愿撸猫养狗,把爱无私奉献给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宠物,也不去积极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一胎、二胎落实到每家每户都难!三胎,简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那可是高学历人才聚集的地方,花费了国家多少财力物力和父母精力培养出来的精英。不能调动他们生娃的积极性,简直是国家和家庭的巨大损失。
还得呼吁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千万不能让年轻人躺平。不然,将来老无所依,没有足够的年轻人支撑运转的社会,实在是让人担忧。
我是写作者真诚面朝大海,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对三孩政策的落实有什么好的办法吗?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